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县教育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展播(六)

大邑县教育局 大邑县教育局 2022-07-20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邑县教育系统积极按照县教育局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结合学校实际,在学校党支部的统筹安排下,认真组织全体党员、教职员工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民生,改善民生,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目标,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深。“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高职院校、机关科室采取多种形式,虚心听取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大邑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活动。一件件实例,折射出了大邑教育人“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的教育情怀。


让每个特殊孩子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大邑县积极构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


穿上厨师服,戴上厨师帽……在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大邑特校”)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忙着制作一道甜点——芒果班戟。在芒果与奶油混合的芬芳香气中,一个个香软可口的甜点制作完成,学生们在欢笑声中分享着美味,感受着合作与成功带来的喜悦……这是大邑特校培智高中的课堂现场,也是大邑县特殊教育发展的一道缩影。今年,大邑县启动首届培智高中,标志着该县构建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正式落地。


办实事,接地气,暖民心。近年来,大邑县坚持“特教特办”,依托大邑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构建起区域特殊教育融合服务体系;建立稳定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县域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今年,大邑县紧扣这一民生工程,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再次迈出坚实步伐:率先探索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构建学段衔接、普职融通、优质发展的15年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县域内的特殊孩子提供15年免费教育。


从无到有、从外延到内涵深入,大邑县特殊教育以“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核心引领,在十一年的发展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向新时期,大邑县从构建15年特殊教育体系、研究实践“教康结合”课程、推进特奥融合项目的创新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模式,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享有“优质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精彩。


“两头”延伸的先试先行 

构建特殊教育区域服务体系



自2010年建校,大邑特校从九年义务制学校到大邑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转型再到如今的15年特殊教育体系的构建,这里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创新,每一项改革,都是对“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信念的生动诠释。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大邑特教人全力构建“有温度的特殊教育”,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推动着大邑县特殊教育的阔步迈进。


在国家、省、市、县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实施之际,大邑县已经构建起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主导、特教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义务阶段发展格局,并建立了“1+5+N”融合教育区域服务体系(即一个市级示范性资源中心、五个市级示范性资源室、N 个县级资源室)。然而,从义务阶段走出来的特殊孩子,他们的未来将在何方?着眼特殊孩子的终身发展,在大邑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邑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与大邑特校团队,开始了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两头”延伸的先试先行,推进着15年一贯制特殊教育体系的落地实施。



在学前阶段,大邑县将幼儿教师纳入特殊教育师资素养培训项目,提升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巡回指导、建立个案研讨团队、家长课堂等措施为学前特殊幼儿提供评估、康复、个别化教育等服务,推动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同时,在大邑特校内规划设立特殊教育幼儿班。高中阶段,大邑县于今年9月在全市率先开办特殊教育培智高中,成功备案“中餐烹饪”“汽车美容”“家政服务”专业,以市级课题《特殊教育职教高一阶段烹饪专业培智课程的开设实践研究》为抓手,探索具有大邑特色的培智高中教育模式。


一位在大邑特校转衔班已经毕业两年的的特殊学生,成为大邑县智慧停车管理公司的一员,他每个月领到工资后都会捎上一些零食,回学校看望老师……在这所特殊学校,常常上演着这样的温情瞬间。这样的教育温度,让大邑特殊教育在十一年时间里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秉承“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理念,让特殊教育的发展触角涉及到每个特殊家庭,让每个特殊孩子能够因这项民生工程而真正终身受益。


打造“教康结合”课程

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


在大邑特校的一堂康复训练小组课上,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勾画出自己心中冬天最美的样子。令人垂涎欲滴的冰糖葫芦;让人倍感温暖的手套;绽放在枝头的雪中傲梅;精致的大红灯笼……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在学生手中呈现出来。这是学校的“教康结合”的课程内容之一,通过在训练中运用康复理念,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和手眼协调的训练,发展认知、感知觉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邑特校作为大邑县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在康复项目的助推下,通过革新课程设置、完善专业设施、优化教师队伍、强化部门联动和重视家校协作等,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与康复计划。在培智新课标基础上,通过“调”教育、“增”康复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学校配备了专业的康复教师,通过开设个训课、小组课和集体课,将学生的康复训练落在实处,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据大邑特校康复教师介绍,每个学生进校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化评估,为学生制定出个性化课表以及一对一成长计划,并落实“三循环”阶段性评估,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全面参与,为此学校建立了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开设家长课堂,通过家校共育来提升“教康结合”的实施效率。此外,学校免费开展延时服务,利用每天放学后一个小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分入不同的康复训练班,实施走班制,引入特奥运动项目、奥尔夫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课程,实现康复课程实施全覆盖。


目前,大邑县“教康结合”工作作为全市质量监测点,通过教康结合的课程建设、专业教师的培养来全面提升学校康复水平,逐步形成区域教康结合支持保障体系,在全市率先探索出特殊学校教康结合实践路径,以科学、完整的工作机制,为特殊孩子打造高质量“教康结合”课程体系,促进特殊孩子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扎实推进融合教育 

