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士革钢上的书法:伊斯兰世界的武器与盔甲探索
伊斯兰教自7世纪从阿拉伯半岛诞生以来,通过迅速地军事征服及宗教同化,很快便在中东、北非、近东乃至伊比利亚半岛和印度占据了一席之地。到了17世纪,伊斯兰政权已分布于从菲律宾群岛、南亚次大陆、西亚,直至中欧的广袤区域。由于伊斯兰世界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其武器盔甲在性质风格方面,既与基督教世界存在明显差异,本身又体现出一定的多样化色彩。
▲15世纪后期伊朗生产的头巾盔
这里所说的“伊斯兰武器与盔甲”,主要包含以下王朝的产物:统治埃及、叙利亚的马穆鲁克王朝(1250-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1922年)、伊朗诸王朝(从萨菲王朝至卡扎尔王朝)和印度莫卧儿帝国(1526-1858年)。
上述伊斯兰强国几乎都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并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影响。因此,在盔甲方面,与西方同期相比,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形制偏向于传统(保守),体积重量上追求轻便。
▲19世纪初伊朗生产的头盔
从15世纪初期开始,西方主流的盔甲开始向防御力更强的全身板甲过渡,古老的链甲(锁子甲)逐步退居二线,直至淘汰。伊斯兰世界却近乎“顽固”地坚持装备链甲,甚至服役到了19世纪。此外,除了部分精锐部队(重骑兵、攻城步兵),多数伊斯兰步兵甚至没有装备完整的盔甲(包括鼎鼎有名的土耳其新军步兵)。传统的伊斯兰护具中也能见到金属板材,但往往是用于头盔、护肩、护臂、护胫或马具。这一方面是因为北非、印度、近东等地天气炎热,链甲较板甲更为舒适透气;另一方面是因为伊斯兰的军事传统将部队的机动性置于防护性之上。
▲15-16世纪马穆鲁克使用的马头盔
当然,伊斯兰世界的盔甲匠人也并非食古不化之徒。他们意识到板甲的优点,希望将它与链甲互为补充,于是便出现了富有伊斯兰特色的所谓“复合盔甲”——以链甲为主体,在重点部位镶嵌金属板材,提升防护力同时,又保住了链甲轻便透气的长处。这一形制的盔甲首先于15世纪早期在伊朗、小亚细亚出现,很快扩散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甚至远达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并得到了一些显贵的垂青。
▲17-19世纪印度德干地区生产的头盔
例如,马穆鲁克王朝第18任苏丹卡特巴(1468-1496年在位)作为马穆鲁克王朝最后一任伟大君主,文治武功均颇有建树,至今在埃及、叙利亚、沙特等地还遗留着他下令修建的许多精美建筑。一件他使用过的复合盔甲便幸运地保存至今(马穆鲁克的盔甲现只发现了4具)。在链甲以外,工匠特意镶嵌了多达87块铁片用于保护苏丹的重点部位,铁块表面进行了鎏金处理,可谓美轮美奂。另一件来自18世纪末印度信德地区的复合盔甲,板甲的比例大幅提升,显示出火器时代当地军队对防护力的重视,但依然保留着伊斯兰盔甲特色,与欧洲全身板甲明显有别。
▲马穆鲁克苏丹卡特巴的复合盔甲
与基督教世界相比,伊斯兰世界的圆锥形(洋葱形)头盔算得上另一个鲜明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变种——“头巾盔”(turban helmet),据说起源于前伊斯兰教时期的波斯萨珊王朝(Sasanian,224-651年)。到了伊斯兰时期,由于这种外形被认为酷似清真寺圆顶,头巾盔大受推崇,甚至成为了伊斯兰战士身份的象征。头巾盔有时会在面部、后颈部位配上链甲以增强防御力,这点与同时期西式头盔大异其趣。
▲18世纪末产于印度信德地区的复合盔甲
