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生为何不满意

修明1644 沉思的托克维尔 2023-11-10
★成为沉思的托克维尔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思的托克维尔」→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现在的大学生很不满意,为何不满意,因为落差太大,中学的时候被教育,只要上了一本就是天之骄子,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结果上了后,发现不是那回事。以前还有考试这个目标,上了大学,目标都找不到了,混了四年,毕业就失业,只能继续深造。
这种和父辈大学生的落差感,让大学生们普遍不满,凭什么都是寒窗苦读和做题,命运能有如此差距?
近期一份报告,还真证实了这种落差。上周,北京大学发布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报告》,该报告从2003年-2021年进行了10次调查。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的相对起薪一直在下降。
调查发现,2003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相对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高出了35%,但2017-2021年,不足城镇单位人员平均薪资的80%,专科生和本科生仅分别为44%和65%。
调查发现,如今大学生盛行学历内卷其实是理性的考量,目前各学历的起薪差异相比于2003年确实扩大了,2003届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起薪分别为专科生的2.23倍、2.22倍、1.11倍,而2021届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起薪分别扩大为专科生的3.79倍、2.59倍、1.49倍。
调查还发现,2015年起,大学生正规就业比例就不足40%,2021年仅为32.1%,灵活就业在2015年突破25%,但2021年仅为11.4%,而选择“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二战考研)与“其他暂不就业”三类“慢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
这个数据显示了几个残酷的事实:
1、大学生的相对地位一直在下降,和2003年比,已经是天壤之别。2003年,上完大学就等于有一份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薪水,但现在,上完大学,大概率还达不到平均数。
2、大学生想进入“好单位”的概率也降低了,找不到“好单位”,就只能灵活就业或者慢就业,尤其是那些家境比较好,父母赶上改革开放春风的大学生,大概率,是超不过父辈了。
3、“学历内卷”是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之前我发过一篇文章,说企业现在更看重工作经验而非学历,增加一年工作经验的回报率已经远高于增加一年教育。
但问题是,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这条规律根本不适用,因此最后绕了一圈,还是看学历。现在的就业形势,北大清华海外名校的简历都一大堆,那些非名校生,连一张面试的门票都获得不了。
之前遇到一位互联网行业的大佬,就感叹,按照现在的标准,他们都进不来。
相对于那些名校生,我们更应该关注非名校生,他们才是最为弱势的群体,一旦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就会出现挤压效应,越往下的群体被挤压的越厉害。名校生最次也能找一份中等收入的工作,而非双一流的学生,可能只有失业在家或灵活就业了。
在关注双一流就业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群体。
总的来说,大学生陷入了一种“付出没有回报”的悖论,只要市场上的供需关系不变,他们的努力除了会抬高整体的门槛,让自己更加艰难,没有别的作用,这就是所谓“内卷”。
要想破解这个困局,必须寻找新的赛道,除了发展新的产业,转变社会观念也很重要,上了大学不意味着要干文职,关键看市场的需求。
但问题是,对于已经寒窗苦读多年,沉没成本极高的大学生,他们不会甘心,如果知道今后毕业难,他们还会选择牺牲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吗?没有人愿意接受“十几年投资”失败的现实。
更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时代正在急剧的变化,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仍然没有与时俱进,解决大学和大学生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到基础教育上。
中学时就不该给学生不切实际的承诺,他们也不必牺牲自己本应拥有的童年和青春。风口已过,对普通人来说,与其参与一场成功概率极小,看不到尽头的赌局,不如坦然接受自己,平淡的度过一生。

想要直接和我讨论国际国内形势的读者也可以加入,加入后可以进入vip群,在知识星球或微信私聊我咨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