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路】一个老DBA的自白
【DBA+社群】创始人
【DBA+社群】上海发起人
数据管理专家,Oracle ACE、OCM、 SHOUG/ZJOUG核心成员、DAMA会员/CCF会员,译著《Oracle核心技术》。
在Oracle OOW、DTCC及2015Oracle数据库技术大会等全国性技术会议上发表主题分享,并主办了2014Oracle全国技术巡讲。
作者按:先有西山居肖力老师约稿,后有丁俊大师雄文阅读数过万,我作为DBA+社群的总发起人,也要贡献点力量。如果你还喜欢,请转发并点赞☆rose☆
经营DBA+社群的几个月里,亲眼见证了这个社群从0到1,并迅速发展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涵盖各种数据库、中间件及架构师线条的微信社群。我们的微群已经遍及15所城市,影响10000+跨界IT专家。社群能有今天,离不开大家的认可与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希望勉励自己多做些事情去回报大家的厚爱。
DBA+社群慢慢壮大期间,我曾见到许多DBA的苦恼及徘徊,忍不住想卖卖老,说些经历,谈点想法,希望能给抱有同样疑问的DBA战友们一些参考。比如余小勇同学的“大家好,我初学oracle。想请问一下大家,如果要做DBA的话,一般职业道路怎么走?”
Part 1
十余年,那些喜与泪
第一节 初出茅庐,遍地拣宝
自2000年,我就开始接触SQL SERVER数据库了。虽然也用了foxbase,dbaseIII,以及Oracle,但是,你懂的,SQLSERVER“简单”嘛,所以我连本科毕业设计用的都是SQL SERVER(研究生毕业论文用的是SPSS,不是因为简单,而是因为里面用到了统计学知识,我夫人的专业领域)。
本科毕业以后,接收单位云南电信网信公司把我们这一批毕业生送到昆明陆军学院军训。军训是有好处的,严以律己、服从组织,这也培养了我工作之后良好的职业精神。
军训完工作熟悉一段时间后,公司开始分派任务,于是我被分派独自一人去香格里拉电信公司处理112故障处理台的工控机故障。15个小时的长途汽车,15个日日夜夜的反复折腾,让我从对工控机完全一无所知,走向对工控机的绝大部分问题手到病除。这一仗也基本奠定了我在新兵中的位置。
大概是三个月后,保山电信的97系统出了故障,关于数据库问题。由于出问题的是核心系统,所以我们需要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解决问题,这也让我有了第一次坐飞机的机会,短短的半小时飞行,我便跟着早一年毕业的老员工一起到达客户现场(云南就是这么一个奇葩的省份,半小时的飞行时间,却要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到达现场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分析问题,分析完问题很快到了晚饭时间,又被客户拉到了郊外,等回到宾馆的时候我已经吐了N次。第二天继续开战,上班时间分析问题,晚饭喝酒,午饭醒酒,等回到昆明,我已经能喝一瓶啤酒了。
这次的问题处理,让我知道有数据字典这么个东西。没错,问题是重建数据字典解决的。此后catalog, cataproc这两个脚本就深深刻到了我的脑海里。我封它为神器,并对它展开深入的研究,这也为我后续职业生涯里得心应手地处理故障而打下很好的根基。
说来也是作为Oracle DBA的幸事,从Oracle7.3到现在的Oracle 12C,Oracle核心的这些东西基本没太大变化。翻译《Oracle核心技术》的过程中,也更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点。
作为电信三产公司的员工,技术能力要求是全方位的,所以,我很快接触了承载Oracle数据库的各种主机(HP370、SUN、IBM….)、操作系统(hpux10.10,SUN5.8,AIX4.3,SCO UNIX7 )和存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AIX和SCO UNIX。能用喜欢来形容的东西很少,只是可惜SCO后面也死掉了。
不仅如此,玉溪新平县的交换机故障发生的时候,我正在玉溪出差。刚好网络工程师时间安排不开,我又屁颠屁颠的跑去处理CISCO3640的故障,当然,肯定不是什么很复杂的故障。但是,对我来说,又借此机会对网络交换机学习了一把。
