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放军都爱长柄刀:不是找根杆子接把刀就能砍翻印度人,长杆武器讲究真不少

冷研作者团队 冷兵器研究所 2023-11-27





编者按:近日边境上的一张照片在网络上火了起来,照片上的我军战士纷纷手持长杆大刀。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兵器中,长杆武器是占据主流位置的,在各种古典演义小说中,长杆兵器都是各路英雄的标配。但是到了如今,因为长杆兵器携带不便,现在的人们大多对长杆兵器并不了解,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长杆兵器。

                  


一般来说古代使用的长杆刀大多是鋌装结构,也就是插茎式结构,比如大家熟悉的偃月刀,就大多是鋌装结构。一般来说鋌装结构主要用于长度在三米以内的劈砍为主的长杆武器,因为鋌装杆子的制作大部分还是给木杆前部一分为二,开槽,然后再贴一片木片上去装目钉加箍固定,这就更方便把木杆做成扁圆的形状,这样在劈砍的时候更方便找到刃部的位置,所以和捅刺为主的长枪不同的是,以劈砍为主的武器杆子截面并不是圆形的。而也有銎装结构的偃月刀,套筒也大多是圆形的,这种一般就是仪仗器,并非实战器,圆形截面的杆子尤其是长杆刀,挥砍中很难找到刃筋,劈砍效果难以保证。



日本长枪也多是鋌装结构,也就是插茎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枪茎插入杆子内部,加目钉固定,就像刀剑的穿心柄结构。但是因为长杆枪受力大,同时枪茎长度有限,所以为了防止杆子裂开,一般外面还要包一层铁箍,这就导致鋌装结构一般来说要比中国套筒式的銎装结构要重一些。而日本人虽然也有仿中国式长枪的銎装小枪头的素枪,但是日本人并不太会用,普遍看不上这种小枪头,只是拿去给杂兵使用。



但和中国的长枪不同,日本的长枪的头一般会做的较长较重,这就导致了日本人拿长枪一般是握长枪中段,少了很多长度优势,同时后排的人也得离远一点,避免被前排人的后端枪杆打到。这种松散的阵型就很难对抗密集阵型,第一排很容易被打开缺口,第二排离得太远很难及时顶上就会被撕开阵型。



而中国的长枪则大多是銎装的套筒结构,很多人都觉得长枪杆子容易被砍断,金属杆的长枪才最好。但实际上长枪的杆子虽然不能说砍不断,但也绝没有那么容易就能被砍断,相对于金属硬杆来说,有着一定弹性的木杆长枪有着更大的优势。一说到弹性,很多人就想到武术表演的长枪,能弯很大的角度还能弹回去,看起来很软,觉得这不能用。



清代包世臣的《齐民四术》 卷十·兵二记载:“凡枪刃宜利,有脊阔径寸而上下杀之,长不过二寸,重不过一两。竿宜头软、腰硬、尾粗”这个记载说的非常明确,枪杆是杆子的头部要软一点,实际上杆身是要硬的。并不是要硬就要一点弹性都没有,更不是说要有点弹性就得软的能弯90°。长枪的杆子如果一点弹性都没有会比较震手,和现在市面上车床车出来的两头一样粗的木杆子不同的是,传统枪杆用的整根木材,天然尾粗头细。这样不但自带配重,同时如果两头一样粗杆子尾部的震动是最大的。尤其是4、5米的长枪,如果是两头一样粗的金属杆,不说这个长度要用金属杆重量就端不起来,就算端得起来怕是兵器相交自己就被震得枪都握不住。即便是车出来木杆,因为木头纤维被切断了不少,看似浑圆的,但实际上杆子不同部位密度不同,所以也非常容易弯曲变形。



而长不过二寸、重不过一两的小枪头也是用于这种超长的长枪。根据杠杆原理,人握在杆子尾部时是费力杠杆,所以枪头越重人需要端平耗费的力量也越大,也就越难使用自如。而如果是二、三米的长枪,枪头就不必这么轻,可以适当做大一点,但一般来说也不宜超过半斤。



但即便是日本,圆杆的大身枪虽然枪刃很长,但是也没有试斩的传统,因为太难把握刃筋了。反倒是日本的薙刀还保留着试斩的传统,因为日本的薙刀的杆子截面并不是圆形,日本薙刀杆子一般分为“大判”和“小判”两种,这是源于日本的金币形状,日本的“大判金”就是扁圆的形状,所谓“小判”只是更加扁一些。一般来说武士用的静形薙刀的杆子多为“大判”,而妇女更常用的巴形薙刀的杆子则多为“小判”,这是因为静形薙刀的刀头一般来说主要是直刃,但刀身更为厚重,而且多为大薙刀,对杆子的强度要求较高,小判杆子虽然更方便找刃筋,挥砍阻力也更小,但是大力挥砍也更容易断裂。巴形薙刀刀头弧度大,但是刀身依然是日本刀的窄刃刀型为主,相对静形薙刀,巴形薙刀的刀头一般要更轻薄,而且多为小薙刀,杆子也要短一些,就可以牺牲一些强度使用小判杆。


欧洲的斧戟则介于东亚的鋌装和銎装之间,采用的是两侧的加长条夹住杆子用目钉固定。这种结构优点很明显,重量不会增加很多,也能保证杆子前部不会被刀剑类武器砍断。不过缺点就是强度略低,高强度大力劈砍有可能导致目钉处的杆子开裂。欧洲的斧戟柄也是很明显是扁的,更接近日本的小判柄。全世界圆柄的长杆武器劈砍都很不给力,主要用于劈砍的长杆武器全都不是圆柄。


但是中国的非圆杆长杆武器柄的截面和日本、欧洲的都不同,大多并不是扁圆或是椭圆,而是水滴形。这个形状其实更符合人的手部形状,靠近手心处是更圆润的形状,更容易用力不觉得硌手,而指关节握住的部分更尖一些,更符合指关节的角度,这样也更方便把握刀刃的朝向,更更容易找到刃筋。


上图为中国戟的尾镦,可以很好地看出戟杆的截面形状,而且这种水滴形截面可以让士兵即便是在黑夜中也能轻松地分辨出戟小枝的朝向不至于拿反了。不过这种截面的柄加工起来自然需要更加费心。


而网上被热捧的马槊,一度被吹嘘成能劈能砍能刺,造价高昂只有世家大族的将领才能装备的起,实际上截面也不过是圆柄,如同日本大身枪一样劈砍无力。而传说的马槊杆子用的积竹木柲也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只是牵强附会而已。李世民手下大将尉迟恭善用马槊,还能空手夺槊,但他年少时不过是以打铁为业,标准的卖苦力的穷苦工匠。而同样善用马槊的程咬金,也并非出身世家,只是平民出身而已。史书上记载:“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同样善用马槊的秦琼祖上三代,官最大的祖爷也不过是任魏广年县令,所以所谓的世家大族弟子才用得起马槊不过是无稽之谈。


实际上,也有不少銎装枣核截面的矛头,这种矛头就很明显的需要劈砍的的功能,所以杆子会专门做成枣核型,方便找到刃筋保证劈砍的威力。被神话的马槊甚至连柄加工成更有利于认刃的形状都节省掉了,连这点成本都不愿意多加,又怎么可能是所谓造价高昂只有世家弟子才用得起的高端武器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内容。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汪直是嘉靖倭乱的祸首?

从意大利小邦成为世界大国,武器与甲胃是关键?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