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常见的马为蒙古马种,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的草原游牧区域,对耐力要求高,适应能力强。然而其主要类型身材并不高大,肩高一般在 120—135厘米,并不适合作为骑兵战马,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世界其他地区优秀骑乘品种一般肩高150厘米左右。如在公元1-6世纪培育出的阿拉伯战马,其肩高一般为140-153厘米。17世纪培育的英国纯血马肩高一般为152-172厘米,19世纪改良后被哥萨克骑兵使用的顿河马肩高一般为155-160厘米。
基于此项原因,不少军事爱好者认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到汉代这期间缺乏优秀马种,因而无法组建重骑兵团。然而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分析可以确定,中国秦汉时代的战马在体格上并不差,完全可以胜任重骑兵坐骑,且与其他国家优秀战马相对比也并不逊色。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记录的秦代律法中有数条养马选马的律令,其中一条是这样的:蓦马(供乘骑的军马——录者注)肩高应在五尺八寸以上,如不堪使用,在奔驰和羁系时不听指挥,县司马罚二甲,县令、丞各罚一甲。先征取蓦马,马数已足,即在从军人员中选用骑士。到军后进行考核,马被评为下等,县令、丞罚二甲;司马评为下等革职永不叙用。①
秦汉一尺23.2厘米,五尺八寸即为134厘米。这条简文从官方角度规定了秦代战马肩高不低于134厘米,已高于现代蒙古马的普遍肩高。而且从此处还可看到,秦选骑士是先备好马,再选骑士,由此可知凡秦骑兵均有达标战马,《战国策》曾提到“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可知秦骑兵有不低于1万匹符合上述标准的战马,而同文还有战国其他各国骑兵战马共四五万匹。
汉代的战马标准则可参照《汉书•景帝纪第五》提到的:御史大夫绾秦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②。
西汉早期,为防御匈奴入侵,保障汉朝骑兵战斗力而颁布此项禁令,从该条禁令也可以推测出,汉代官方规定的战马肩高不低于五尺九寸,比秦代高一寸,即136厘米。应该说秦汉战马134厘米的最低肩高至少是合格的。在1000多年后的宋代,其《兵志》提到西夏入寇,陕西用兵,在京畿、京西、淮南、陕西诸路向人民括买战马: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其直自五十千至二十千,凡五等。宋尺为31.2厘米则这批马高约131-143厘米,其最低标准甚至低于秦汉标准。这些马可能还要供应一定数量的具装骑兵,可见其战马供应的环境远逊于秦汉,此处也可以说明秦汉获得优秀战马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
中国自古有殉葬车马的传统,这些马既有车马同葬,也有只殉战马的。通过对发掘出的马骨进行测量,就可得知当时战马的肩高。商代殷墟的成年马,通常高约140-150厘米(测其前肩)。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M175号车马坑中的两匹马中的保存较好的一匹,高145厘米。而1972年殷墟孝民屯车马坑M7中的两马的前肩高也在140-150厘米间③。
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西周早期殉马肩高135-146厘米;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 号车马坑春秋早期殉马肩高139-149厘米;太原金胜村 M251 车马坑战国早期30匹殉马,肩高131-160厘米,平均肩高148厘米。北京大葆台汉墓殉马肩高147-150厘米。另有如临淄齐景公墓春秋末期殉马坑约有600匹战马,经鉴定为骑乘和挽力兼用型,肩高约1.5米,长约2.3-2.5米的中上等身形马④,这种体格的马即使披挂铁甲具装也是没问题的。
以上多选取的体格较高的葬马,也有低于130厘米的殉马,不过此类殉马多是用于拉车的挽马,对体格要求没有那么高。如备受瞩目的秦兵马俑一号坑,多为战车所有挽马,此类马较低矮,测量的17匹马肩高为124-147厘米。另有一、二号坑的8匹铜车马肩高为130-134厘米⑤。
二号坑出土的骑乘所用战马显然与一号坑的挽马不是同一马种,应为蒙古马中的河曲马类型,不仅马体形更加高大,马耳也稍长。腿胫细长, 头虽大但显得轻而秀丽,神态漂悍。髻甲稍高,背短而直,马型清瘦,蹄甲厚,马尾梳为长辫型,是典型的骑乘型马。典型战马齐耳通高为1.72 米,身长2.03 米,按比例测算可知与秦律规定的标准基本一致。从秦始陵东侧还发现了八十多个马厩坑,以大批的活马殉葬。出土的秦代马尸骨骼长约1.9-2米,复原后高约1.4-1.5米⑥。
此外,在出土的汉简中有很多六七尺的马匹。从这些数据可知,战国到秦汉中国有相当数量的好马。日本学者菊地大树分析认为先秦时期骑兵骑乘的马肩高约 146.5±4.1厘米,主要是蒙古马系统中的大型马⑦。按此数据,则中国大型马体格即使在同时期世界范围内也并不算矮小了。