总结来说吧,反正就是干的东西很杂,但我却乐此不彼。因为在我看来,公司如果有更合适的人干这事,领导何必找我呢?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平日里爱看书,特别是杜鲁门的那句座右铭“Buckets stop here”,我勉励自己就应该做这样的人。
正因为有了这个阶段的积累,让我接触了从主机、存储、交换机、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基本能碰到的都碰到了,而这些积累在日后也都基本派上了用场。
那么作为新入DBA职业的人来说,怎样快速入门呢?首先,所有的东西都得先有个概念,所以要通读官方administrator和concepts文档;其次,在自己的虚拟机上反复操练;最后要说如果刚好有真实环境,千万别放过机会。甲方公司不管大小,通常没太多机会给你上手,所以如果真想学点“技术”入门,建议进第三方公司。
第二节 小试牛刀,再获认可
肯干的人在哪里都是受欢迎的。我干了一年,就被提拔为服务部的区域经理,由公司配备统一的手机,开始负责几个地市的服务,不过我却更多精力扎根在Oracle上。
又是在玉溪,忘了当时是一个什么项目上,我好像突然发烧了,先去的地区医院,后面初步判断是副伤寒,打车返回昆明,这次在医院躺了两周。在医院的日子很舒服啊,有领导同事来探望,有同学来聊天。躺完后,我甚至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不想上班了,想去旅游,游遍全中国。
事情也就是这么巧,刚好看到有省外的第三方服务公司在招人,描述的很牛逼的样子。跟对方聊了两次,老实说,工资开的不高,折合下来还不如我在昆明。不过好在服务公司可以到处旅游,而且当时公司在昆明有项目,每年可以趁着服务的时候回家过年,所以就答应了。
回到公司提离职的时候,领导很惊讶。好歹也是明星员工啊,公司老总出面说,如果不想上班,就再放两周假,玩好了再回来上班。如果老领导看到这里,别抽我啊,我当时是说女朋友要我过去,非去不可。哎,这辈子撒过的几次谎,心里都憋得慌,写出来反而倒释然了。
就这样到了新公司,新领导经常冷不丁打个电话,真的是没有上下班的说法好吗!没办法,接到电话,肯定是有活要干啦!虽然不是很情愿,总是要干啦,总不能说我现在不方便,对吧?再说,当时单身一人,确实也没啥不方便的。
就这样吧,干了一段时间,有一个月么,领导干脆把全国的技术服务热线电话给我了。好歹也是全国知名的Oracle服务公司,居然把全国的服务热线交给我这么个小白身上,这胆子也真够大的。当时全国四大城市可都是有Oracle同事的哦!
怎么办呢?只能争取不辱使命啊!
一个月后,领导又来任务了,江西电信有个OCP的课,你去讲一下可以么?你讲过么?
老子还没转正好不好,争取转正啊!
好歹在昆明的时候给实习生讲过几个小时。只好说,没讲过正统的Oracle课程,给同事做过些简单的培训。那你讲不讲呢?靠,只能接啊,不讲丫不让我转正怎么办!
虽然我当时已经考了Oracle 8i、9i的OCP,可是我没听过OCP课程啊,不知天昏暗地的备课。等讲完后,自知效果一般,心想,客户要投诉了吧,怎么领导还没来电话?这份忐忑,煎熬了一周。终于等到电话,说是可以转正了。
好消息总是接踵而至的。紧接着,领导安排去华东,说是可以带两个人,给了个技术经理的抬头。
两个问题: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能快速获得客户认可?
初入职场一两年的人,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就是年轻,可以拼。但是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所方向,不能老是做万金油。优化是很容易显露成绩,给自己信心的方向,可以作为一个考虑。之后从优化入手架构,也是一个好的方向。
如何快速获得认可?我讲服务要有物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快速反馈,及时沟通自不必说。所谓物权意识,凡事有边界,谨防踩过界,或者被踩过界。所谓主人翁意识,去想这个事的三个为什么?让被服务者的老板对被服务者满意,他自然就满意和认可了。
第三节 写好文档,胜过干活
到了上海遇到个奇葩的问题,某客户想升级数据库从8i升级到9i,我们同事提的方案是可以升级到9206或者9207(当时还没有9208)。客户的领导追着问到底是要升9206还是9207?据说是同事的一句话惹到了客户:9206或者9207都可以。这是促成我到上海的根源。
这个客户的领导此后每年元旦会写贺卡给我,直到我离开上一家公司后就没再收到。现在我才知道,那是我傻逼了,因为我收到贺卡从未回过,不符合礼尚往来之道。
