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队明明轻视用弩,为何江淮弩手却成天下精兵?
编者按:在冷研之前的《为何从三国到唐代,中国军队装备弓要比弩多》和《射不死你就砍死你!揭秘被世人小看的唐代弩手作战方式》这两篇文章中,提到唐代的弓手地位似乎比弩要重要。但是唐代又有很多弩手的出彩记录,比如江淮弩手是天下精锐。这都是为什么呢?
▲来自游戏《要塞:十字军东征》。游戏中把弩手装填缓慢的特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要说明的是,在古代战争中,弩是性能很极端的兵器,其因为装填速度慢,善守不善攻,需要相对稳定的射击阵地才能充分发挥性能。所以多出现于围城和守城中。而唐代战争中,骑兵与陌刀手才是制胜的关键,弩只是一种普通兵器,在国家经制军队中的地位不高,初唐诸兵家对其并不重视。
唐弩的种类并不多,《唐六典》卷十六中,开元时期京城禁军弩之制有七:一曰擘张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单弩,四曰大木单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远弩。其中擘张弩与角弓弩是单兵弩,擘张弩为步兵所用;角弓弩,骑兵所用。又《通典》卷一五二载:“木弩,以黄连桑柘为之,弓长一丈二尺,径七寸,两弰三寸,绞车张之,大矢自副,一发,声如雷吼。”这种“木弩”是否就是《唐六典》中提到的“木单弩”尚不能完全确定。《唐六典》卷十六中又言,“木单、竹竿、伏远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渐远”。很可能这几种弩都类似于木弩,属于大型重弩。禁军之外,唐朝的边兵还使用过摧山弩、静塞弩、绞车弩、两弓弩、车弩等,摧山、静塞是单兵弩,其余三种为重弩。
▲汉代弩机 来自网友和合和合
射箭射箭,弓弩要发挥性能关键还在于箭。箭之制在唐朝有四:“一曰竹箭,二曰木箭,三曰兵箭,四曰弩箭……弩箭皮羽而短,用之陷坚也。”可见,唐朝弩箭的类型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弩手对付不同类型的目标的。因为即使在弩已经完全衰落的满清时代,制式弩的箭头仍有好几种。从文献中看,弩兵在唐朝军队中所占比例较低,一般在10%~20%。比如唐初的《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弩手在“战兵”中的比例是最低的,仅占到百分之十四多一点。具体到每一军,弩兵的比例甚至要更低一些,如中军4000人内弩兵只 有400人,只占10%。
▲汉代弩机 来自网友博古通金
初唐以后,行军编制员额已逐渐扩大。到中唐时期已由原来的两三千人增至五千多人,但行军组织仍保持了原来的比例。李筌在所著《太白阴经》中说,“弩,二分。弦,三分……二千五百张弩,七千五百条弦,二十五万只箭”。李筌主要活动于唐玄宗时期,他主张弩兵占全军的百分之二十,仍基本延续了《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的军事理念。
从兵种构成的角度来看,唐代的弩兵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兵种,一般情况下是弓弩手将刀棒自随,待敌人骑兵冲至二十步时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如裴行俭征讨突厥时,为了保护粮道,“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贼驱就水草,解鞍牧马。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又如开元十五年(727年)“八月,嵩又遣副将杜宾客率弩手四千人,与吐蕃战于祁连城下,散而复合,自晨至暮,贼徒大溃”。这两场战斗唐军都是采取了《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的战术,令步兵持弩、陌刀,远则以弩射之,近则持陌刀齐入奋击。尤其是祁连城之战,唐军“散而复合”,是持弩、刀反复冲杀。可见唐代军事家往往把获胜的希望寄托于短兵决战,而对以远射武器来克制骑兵奔突的打法似乎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上面说的是唐代的国家直属正规部队的情况。而且是初唐和盛唐时代。这个时代大唐高度重视关中经济圈的安危,重兵常年囤扎于关中、河南、河北;江淮一带也就几个折冲府。可是关中骑兵步兵的强大不代表其他地方骑兵步兵也强大。所以在今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弩手最盛。
历史文献中唐人常说的淮南弩手、江淮弩手、浙西弩手等均属此地区, 其中宣、润二州弩手尤其精良。在盛唐时期仅有的一次大规模叛乱发生在开元十六年(728),泷州土豪叛乱,江淮弩手就随杨思勖平叛。安史之乱后,江淮经济地位大为上升,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源。江淮弩手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在独孤及《为江东节度使奏破余姚草贼龚厉捷书表》中写到“遣军将吕道光领陌刀手一百人取其便道为伏以待之,遣军将左璋率弩手一百五十人为左翼。将军将余能变率弩手一百五十人为右翼。……又遣军将张思览率陌刀手一百人为中军,操中权之制, 以节其进退。”