在秦汉时期世界上最好的战马是产于波斯的尼西亚战马(Nesaean),该马可能与阿哈尔捷金马有一定血统关系。
阿哈尔捷金马(Akhal-teke)就是著名的汗血宝马,平均肩高154厘米,产于中亚土库曼斯坦,即秦汉大宛国。DNA研究显示西周时期陕西枣树沟脑和青海丰台遗址,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宁夏于家庄、内蒙古新店子、忻州窑子、小双古城、井沟子、秦公一号大墓的古代马都与阿哈尔捷金马有关系,这表明汗血马的基因型很早就已经出现在西北地区⑧,中国早在先秦就已经不断通过选优和引入良种改良中国战马了,可能这也是春秋战国中国出现大量好马的原因之一。
秦末汉初全国性战争对马匹饲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至于汉初皇帝驾车也凑不出四匹同色的马,战马质量可能也由此下降。汉武帝时期为了得到阿哈尔捷金马曾劳师远征大宛,最后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虽然在回师途中损失较大,但这依然为中国带来了不少优秀马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李广利获得该马的第二次西征发生在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时期规模最大骑兵战漠北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19年,这说明在引入汗血马之前,汉代战马已经基本恢复并超过了先秦水平,汉军也并不是依靠汗血马才打赢另一个骑兵大国匈奴的。对于汉朝来说,汗血马只是锦上添花,并非不可替代。而从漠北大战“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后入塞者不满三万匹”⑨中11万优良战马的损失来看,汗血宝马更有可能是为弥补之前漠北大战及武帝时期频繁战争造成的优良马种损失。
与东亚完善的育马体系相对应的是古代欧洲马,因缺乏系统的育马体系,马匹普遍低矮,一般肩高为12掌(1掌约4英寸,12掌约122厘米),至多14掌(约152厘米)⑩,因其负重能力有限,无法支撑铁质罩甲,所以在12世纪末以前的欧洲马一般不做身体防护⑪。应该说地中海气候和地形并不适合大规模的马匹饲养,只有一些如色萨利和伊特鲁里亚这样的特定地区,能提供必要的水和草地,由于地形限制,马匹成为了高价奢侈品⑫。当然,虽然欧洲马整体较为低矮,但在众多马匹中选部分超过134厘米的马作为战马还是没问题的,但其规模与仅国有马匹就有30万匹的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自不能比。
有人认为欧洲某墓出土部分132-153.3厘米的马骨就能证明古代欧洲马种比中国马种更优秀,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如前文中中国多个墓地和出土简牍都有150厘米乃至更高的战马,若要以同样的逻辑,自然可推出中国马种也很优秀。要得出马种优秀这一结论,需要其样本更具有普遍性(如上文考古墓地及简牍中大量的例子),而非一两个特殊墓地。事实上,蒙古马种有很多类型,其优秀类型如前文中的河曲马,在合理的培育方式下可达到140-150厘米。从历代马匹资料看,中国马种反而是因战争和部分年代暴苛马政在不断退化,一般估计平均肩高降低了5厘米以上⑬,以此反推也可知秦汉中国本地马种是相对优良的。古代骑乘马种比较的话,固然中国本地马种要逊色于西亚和中亚马种,但相较而言还是要比欧洲马强的。现在一般拿出来对比的欧洲高大骑乘马如英国纯血马等多是近代引入其他马种培育出来的。
另有认为罗马有外部引入马种的优势,然而秦汉时期掌握西亚良马产地的帕提亚与罗马本是敌对关系,要获得该马种恐非易事。而中亚大宛与长安的距离要比与罗马的距离近得多,且大宛本已被汉朝打服,有约定为汉朝长期提供良马。以此看来,从西亚和中亚引入马种优势更大的似乎是汉朝而非罗马。③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考古队长的讲述④张龙海.临淄拾贝 [ M] .淄博市新闻出版局, 2001.132.⑤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 年⑥ 郭兴文 《论秦代养马技术》,《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⑦ 菊地大树 《中国先秦时代马和马车的变革》,《中国考古学》第九号(2009)]⑧[ 蔡大伟; 朱司祺; 胡松梅; 田亚岐; 孙洋; 陈曦; 周慧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马骨遗骸古DNA研究⑫ Carolyn Willekes 《The Horse in the Ancient World: From Bucephalus to the Hippodrome》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内容。主编原廓、作者秋兰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