接着到了某省工商局做巡检,因为合同期快到了,所以顺便要写个年度总结。我要了同事以前的各种文档和总结,发现个问题:前面的服务,要么有的服务没有文档,要么文档只是简单的流水账。
正常情况巡检1天就完成,这次我呆了3天。认真的做完一次巡检,这个年度总结我先按照类型分配:巡检、救援、备份恢复、性能优化、培训,并重点把这最后两天做的性能优化,问题隐患详述了一下。习惯了被草草敷衍的施老师看到报告的时候很是惊讶。此后一年多,已经完全不再关心我干的活,而是所有他要写的技术文档都会从销售转到我手上。
也因此,我立了一个规矩。所有现场服务,除了timesheet签单,必须有一份服务报告,否则不作数。为此,我把整个公司几乎所有服务报告的模板写了个遍。这些模板至今仍然还在被大家使用,恍然发现已然是十年前的事情。
不过,不得不说,我也因为重视文档,而在新的公司这里掉进坑里了。不是因为文档不重要,而是因为还有更重要的,比如,当面交流和感知。做管家更多要做到的是事无巨细了然于胸,适时用口头的方式将最该展现的东西展现出来。
最近一两年,我经常跟团队的小伙伴说,做我们这一行,把技术“本身“的事情做到极致,只占50分;把做的事情,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清楚,形成专业的文档,再加30分;再通过口头语言对话或者汇报完毕占20分。有的时候这20分才是占项目真正有口皆碑的关键,君不见滚滚牛逼吹出来。
我知道有很多技术人员不喜欢写文档,而有一些人则是想写好,却不知道怎样能写好。写作这个东西,跟看过的书是有很大关系的,金庸迷正常来说写的文字都不会太差。这里我推荐几本,有兴趣的朋友建议买来读读:
《文案训练手册》——[美]约瑟夫·休格曼
《文案创作完全手册》——[美]罗伯特·布莱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台湾]李欣频
最近有一个项目也是如此,小伙伴干完活后提交了2页的word文档,简直完全无法入目。我带着他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改了5版,他白天写,晚上发给我,我给回建议他再改。一周后我们带着文档见客户,虽然对文档本身没有惊喜,但是看到项目成果还是充满震撼的。
那如何能快速练就一手相对好的技术文档?
其实比较容易,任何好的文档,包括演讲,其实都是在讲一个故事。技术文档相对其他类文档容易在于,你只要逻辑通了,骨架有了,剩下的就是用技术上的图表、脚本输出补充血液,图文并茂的就成了。孟子讲过一句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说的是读《诗经》的方法,其实最开始写文档的时候,也应如此。
第四节 团伙解散,重建团队
我非常喜欢上海,固然跟气候交通有很大关系,最初的原因是上海公司的人不错。我到之前,公司已经帮忙找了房子,当天coco和javid两个小伙伴一路陪着,直到完全入住。乡巴佬进城,突遇款待,害我一口一个coco姐,被这丫笑了一年。
当时的上海大概十几个客户吧,比较重要的两个客户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签。紧接着几个月之后,技术部的2个小伙伴(是的,加上我也就3个人)陆续一个去了外企,一个去了甲方。没错,是我的错,觉得自己牛逼,让小伙伴们不舒服了。不过已经没有办法。用小伙伴们的话说,这么一个五重的人,没法干啊。
一方面现有的活要继续干,一方面要物色新的人,另一方面还要配合销售跑新单子。对于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来说,心里压力可想而知。
最糟糕的是,当时公司刚接了一个永乐电器(那时候正在跟大中电器谈合并)的优化项目。几个数据库系统要优化,在搞好了其他几个以后,剩下最后一个优化怎么都不妥当,整整一个星期,我都是通宵一晚到第二天下班,然后去旁边客户订的房间睡觉,第三天上班接着干……这样一星期下来,元气大伤,对项目毫无帮助。最后在舍友的指点下,让程序员把开票查询功能从3秒钟降低到1分钟,问题迎刃而解。
很庆幸迎来了新团队的第一个小伙伴,在盛大工作了3年的曰福同学,山东大汉,说话永远是不紧不慢,面带微笑。曰福同学底子好,人又随和,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紧接着,李齐珩同学从湖北联通出来,算是高我几届的学长,开始形成第一个铁三角。虽然此后曰福正式皈依三宝,远遁澳洲;齐珩辗转IBM、Oracle,我们却依然保持比较好的沟通联系。
此后的团队虽历经多次更迭,但整体上更自成体系,没有再伤过脑筋。