提到穆斯林特色武器,恐怕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各式“弯刀”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刀剑制造业高度发达,出现了一批大师级的匠人,例如“大师”锡南(Ustad Sinan)、穆罕默德•桑库(Mehmet Sunqur)、奥格鲁(Aga Oglu)、海鲁尔丁•伊本•哈桑(Hayruldin ibn Hasan)、哈西•阿里•桑库(Hasi Ali Sunqur)等,他们制作的刀剑在整个穆斯林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甚至被当做艺术品收藏。伊斯兰世界常见的弯刀大体可分为三类。
▲土耳其苏莱曼大帝(1520-66年在位)的短弯刀
▲苏莱曼大帝的土耳其弯刀
我们最熟悉是单边开刃、剑身弯曲的“土耳其弯刀”(Kilij)。此外还有波斯弯刀(shamshir),与前者相比,它刀刃更细长,刀身弧度也更明显。第三类是短弯刀(yatagan),它颇具突厥特色,剑身呈很少见的反弧形,单边开刃且没有护手,长度在土耳其弯刀与匕首之间。匕首作为近距格斗的利器,穆斯林士兵和达官贵人也会普遍携带。其中的一些精品,渐渐失去了实战价值,主要作为贵族身份的象征。
▲17世纪初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匕首
▲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五世(1876年在位)制作的波斯弯刀,上书“真主的旨意”
除了刀剑,伊斯兰士兵历来擅长弓术。土耳其弓的有效射程达到200码(经测试极限射程甚至可达600码,但已无杀伤力),射速通常也远高于早期火枪。因此,虽然火枪开始引入,但弓箭依旧服役了很长一段时间。
各式各样的钉头锤和战斧也很流行,它们尤其是对一些重甲的敌人极具威力。穆斯林士兵也经常使用各种长兵器。 其中包括“哈巴”(harba,类似于西方的guisarme,一种倒钩戟)、长柄刀(glaive)、斧枪(halberd,类似于欧洲著名的瑞士长戟)等。其中有些明显受到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影响。受俄罗斯影响的长柄月刃斧(bardiche,形似我们熟悉的“关刀”), 看上去则和古代中国及中亚的某些武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18世纪产于印度北部的锤矛
▲1593-94年产于伊朗的矛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伊斯兰国家中较早批量装备各式火器。他们最初将火枪称作tüfek,可能是来自中世纪波斯语“吹管”一词。 虽然火枪并非奥斯曼人原创,但典型的奥斯曼火绳枪却比西方的那些同类身管更长,口径更大,因此更具威力。最重型的奥斯曼火枪来自北非的阿尔及尔,发射的子弹重达80克;而最轻的来自希腊,子弹仅重22克。一般认为,真正的燧发枪是在17世纪早期由法国画家、发明家马兰•勒•博基尔(Marin le Bourgeoys,1550-1634)首创。它虽然先进,但在近东和中东沙漠尘烟滚滚的条件下一直都不十分可靠,因此奥斯曼步兵依然坚持使用相对简单耐用的火绳枪。直到后来经过改良更易于清洁的燧发枪自西班牙传入北非,它才在18世纪与奥斯曼帝国逐步得到普及。
▲15世纪晚期来自奥斯曼帝国或马穆鲁克王朝的盾牌
▲18世纪后期阿尔及利亚的一对燧发手枪
▲18世纪末19世纪初,阿尔及利亚的“阿里帕夏燧发步枪”
▲17世纪印度的火药瓶
伊斯兰的武器盔甲历史上也以工艺精湛著称。最负盛名的当属“大马士革钢”。除了精良的金属加工锻造技术,大马士革地区在武器盔甲的美化修饰方面也具有很高造诣,以至于欧洲将类似的镶嵌、雕刻、镀金镀银手法称作“大马士革工艺”。
▲大马士革钢的特殊纹理。
▲1900年的一座大马士革刀剑工坊
和西方的同行相比,穆斯林工匠在武器盔甲的装饰方面受到了诸多天然限制。由于伊斯兰教严格禁止偶像崇拜,因此穆斯林的武器盔甲理论上不得出现人像(后期禁令有所松弛)。经典的伊斯兰纹饰以动植物形象为主,另外,还可以雕刻伊斯兰书法(内容以《古兰经》《圣训》等宗教题材居多)。试想一下,以大马士革钢为材料,镶嵌金银珠宝,再辅以行云流水的伊斯兰书法,这样的作品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武器盔甲范畴,进入了艺术品的殿堂。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马千,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