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校长闹笑话,教训多深刻(附:胡适北大精彩演讲)

曾水东 东窗话事 2023-11-10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来源:北京大学官网


近日北大校长林建华成了网红,原因是他在5月4日北大建校120周年的讲话中,他错将“鸿鹄(hú)”读成了“鸿浩(hào)”,把乳臭未干的臭(xiù)读成了“chòu ”,闹了个大笑话。


他频念白字的错误一爆出,网民调侃、批评甚至讥讽不断,在网络上瞬间成为热点,掀起了轩然大波。


4日刚开始看到这个消息时,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年头,网络上蹭热点是非真假的事情太多了,毕竟这连小学生都可能不会犯的低级错误,何况堂堂的中国著名的北大校长呢。


说出来,恐也鲜有人会信以为真。


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来源:北大官方微博


然而,事实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5日下午,林校长发表了一封致歉信,证实了这不是讹传。他承认在校庆大会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并坦陈“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并解释说,他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使他接受的基础教育不完整,也不系统。


附:道歉信全文



整封信态度诚恳,不诿过,不掩饰,言辞谆谆,尽管对于他道歉信中所述“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网民不可理解甚或质疑者有之,但林校长的真诚歉意赢得更多的还是点赞和谅解。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所以说,林校长闹得这个白字笑话,随着他直面错误,情真意切的道歉,舆论非议嘲笑的声音可能很快会消止,但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正如他自己所言“成本的确太高了一些”。


因为不管怎么解释,作为一个著名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校长,这么个简单的读音错误本不该出现的,难免落为笑柄。


想想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个几乎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普通的名句,句子的读音含义也几乎尽人皆知,没有半点晦涩生僻容易给人混淆误读的理由。


从这点看,想必林校长面对汹涌舆情,虽然诚恳承认了错误,看似有些如释重负的轻松,但他内心的羞愧和尴尬恐怕一时难以消弭。


说到这,我不由想起多年前广州老市长黎子流的笑传。


广州老市长黎子流。


黎子流是广东顺德人,作风亲民,在广州民间有着“平民市长”之誉。他在担任广州市长期间,敢说普通话,极力带头推广普通话。但他的普通话名声在外,经常让人笑得前仰后合,一时间传为笑谈。

 

有一次,黎市长在推广普通话大会上说:“政府官员要带头拒绝说普通话!”话语一出,全场哗然,秘书不解,急忙问他怎么回事?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其实想说的是“政府官员要带头自觉说普通话”。


有一次他在人大开会作报告,一讲完“女士们先生们”,下面人就忍不住扑哧大笑起来,原来他将“女士们”读成了“女婿们”。


更让人费解的是,一次传黄埔军校视察,他勉励海军官兵:“战士们,黄埔军校系有光荣传统的地方,刚才看了你们的军舰,很高兴。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爱护那些舰艇!”


话声刚落,官兵们一片愕然,面面相觑。


黎子流甚感奇怪,问随行的同事:“我边度讲错咗?”


同事回答:“你将‘舰艇’(jian ting)讲成咗“烂艇”(lan ting)喇!”


而后又一阵大笑。

 

比起林校长的读错字,黎市长讲的普通话不标准,虽然让人忍俊不禁,但似乎更让人理解。


长期在顺德基层工作的黎市长,难免有地方方言口音,说起普通话来容易一时绕不过弯来,这是事实。平时官员讲话言语口齿不清带浓重乡音的也不在少数,听者大多一时笑笑了事,不足为怪。

 

但林校长不同,林校长本应有更高的文字素养,在语言修炼和学识水平上公众也寄予了更高的期待。


林校长的教训不仅给他自己上了深刻一课,也给了我们不小的警示,他的口误不能一笑了之。应该知道,在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在公共场合需要谨言慎行,任何的“过失”都可能燃为舆情。


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殿堂,领导说好普通话,认真讲好每个字的读音,注意言传身教,做好言行示范,更是不可忽视的功课。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素养与我们一生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我们尤其中小学生需要自小学好语文,掌握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即便理科生也应该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语言文化不可偏废。


但是,凡事不能一蹴而就,文字的积累更需持恒不懈。套用原北大校长、著名文学家胡适之先生的一句话,语文素养的功成不是一日之功,而功力必不唐捐。



作者:曾水东


附:容易读错的222个字集锦:


来源: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公号我是好老师

附:胡适在北京大学的精彩演讲:



原北大校长胡适。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很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地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


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再有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


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


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


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有什么好方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


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不过因为那种问题的性质不必是直接应用的,人们就觉得这是“无所为”的求知识了。


我们出学校之后,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如果没有一两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


可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缩衣节食去巴结她。


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然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智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的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所以我说:第一要寻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古人说,“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试想葛理略和牛敦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是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的而和你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往往成了苦工,就感觉不到兴趣了。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


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密尔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


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得有一点信心。”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作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


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50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获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新因。一粒一粒地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有的信心。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1946年9月至1948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文最早刊发于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这是当年胡适之先生在北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文章略有删节。

往期推荐阅读:

1、重磅归来/涉嫌集资诈骗案:一刑辩律师特别的“法律意见书”和“感谢信”

2、最新/北大女硕士章莹颖确已遇害!痛定思痛,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女孩身?

3、江歌案宣判:但愿不再重演的三角悲剧!(4点新警示)

4、原创/又一上市公司董事长坠亡:创业艰辛,但仍须坚强地活着

5、重磅原创/“共和国摇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6、热点/朝鲜视频,罕见!

7、原创/怀念母亲

8、热点/张靓颖被爆“婚变”:警惕婚姻的焦虑和受伤!

9、最新/跨省抓捕:牛逼“神药”简直自我戕害!

10、罕见!中美版朝鲜战争纪录片



1、以上图片除署名外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2、除署名外,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东窗话事(ID:dongchuanghuashi)及作者,并须获得本公号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3、原创不易,欢迎朋友们分享转发及留言互动,欢迎分享您对文章故事的观点看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