第五节 十年管理,唯剩八字
人人都需要管理,人人都不愿意被管理。从05年开始带人,到15年正好是十年,团队大大小小,浓缩成8个字。
找人: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但是我们首先得要招人。找到合适、称手的人至关重要。
我近期管理的两个新项目,其中一个非常快物色到合适的人,迅速就项目目标及方法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短短几个月就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另一个项目,由于人员配备一直不合适,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沟通,虽说项目的结果还算不错,但是成本极高。
给钱:说起来似乎是天经地义,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操作起来总会不那么顺利。特别是现在各方面物价上涨,各种互联网企业风起云涌,这个度不太好把握,并非钱给多了就好。
这点很重要,一线管理做不好这点,就会有很多隐藏的麻烦,而更上层的领导未必会注意到。
定锚:钱给到位了,就要设置合适的目标,个人的目标,团队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有了目标后,要赶紧统一思想,还要跨层沟通。
最近遇到一个例子,方向统一了,思想没有统一。就有同事在观望,他不急着去往目标前进,而是在琢磨这个目标是不是合适。这种情况就非常危险,要迅速纠正。确立了目标,统一了思想,才能指哪打哪。
打气:骑过自行车的人应该都会有这个经验,刚买的时候非常好骑,过一段时间如果发现骑起来更耗力气速度更慢,那多半是因为轮胎里的气不足了。
在团队里也是这样,需要定期检查并给相应的伙伴打打气,尽量做到上下同欲,合作共赢。
这是管人的部分,那管项目呢?我觉得人管好了,项目就要容易一些。对我不懂的,我就充分授权,抓住主要点(时间、范围、成本),确保满意度;对我懂的,其实还是要放权,盯结果就好了。
第六节 侠客易当,管家难做
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大多数是喜欢其中的快意恩仇,看到主角甚至是正派配角搞定某个任务或者是解决某个反派人物时,都会有种七窍皆通的舒畅感。其实我们做数据库技术支持,也是一样的感觉。
举个非常小的例子,05年的某一天,统一企业的吴同学打电话给我,老杨,我们有个系统,业务的反馈,本地登陆没问题,但是远程登陆就报密码错,业务的人急得不得了。听着这个问题挺妖怪的不是?客户现场不可以VPN,那时候好像还没有TeamViewer,连过去看环境没可能,上海到昆山少说也要2个小时,客户还挺急。当时恰好刚刚了解过strace,所以让小吴赶紧用strace sqlplus这个登陆过程,再让他把文件发给我。在等他传文件给我的过程中,小吴同学突然电话过来,兴奋的说,问题找到了,原因是密码里有@符号。小吴同学是个好同学,自己从trace文件里找到原因所在。而对于我,只是侠客路上的顺手一刀。
举个稍微大的例子,大概是07年的一个周五中午,浙江某个开发商通过我的博客(数据工人:http://zhihong.org)找到我。江苏某个县医院的数据库,医院职员在做每日备份的时候,xcopy的源和目标搞反了,结果就是数据库crash了,一部分数据是新的,一部分数据是旧的。最新的逻辑备份是3个月前的。数据库不能起来了。这两位兄弟,从县城把数据拷贝到移动硬盘,再飞到浦东机场,居然在我下班的时候赶到办公室。Oracle7.3.2的数据文件,等第二天上午他们从旁边的宾馆来到办公室的时候,我已经用工具将这些文件里的数据恢复好了。这两位大哥真的是热泪盈眶,千恩万谢。当然,我顺手敲诈了一笔。
前两天在“PG的朋友圈”看到一个群友在招人,同时说了句“懂Oracle的人,大多数不懂运维”。我默默的点了个赞。
此后,我在各大运营商里做了四年的运维,一开始真心叫不懂运维,犯了很多低级错误,再此要特别感谢浙江移动、安徽移动、福建移动、湖南移动、江苏移动及山东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
侠客追求的快感,朋友圈经常见到的用XX工具恢复了几T几十TB的数据库,拉起了各种坏块后的数据库。。。。。这就是我当年干的,干完后成就感足足的。
哪个地方你越成功,就越有可能成为你下一个转型的巨坑,这是我转运维几年后的体悟。
侠客干完活拍拍屁股走人,剩下的事情都是管家的。运维是管家,管家考虑的又是什么呢?
