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五站来了!中国南极考察站建设新台阶

科创中国 2024-01-25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启航,本次考察的最大亮点就是将建立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后第五个也是最新的南极科考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的新科考站。新科考站建成后,将成为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科考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

那么罗斯湖新科考站计划建成什么样子?现有的四个科考站加新站如何分工?文章带您揭秘。

首站

长城站:南极考察的“27天”奇迹

我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立于1985年2月。长城站位于南极洲东部的乔治王岛,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真正建设时间仅仅用时27天,创造了南极考察史的一个奇迹,同时也揭开了我国建设南极考察站的序幕。

长城站致力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气象、生态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作为我国在南极考察事业中迈出的“第一步”,长城站为我国在南极的科学探索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和支持。

2020年2月9日拍摄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设的长城站1号栋。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第二站

中山站:南极圈内首个“考察之家”

1989年2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我国在南极圈内建起了首个考察站——中山站,选择在该位置建站,一方面是因为能在这里开展多学科的南极考察和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可以由此进入广袤的南极内陆,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经过多次扩建后,中山站建筑面积达8500平方米,是中国人在南极拥有的最大的站区,人流量最高时,可以容纳200多人入住,拥有一系列的科研设施和实验室,用于收集数据、进行实地观测和开展科学实验。

随着长城站与中山站的建成与使用,我国在南极科考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历时10年考察收集的大量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已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极地冰川、低温生态学和高层大气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4年11月17日《北京日报》3版,《我南极考察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之后的1999年,第15次考察队在我国南极科考史上创下了数项“第一”——首次深入南极内陆冰盖1100公里,抵达了冰盖海拔4000多米的最高区域,从而成为国际横穿南极计划实施以来第一支闯进这一“禁区”的考察队;在冰盖最高区域,首次利用自行研制的钻机钻取了百米冰芯,为南极科学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首次挺进距中山站500公里的格罗夫山完成了地质调查,还在该地区首次发现了4块南极陨石。至此,我国已经成为少数能够进行南极内陆考察的国家之一。另外,还首次在中山站附近海域发现了适合考察船停泊的锚地,结束了我国在东南极无锚地的历史,这也是中国人自己经过勘探在这一海域找到的第一块锚地……

中山站标志性建筑“六角楼”。新华社资料图

第三站

昆仑站:“冰盖之巅”的南极科考站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立于2009年1月,实现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由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战略跨越。位于内陆冰盖核心地带的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也是南极内陆科学研究的制高点。昆仑站的落成,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7个国家。巍然矗立在海拔4093米的昆仑站,是目前南极所有科学考察站中海拔最高的一个。

昆仑站的建立点,是国际冰川学界公认的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冰芯就像树木的年轮,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冰芯破解周围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秘密。例如,冰芯中记录的冰雪累计量,可以反映降水变化;冰芯中的尘埃含量、气泡等,可以反映当时的大气环境,我国依仗这一优势,在第29次南极昆仑站考察队的钻探中,完成了第一只冰芯样品的钻取,实现了我国深冰芯钻探零的突破,获得了迄今世界上分辨率最大的三维深冰结构和冰下地形数据。

依托昆仑站,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

中国南极昆仑站。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资料图

第四站

泰山站:南极的“加油站”

2014年2月,中国第四个南极考察站,也是国际上在南极大陆的7座内陆考察站之一的泰山站建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作为南极内陆考察度夏站,泰山站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

泰山站也被喻为南极“加油站”,因为处在昆仑站和中山站中间的特殊地理位置,从中山站出发,前往冰盖内陆的队伍,可以在泰山站为飞机加油。除了作为中转站,为昆仑站的科学考察提供后勤保障支撑,泰山站还可以作为基地服务格罗夫山地区科学考察。

格罗夫山是64座冰原岛峰的总称,总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非常陡峭,且风特别大,最高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值得研究。此外,格罗夫山上有很多陨石。

伴随着现有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及对极地环境的探索研究,一批批“中国制造”在南极科考中先后亮相: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全地形车在中山站附近地区成功进行了实地试用;适应极地环境的国产无人机在地形勘察、冰情监测等方面崭露头角;冰盖考察的内陆舱和雪橇装备,考察站配备的吊车、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均被广泛使用……2020年,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首赴南极,在历时198天的第36次南极科考中,与“雪龙号”一起,行程7万余海里,圆满完成了南极陆地科考、工程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海域调查等62项任务。这意味着我国的极地考察破冰船将成系列发展,为探索南北极提供强大支撑。“双龙探极”新时代由此开启。

南极泰山站主体建筑,远看如飞碟,又像红灯笼。新华社资料图

第五站

罗斯湖科考站

2018年2月7日,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又名“难言岛”)正式选址奠基。从地图上看,罗斯海是一片南太平、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截至目前,考察队已完成物资的国内定制加工、预拼装、检查验收、装船等工作,12月中旬将抵达罗斯海区域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60天内完成建设任务。届时将具备在本区域开展地质、气象、陨石、海洋、生物、大气、冰川、地震、地磁、遥感、空间物理等科学调查的保障条件;满足度夏、越冬的管理、科考、后勤支撑人员的长期生活工作医疗的需求,具备数据传送,远程实时监控和卫星通讯、保障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作业等功能,成为我国“功能完整、设备先进、低碳环保、安全可靠、国际领先、人文创新”的现代化南极考察站。

新科考站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新站周边分布着埃里伯斯火山等多座著名火山,以及南极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它被喻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

新站高清效果图。央视新闻资料图

从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至今,近四十年的考察研究,40次考察队出征,一代又一代考察队员接力奔向南方,从“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从“向阳红10”号初航南极到“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双龙探极”;从五星红旗插在南极洲大陆上到考察站建立在南极冰盖之巅……我国对南极的探索逐渐深入。如今的中国,已然进入极地考察大国行列,并向强国迈进。


源:科创中国整理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南方都市报、京报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第五站来了!中国南极考察站建设新台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