显然,这一场战斗中弩手的比例明显大大高于上文所说卫公兵法。可见弩手的发挥还是在于是否有相对稳定的射击阵地。安史之乱虽然没有直接冲击江淮地区,但是有田神功拥兵入淮纵掠。唐王朝乱后能快速稳定江淮地区,这里的特色兵种弩手功不可没。
安史之乱后,朝廷财赋仰仗东南,而漕运沿途又经常受的盗贼的侵扰,于是唐廷让弩手登船护卫。《通鉴》卷231德宗兴元元年(784)五月条载其事云:“又运米百艘以饷李晟……艘置五弩手以为防援,有寇则叩舷相警,五百弩已毂矣。比达渭桥,盗不敢近。”当然,弩手的意义不仅在于护送钱粮 ,还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建中四年(783)十二月,借奉天之难之机,军阀李希烈进围宁陵。宁陵距宋州仅45里,为宋州的门户。如宁陵陷落, 不但江淮漕运将被阻,整个东南财赋之地也有不保之虞。
到了兴元元年(784年),李希烈亲率精兵5万围攻宁陵,而宁陵守军仅3千人。在这紧要关头,自浙西入援的五百弩手趁夜偷渡入城,并发挥其长于守御的优势,一举追使李希烈从宁陵退兵。李翱《唐故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平原部王赠司空柏公神道碑》详载其事:“及旦贼驱勇卒登城,城中伏弩悉发,皆贯人毙其后。”
区区数百弩手迫使敌人数万大军知难而退,足见在守城方面江淮弩手号称为天下精兵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即使如此,弩手长于防御伏击拙于短兵接战的特点还是没有改变。但是江淮弩手虽不能骤胜,也不致于大败,在唐代藩镇体系中,江淮弩手最适宜用来协调各藩镇实力对比,扮演着朝廷与藩镇讨价还价筹码的角色,故其战绩虽然不多,仍被朝野目为天下精兵。
进入晚唐,江淮已是唐王朝财赋之源,朝廷对此地区军事力量开始持限制态度,。乾符元年(874),唐廷复废镇南军节度为江西观察。唐僖宗也强行遣散了江西弩手。这说明,唐延对江淮弩手的态度从仰仗转向疑惧,江淮弩手失去朝延的支持,其衰落已成定局。
纵观唐代最出名的江淮弩手的兴衰不难看出,弩手本身优缺点都突出,在初唐和盛唐中央政府骑兵强大、步兵坚强的时候,弩手作为防御性力量并不为军事家看重,而且当时弩手白刃战能力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射击能力;一旦中央政府缺乏强大的骑步兵时,弩手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晚唐弩手的衰落更多的是政治上原因,而之后的五代十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开始大大强盛于中原文明,中原文明的部队开始高度重视硬弩的开发和应用。
参考资料
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第461页
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兵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00页
摧山弩、静塞弩,见王应麟《玉海》卷一五〇《兵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4页;绞车弩,见杜佑《通典》卷一四九《兵二》第781页;车弩、双弓弩见王溥《唐会要》卷七三《安南都护府》(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2年版)第1566页。
杜佑:《通典》卷一五七《兵十》,第829页
李筌:《太白阴经》卷四《战具》,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2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出版社1988年版,第537页。
《新唐书 · 裴行俭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087页。
《旧唐书·萧嵩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094页
李翱:《唐故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平原郡王赠司空柏公神道碑》,董浩等编:《全唐文》卷六三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46~6447页。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龙泉刀剑真如网传的那样不堪了?
超长矛就能克制战象?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