第七节 重做社群,回归初心
尽管经过几年的修炼之后,我基本上已经摸到了运维的门路,不过,对于粗线条的我来说,担当数据库管家之位仍然实在有些艰难。
正好,在各路朋友们的支持下,开始创办DBA+社群。
DBA+社群的成员,从最开始的Oracle DBA发展的全系列数据库DBA,现在还包括了数据库的下延:存储、主机、网络的朋友们,数据库的上延:开发DBA、测试工程师、中间件工程师等,可以说是该领域目前最大的社群了。社群建立之初,得到了100多位专家老朋友的支持,这些老朋友或是拥有10年、20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大拿,或是曾出书或参与出书的一方文豪,或是拥有Oracle ACE、OCM、OCP等各种牛掰认证的能人。简单说,如果你的工作跟业务数据打交道,关注并加入DBA+社群,是没错的。
社群,最重要的是分享和交互,而这是我比较喜欢做的。从05年开始,我就开始在团队内部做技术分享。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做的是侠客,所有侠客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游历,所以分享定的是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五。从12年开始,开始管家生活后,内部的分享是每周一次。分享的内容是工作中涉及的里里外外。这一方面让新同事感觉到温暖,另一方面老同事可以将自己的经验结晶、研究心得提炼总结、分享提升。
做分享是快乐的,组织分享也是快乐的,从DBA+社群目前的运营情况来看,参与者也是快乐的。
应该说,DBA+社群的起步是顺利的,从迅速过千的人数聚集,到千人规模的逐月增长,最后破万。100多位专业发起人和专家们每周两次的城市群线上分享,每周至少一次专业群的线上分享都如期按时进行,此外,还有社群和各位发起人组织的线下分享活动,2016年还有规模更大的技术大会(300+规模)与DAMS行业峰会(1500+规模),一路给跟DBA相关的ITer们带来了不错的精神食粮,在此也要感谢各赞助单位的支持。
快乐是生活的本源。如果参与DBA+社群的建设,能让你快乐,参与就好了。不论是来听课问问题,抑或是顺手转发嘉宾分享的文章,或者是来DBA+社群进行分享,或者能给出好的建议,都是极好的。
有人在群里问我,DBA+社群是个什么样的社群?我说,简单的说,我们的初心是做成数据库界的UBER。说的复杂点,是让DBA利用业余时间发挥所长创造价值,让合适的企业找到合适的人,让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资源。
至于DBA+到底是什么,请热情参与,并拭目以待。
Part 2
有些话,想对客户说
第一节 尊重彼此,容易成事
甲方乙方,不只是葛优的电影。
干了十几年的乙方,见到了太多友好的甲方,也遭遇了不少不友好的甲方。套用感恩节那天微信朋友圈看到的话,不管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支持的或是不支持的人,正是这些人的帮助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一件事是07年秋天,跟销售一起去华东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这家银行用了2年多Oracle9i RAC了,但是一直磕磕碰碰,问题很多。那天我们去,是因为它还没买过第三方服务,听原厂销售说,他们不肯买原厂的高服,让我们去试试。
原先销售联系的是具体的工程师,跟工程师在机房呆了近1小时,对基本情况了解的差不多了,工程师说,你们大老远从上海赶来,我带你们去见见IT老大吧。
这样我们就去了信息管理部总经理室,工程师刚开始说明情况,一提到Oracle,这位老大就刺激反应,眼睛鼓起,开始骂人了:你们总算来了啊,你们当初是你们的RAC多么好多么好,为什么现在我的系统一出问题就2个机器一起不能用啊…..TMD,balabala…..
几乎骂了30多分钟,银行的工程师也被搞傻了,我几次想骂回去,被银行的工程师和销售给拉住了。时隔2年,这个客户最终签下了第三方服务,但是这个老总已经不知去向。
坦白说,这个情况也是极品,我又不是Oracle,你跟我叫个毛啊。此后的一年多,一旦我想发火,销售就会提醒我“XX银行”。
不够友好的更多数的情况,是被觉得付你钱了,你就应该给我干活,不管是不是你服务范围内的都干,死命的干。主观上来说,我本人,包括公司都提倡无边界IT服务,我们会跟被服务的对象站在一条船上,解决棘手问题。客观上来说,每项服务都是受契约保护,应该尊重,形成平衡。
共享经济来了,服务和被服务越来越不是那么容易分的清。甲方的人开始往乙方跳,或者开始自主创业变成乙方。其实回归到生活本质,我们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互相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大家其乐融融,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节 善意谎言,尝试理解
我这个人比较拧,或者说一根筋,很讨厌撒谎,一旦撒谎了,会成为心里的石头难以放下,并产生莫名的愧疚。
但是服务了这么多年,仍然是撒了一些谎,今天就把其中一些石头扔出来吧,好歹憋了十多年了。
记忆中最早的一个,是给04年给一家知名制造企业装9i RAC。去客户现场之前,已经在自己的虚拟机里面演练了很多次了,但是生产环境从未干过。不过去到客户现场后,客户第一句话问的是“杨工,你装过很多套了吧?” 我只能闷声回了个嗯,蒙混过去。刚巧,客户已有的一套9i RAC发生故障,一起节点重启后启动不起来,凭着看过的文档,很快诊断出问题在网络上(客户备份改造测试,多添加了一块网卡,拔线的时候错拔了心跳),赢得了客户认可。
同样一个客户,大概四五个月后又要装一套RAC,我一个比我大11岁的同事去装。年龄放在那里,又有了我之前的成功案例,所以客户对这个同事是非常热情友好的。中午吃饭的时候,客户又把问过我的话重问了一遍我的同事,这兄弟觉得客户这么好,就老实的说,还没有装过,但是公司里已经做了很多遍虚拟机上的测试了。很不好意思,这位同事下午就被乖乖的打道回府了。不能说谁有错,其实,给个机会又如何呢?
