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

罗楠 好好虚度时光 2018-11-07


老话说,不问天意,不猜人心。

有时候,“不知道”,会让人生变得容易。

 

文|罗楠


▲主播/思婕  配乐/大乔小乔-内心的仰望



读贾平凹老师的新书,提到文学界的一位朋友,声名流布全国,可诽谤也铺天盖地。

 

一年后,这位作家出版了新书,书中某一页有“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八个字。

 

于是他悟到,尘世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群居需要一种平衡。

 

人活于世,就会产生种种社会关系,鲁迅曾形容国民“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由此想到,宫斗戏如此受欢迎,大概还是其中的人际关系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投射——

 

爱抱团儿又好窝里斗,爱挑刺儿又会打圆场,不爱管闲事却又爱说闲话,易中天曾把这种“文化性”定义为复杂的中国人。

 

内讧是传统。

 

从《左传》开篇中“郑伯克段于鄢”的兄弟反目,到楚汉逐鹿,魏晋逼宫,晚唐的割据,宋太祖“陈桥兵变”,明成祖南下清君,嫡庶夺位,兄弟相残,朋友反目,就连《红楼梦》这样一部闺阁女儿书,也是一次祸起萧墙的内斗大观。

 

因为人际关系是流动的,封闭的圈子里,不向外用力,就要向内使劲。

 

 

我有一位忘年交,素以工作作风强硬著称,尽管为人行事低调内敛,又极沉默寡言,但大半生过去,依然被人加诸各种标签。

 

有人提及他,实在找不出谈资,便拿他孤僻桀骜的性子做私语。

 

他未必不知晓这些,但他却说,人不可能做到取悦所有人。

 

不高估人性,便少些失望;不去过多理会旁人看法,自然听不到无聊的聒噪。

 

我于是常想这句话,大概就是渡边淳一曾提到的“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

 

费尽心思去琢磨解读别人的话语,思虑太多,只会徒增烦恼和误会;

非要弄清楚彼此关系,步步逼迫,至察无徒,陷入人际关系的死循环;

听到不中听的话就如临大敌,慢慢活得风声鹤唳,遍地都是假想敌。

 

世间少不得羁心绊意的事和情,若人心过窄,便自迷自困,难有欢颜。



 

《宋史》中记载着一则小故事。

 

宋真宗时的宰相吕蒙正,早年被人背后议论,说他出身卑微,如何能官至相位。

 

话语中无不透着蔑视,但吕蒙正看也不看那人,权当没听见。旁人气不过,要为他讨说法,却被他制止了。

 

他说,不必去查,我也不想知道是谁。我的心胸并不宽广,人性又本如此,若一旦知道那人姓名,便会终身不忘,不如不知道的好。

 

若事事计较,大多是一场闲气。

 

聪明的人因比别人更敏感而多出许多烦恼,真正具备智慧的人则会主动避开烦恼,对聪明留一份克制。

 

未必是将世事看透,而是明白事少是福,多心有时却是祸,不如且将眼前该做的事做好就行了。

 

更接近于一种思想的自律。

 

随着年岁渐长,愈加觉得人生贵在『不知道』

 

不是一意孤行莽撞的无知无觉,而是一份平心静气的不易得。

 

佛家讲,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知道的过多,本身就是一种束缚,全盘接受必是负担,更要时时承受心底随时泛起的微波余澜。

 

所谓水流任急境常静,境由心造,外界干扰过多,哪还有时间心力回观内在的世界。



 

有一段时间,我觉出了自己正行走在濒临失控的边缘。

 

读书,无法顺畅地读完10页甚至更少,写作也是,打几行字便要看一眼手机,刷刷朋友圈,生怕有什么疏漏。

 

无数的小事造成了生活中的事事拖延,一天的时间被拉得很长,能做完的事情却没几件,于是能拖一天是一天,自我宽慰的借口则是,我也没闲着啊。

 

看了那么多碎片信息新闻,甚至比读完一本书都累。

 

但能记住的寥寥。

 

有研究说,我们的头脑其实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这就导致了碎片化的信息堵塞了我们的视听,被各种资讯支配的恐慌不仅令我再也无法做到片刻的专注,更使我在嘈杂的声音中听不到自己心里那个越来越微弱的声音。

 

我们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呢?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中提到,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向你源源不断输出新观点;

 

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自媒体,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

 

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

 

过度庞杂的信息左右着心力,多少人将时间花在了与自己人生并无关联的奇闻轶事上。

 

所以书中说,当人们使用着相同的网络,阅读着相同的头条,因为相同的信息垃圾而消化不良,与其说信息社会造就了无数的“单向度的思想”和“标准化的人”,不如说是“标准化的阅读器”。



 

19世纪的梭罗看到了越来越嘈杂的生活,必将导致生命的衰落,带着思考住进了瓦尔登湖畔的木屋,开始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

 

他试图告诉人们,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陷入一种失控的状态。

 

至简是救赎,能够有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才能脱离情绪和妄想的苦楚,更好地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

 

——就像林中漫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反而简单至极。

 

现实中的我们可能做不到如梭罗那般深刻,但不妨也为自己搭建一座心灵和精神上的“木屋”。

 

在那里可以暂时将繁芜杂念弃置身后,定期清理掉物欲桎梏带来的负累,更不必去理会身旁人的起起落落,想法与态度,“不分寒食与花朝,不分清瓢与浊瓢”,静下心来便好。

 

一生洒脱不羁,内心如风般自由的女子三毛是如何做的?

 

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她少些负担和承诺。

 

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她觉得清畅。

 

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

 

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她说,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简单的人生不仅要懂得剔除繁杂,不困于一物一念,还源于沉静自足的专注。

 

因为所有的看到和听到,都是你自己的心情,就如同人生不只是向外的观察,更应侧重向内的反省。

 

是林清玄说的,心境纯明地过单纯的生活,每天只是吃饭、睡觉、散步、沉思,也不觉得有所缺乏,反而像洗过一个干净的澡,观照到自我心灵的丰富。

 


 

生活的确不容易,也时时有各种困扰和声音,不如将心力放到恰当处,不让情绪和无谓的纠缠煎熬自己,时间自会让它更有分量,以对抗外界的躁动和喧嚣。

 

老话说,不问天意,不猜人心。


人应如孤云出岫,来去无所挂碍,若内心笃定,便是一种自信,也是为自己在这尘世求得一份体面和安稳。

 

微博上有一段话写得极好,且作本文的结尾——

 

人行于世,有些事必须在乎,

比如捍卫尊严,比如坚持操守,

能让你行路抬头,独处心安,

灵魂里安静、淡然、轻松、豁达。

 

有些事不必在乎,

比如宠辱,当达观泰然,波澜不惊;

比如名利,趋之则役心,欲甚则丧志;

比如成败,皆是曲折间杂,相连方显壮阔;

比如人言,当挺直脊梁,笃定方向前行,是非弃置身后。

 


本期作者:罗楠,喜旧人,旧事,旧物,旧时月色;爱美衣,美食,美景,锦衣夜行。

个人公号:月童渡河(ID:yuetongduhe)    


-END-


推荐阅读:

她历经一场旷世的成全——追求美的人,从来都是勇士

越缺什么,就越想炫耀什么

羡慕完日本的18个诺贝尔奖,然后呢?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紫悦日常咖啡课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紫悦日常咖啡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