让特殊孩子心中有光



在大邑县特殊教育学校、大邑县银都小学联合承办的特奥融合活动上,“特奥运动员”与“融合伙伴”共同在运球接力、铺桥过河、欢乐跳跳跳等特奥融合活动项目中迎接挑战,在一阵阵欢笑声、呼喊声,校园里呈现出一幕幕有爱的画面。踢足球、打兵乓、趣味田径……其乐融融的画面背后,是近年来大邑县大力推动特奥融合教育的真实场景。



作为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融合学校,大邑特校全力推动特殊奥林匹克融合学校项目的落地实施。针对特殊孩子的发展需求,学校开发出竞技型、运动员发展型、休闲型三种融合运动模式,以特奥融合项目为载体,为特殊孩子搭建积极、快乐、多彩的交流平台,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目前,学校实施了五大特奥项目,组建了游泳队、融合足球队等学生社团,并聘请专业教练为学生展开专业培训,所有的项目均为免费开展。


为了推进融合教育,大邑县拓宽在县域内普通幼儿园和职业高中的合作,目前在县域内挂牌了两所融合幼儿园和一所融合职业高中,一所特奥融合学校。2020年,大邑特校成为成都市第一批特奥项目进课程的试点学校,并在2020年成都市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11金3银3铜的好成绩;2021年,率先在全市实施省市残联“体育复健进校园”活动,让体育运动项目走进特殊学校的课堂,帮助更多的残疾孩子进行有效的运动康复。


“通过特奥项目挖掘学生的潜能,让特殊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大邑特校的老师们说,特奥融合活动就是一束光,把“接纳、包容、平等、参与”的融合理念投射到普特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他们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县教育局落实“六大行动”

建设家门口好初中



大力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建设“门口好初中。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确定悦来学校等5所学校为实验校,明确大邑中学等5所学校为支持校,落实5名局领导挂钩实验校督促指导、5名教研员蹲点开展个性化指导,组建5个专家组进行专业指导;二是实施“一校一策”。聘请专家指导实验校“强校工程”工作规划,寻找制约发展核心问题,提出重点改革举措;三是着力队伍建设。2021年为实验校招聘教师13名,实验校39名教师受到县级以上表彰奖励。通过优质引进、轮岗交流、培养培训,实现5所实验校均有1名县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1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四是推动带动发展。支持校每期赴结对实验校讲学2次、接纳实验校校长和教师跟岗学习一周,与实验校实现管理共通、师资共建、教学共研、资源共用、特色共创;五是建立经费保障、扶持激励、交流研讨、课程教研、宣传引导、评估监测机制。将“强校工程”经费160万元/年列入财政预算。教师评优评先、优质高中指标到校生分配对实验校予以倾斜。每学期组织两次交流研讨活动,分享“亮点”、共享“特色”。调动全县教研专业力量,提升实验校课程教学水平。编发“强校工程工作动态”,跟踪实验校改革发展进程。研制“强校工程工作考核评估细则”,每年组织一次考核评估;六是打造办学特色。借力专家团队,帮助实验校定位突破方向,找到特色发展之路。目前,5所实验校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实验校师资水平明显增强、教育教学状态明显改善、“五育”并举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办学特色明显彰显、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创办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营造优质均衡义务教育生态



2021年,县教育局立足实际,大力营造优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生态。一是资源建设注重品质优质,夯实乡村学校之“基”。实施乡村学校现代化工程,对256间传统教室进行功能化改造。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工程,组建3大“教育集团”、6大“课改共研体”,建设46个数字化网班。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机制,解决乡村学校专业教师不足问题;二是环境建设突出乡味乡韵,塑好乡村学校之“形”。校园环境创设大量运用乡村素材、乡土材料,引进乡村美景、乡村元素,融入地域文化,确保一校一品;三是课程建设立足本土乡土,深植乡村学校之“根”。推进校本化课程建设,形成以三岔小学红色教育基地、蔡场小学农事基地等8大高品质课程资源共享基地。推进“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以安仁镇学校的“点式教学”、斜源小学的“快乐课堂”等为代表的6个课改区域模式;四是文化建设融入区域地域,铸造乡村学校之“魂”。形成以三岔小学“红色文化”、安仁镇学校“馆藏”文化、蔡场小学“新六艺”教育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乡村学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呈现主题化、序列化、系列化。五是评价改革凸显生气朝气,畅通乡村学校之“脉”。完善学校综合督导评价办法,实施“五育并举”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大邑县成为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



编辑:可人

校对:四夕

责编:二三

- end - 


 往期阅读 ▼

先锋引领:天福情怀 惠泽教育 | 四川天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爱心捐赠

一睹为快,看看校园里十一月有哪些“双减”靓丽风景线(一)

弘扬宪法精神 维护宪法权威 | 县教育局五项措施筑牢师生法治意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