不管做IT服务,还是家里搞装修,当我们不懂的时候,我们总希望来一个全行业最牛逼、最专业的人为我们服务,这是人之常情。同时出于服务公司成本或者是公司实力或者是项目因素等各种考虑,真正来干活的通常不是最牛的人,甚至不是最好的那一拨人。除非是非常紧急的情况,应该给相应的人一些机会。
对于服务安排,这是一个公司行为,跟个人无关。这个时候不管你是斥责个人,还是友好的劝退,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声的伤害,很难修复。工程师心理健康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我承受过这种委屈,知道这种苦恼。很多极端的个案,其实就是这么发生的。
从业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认为,给人一个机会,胜造七级浮屠。
第三节 证书批量,无需再看
虽然我也考证书,但我一向不喜欢看别人的证书。原因非常简单,国内的考试基本都有题库,题库考出来的证书无法证明一个人的能力。
最开始对OCP如此,从08年开始,OCM题库流出,偏方形成后,OCM也变得一样了。所以,我在2010年1月15日,发表过一篇小短文:《OCM,与技术能力无关》。到了接近6年后的今天,我始终甚至更加坚持己见。
OCP的批量就不说了,规模早已上万。OCM的量产也已经规模化,包括新炬学院在内的各种培训班,提供X天的培训实战,一个培训机构就出来几十个OCM证书,国内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少说上百个。
一位工作了近10年的DBA朋友,上个月也去报了个OCM班,回头跟我说,肠子都悔青了,幸好不是自己出的钱。我只能说,你丫自找的。
老一代的DBA,包括我也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班的认证培训。没错,当年Oracle没有强制必须要参加培训才可以考试。但是,我们一出来就去给别人培训Oracle的相关知识,我们去讲的不是条条框框,而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践再结合理论,更接地气一些。
ACE呢,不用考,Oracle官方根据个人对Oracle社区的贡献来认可的。换句话说,多参加Oracle的活动站站台,在OTN、DBA+社群等各种社区多参与话题讨论,贡献你的时间。说不准DBA+社群明年开始也搞一个职业认证呢?
有网友戏言,“OCP是paper,OCM是bible,ACE是irrigation”,虽然我不尽认同,但也有有趣之处。
那怎样衡量这个人靠不靠谱呢?首先,如果你找的是第三方服务,先从不同的渠道去打听这个公司是否靠谱。不靠谱的公司,靠谱的人会跑掉的。
如果就是招人,我的方法比较简单,一是看打字速度快不快,二是看平时都看什么书/读过什么书,三是看踩过那些坑。踩过坑,而且记忆深刻的人,比没踩过坑的人要稳重;看书的人比不看书的人,更加容易吸收新的知识;打字速度快的人,脑子一般都不会太差。经验丰富(踩过各种坑),学习能力又强,而且沟通能力还不错的话,那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赶紧拿下。
Part 3
有些话,想对同业说
第一节 如果年轻,不要怕拼
我偏爱跟比我年轻和比我年长的朋友相处,因为年轻的朋友有冲劲,年长的朋友有智慧。
大约在我开始带小辈的两三年后,在新人入职时,我总是会说:在我的团队里干,也许你拿的待遇不是非常好,但是我可以给你保证的是,我会帮你成长,你在这里干一年,至少相当于在外面干两三年。
所以大家都知道跟我干是很苦的,文档多,分享多,年轻急躁的时候骂人也很多。
当然了,现在我已经基本不骂人了,因为我也怕被人骂,还是互相尊重些,好好的说话比较好。
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对新入职的同事还会讲,你放心的成长,你的待遇会对得起你的成长。
之所以要特意写这一节,是因为公司近年来扩张很快,经常要面试人。跟不少工作了五六年甚至十年的人聊过,觉得长时间在悠闲的氛围中度过,掌握的知识足以让他胜任他之前的工作,但要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完全是茫然。而他根据他自己的工作年限和日益上涨的消费情况,又不满足于现在拿到的收入。
这时候,面试人的心态是非常纠结的,也非常痛苦的。有两三个人,我还跟他们保持了联系,有的在原公司继续呆着,有的选择了改变。
我一直劝年轻人不要选择安逸的工作,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苦和累算什么,这些都是经历,都是财富。我一直认为自己后面十几年都在吃最开始工作的时候的老本,没有那段经历,就不会有后续的变化。
有的年轻人会觉得,刚进一家公司时,因为技术不好,没大环境经验,经过几个月努力后,工资没有很快跟上来,就放弃了,就懈怠了。这是非常不好的。这种难得的环境并非那么好找,就算有时有这种环境,遇到不同的团队,这个机会也不一定轮到你上。懈怠的原因是觉得干多了,工资没拿到亏了。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你干了,你成长了,公司和客户当然因为你干得好落得好处,但最大的好处是你自己。
第二节 能力待遇,可以兼得
大概回顾了下,我工作以来,不管在哪家公司,都没有跟领导提过要加薪。我认为这是我的缺点,但好在我遇到的公司和领导都不错,这方面没有吃太大的亏。
但是,因为我自己不提,所以在跟下属们争取这份利益的时候就没有底气,也导致了我的一些下属因为待遇离开了。这一点,是我近几年才领悟到。在这里,要向那些兄弟们道歉。
这一两年,技术上基本上没太大进步,但自己觉得人生的格局有所提高。一方面,提升同事们的能力,一直是我很看重,并引以为傲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也会从更大的角度更多的维度来看待一些事情。
当然,因为我本身还是粗线条,所以我会鼓励他们。如果你认为你的能力成长很快,值得加薪了,你们可以直接来跟我提。但是,少儿教育里有一条,叫做延迟满足,同样的,加薪在规范的公司都是有制度的,并非随时随地可以加。
这需要感谢互联网,互联网让一切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注重个人感知,所以待遇也会越来越公平。只要有能力,不愁有一个合理的待遇。所以,还是要靠拼,提升能力,面包自然会随之而来。
前两天还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评论,有点意思:如果你觉得公司给了你1000块钱,你就不愿意干1001块的活,那公司又何必给你1001块呢?
换句话说,天天给你画饼,几年都不实现的公司,特别是不靠谱的老板,你当然大可尽快一走了之。
第三节 懂得分享,方为正道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初学Oracle,职业道路怎么走?
哥只能说,大家生在了更好的时代。以前在培训教材、在书本上见到的名字,现在可以随便的擦肩而过,至少也是可以在微信群里、或者微博上,加个好友,再不济也能互动一下。一哥们讲了个笑话,他在一个省会城市他看到2个人在买烧饼,跟老板砍价,这哥们定睛一看,我靠,这不是那俩很有名的大神么,现在看怎么这么屌丝呢?
其实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个,所有的名义,都是我们自己授予的。学Oracle,或者说学数据库,我并不觉得跟学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不过是我们是敲键盘的,有些职业是拿画笔的,有些职业是演奏乐器的。没有一个职业可以逃脱1万小时定律,除非是昙花一现。
如果是爱这个行业,当然,说爱,总觉得是别扭,起码我当初是误打误撞进来这的。或者说,如果你别无选择,碰巧学习了Oracle,还发现做Oracle也不是太难受,那建议沉下心,好好的花时间去看文档,做实验,写总结,找机会分享。
做技术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分享了,我觉得是好事。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分享,有的是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有的是觉得自己学到的心肝宝贝,怎么能就分享给别人了呢。
我喜欢分享,是因为我得了分享的好处。05年初到上海不久,因为roby的关系,结识了dcba,还做了两年多的舍友。就在刚认识老楼不久的时候,他因为周末要回南京,就推荐我接替他去给ITPUB讲课。因为讲课的原因,我把Oracle体系、性能优化和RAC又加深了,还被ITPUB授予了guru称号。因为自己觉得很多翻译的Oracle书籍不好,自己主动联系了出版社,揽了《Oracle核心技术》的翻译活,叫上了老兄弟一起来翻译。
因为推动传播了Oracle知识有所贡献,2013年被Oracle授予了ACE。
因为喜欢交流,所以我结识了业界很多的能力超强的人物,也因此短短的时间内,DBA+社群能聚集起几千人。也因为喜欢交流,我还结识了医疗界的朋友。DBA+上海群的一个朋友,晚上八九点在群里寻求帮助,我把信息在医疗群转发,短短时间就有群友来支持,1个小时候就帮这个朋友找到了相应的资源(当然,事后他找到了更好的资源)。
分享,是一种帮助他人的行为,其实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因为我们帮了别人,所以我们多了朋友。
相反,我还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另外一种情况,有的人急着认识大牛,到处去附和大牛的言语。看了真让人着急。
第四节 站着挣钱,躺着睡觉
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很多人一听是乙方,哦,不去。细问为什么?除了传统的人为乙方不够稳定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觉得去乙方受气。
虽然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但我们都是正当的职业,凭着正当的技术挣钱,所以我们不需要低声下气去求别人。
最好的交流是对等的交流。一方面是风水轮流转,另一方面是没有人真的智商差太多。
如前面所述,总是有的甲方自觉高人一等,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之前有看过篇文章,大意说的是,你永远要认清是平台让你牛逼,还是你自己真的牛逼,离开了平台你可能什么不是,跟寺庙里的驴离开了寺庙一样。绝大部分牛B的人,不管在甲方还是乙方都谦逊无比,至少不会故意去装。
《罗辑思维》的罗胖子赞叹和菜头写文章,用了这么一句话“在我的一亩三分地,我已极尽精微。”我感同身受。
客户购买了服务,我们一定是实心实意,认认真真去做的。谦虚、谦和的态度固然是必须的,但是如果遇到特别横的人,其实又何必一定要争执呢,绕个弯,他总要跌他的跟头的。
Part 4
结束语
悲观的说,DBA不是最好的职业,也不是最坏的职业。如果你现在有很多工作可以选择,而且你无法判断哪个好坏,选择DBA不会让你更好,也不会让你更坏。你大可大胆的闯进来,用好你进入后的每一分钟,不计回报的接触所有你能接触和学习到的东西,差不多一两年后你就知道你是否适合了。
这话说的好像很忽悠,但我本身没兴趣忽悠你。有句话说,在互联网这个时代,怕的不是你选择错了,怕的是你一直在彷徨,而时间已悄然逝去。
乐观的说,人类走过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正在走进数据时代。
数据正在变得愈来愈重要,据说堪比石油和黄金。我们这些离数据最近的人,可以超越具体数据库类型,通过数据架构、数据模型、数据共享等各种方式把玩数据,发现数据的价值。
如果不想在即将到来的数据海洋中被湮没,欢迎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吧,学习各种数据技能,做一个数据时代的弄潮儿,Be a Data Charmer。
即日起,凡是推送在【DBAplus社群】平台的文章,阅读量超过1000,该文章作者可获得赠书一本。大家如有好的干货文章也可以向我们的订阅号投稿,投稿邮箱:1017465571@qq.com。近期赠书有:白鳝《思想的天空》、杨志洪《Oracle核心技术》……
小编精心为大家挑选了近日最受欢迎的几篇热文:
回复001,看丁俊的《【重磅干货】看了此文,Oracle SQL优化文章不必再看!》;
回复002,看吕海波的《去不去O,谁说了算?》;
回复003,看胡怡文《PG,一道横跨oltp到olap的梦想之桥》;
回复004,看郭耀龙《假事务之名,深入研究UNDO与REDO》;
回复005,看宋日杰《Oracle后台专家解决library cache锁争用的终极武器》;
回复006,看周俊《被埋没的SQL优化利器——Oracle SQL monitor》;
回复007,看袁伟翔《揭秘Oracle数据库truncate原理》;
回复008,看郑晓辉《存储和数据库不得不说的故事》;
回复009,看楼方鑫《数据库中间层,这样定制可能更好》;
回复010,看黎君原《扒一扒Oracle数据库迁移中的各种坑》。
DBA+社群是全中国最大的涵盖各种数据库、中间件及架构师线条的微信社群!有100+专家发起人,建有15大城市微信群,6大专业产品群,多达10000+跨界DBA加入队伍。每天1个热议话题,每周2次线上技术分享,不定期线下聚会与原创专家团干货分享,更多精彩,欢迎关注dbaplus微信订阅号!
扫码关注
DBAplus社群
超越DBA圈子,连接的不仅仅是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