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始皇兵马俑身高人均1米8?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人真的是越长越矮吗

冷研作者团队 冷兵器研究所 2022-04-12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277,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古人的身高到底是高是低,一直都是网上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不少人拿秦始皇兵马俑的身高举例,认为当时人的身高要远高于现代人。那么,事实真的如此么。


首先来说,秦陵兵马俑是仿照真人制作的陶俑,其身高也的确是参照秦朝军士的身高标准。根据《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的资料显示,兵马俑一号坑中的甲俑和袍俑,身高最高的为187.25cm,最低的也有166cm,大部分兵马俑的身高分布在175-183cm这一区间。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18-44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69.7,如果以这一数据来看,似乎秦朝人的确比现代人高上不少。


但是,问题在于,兵马俑的身高,不能直接等同于古人的平均身高。作为秦始皇陵的地下守卫,秦兵马俑的原型很有可能是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尤其是一号坑,更是秦陵三个兵坑中规模最大的。按照《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说法来讲,一号坑中的士兵就是整支部队中专门和敌人怒刚正面的主力。这样一支部队中挑选出来的士兵,在体能和身材上,自然不会“平平无奇”。历朝历代,这种精锐部队的选拔无疑都是最为严苛的,就比如宋代,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禁军实力,削弱各地军力,专门下旨从各地拣选精锐部队进入禁军序列,为此,他还派遣了不少精锐士兵充当“兵样子”到各地作为标准,只要身高、体型与兵样子相当,就一律编入禁军。后来,为了统一规范,干脆将兵样子换成了木质的“等身杖”,可见,在宋代,是否能被选入精锐,身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加分项。因此,被当做兵马俑模板的秦军,在身高上很有可能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兵样。以这样的指标来当做身高平均数,颇有一种在某乎上“人均211、985”的既视感。

▲赵匡胤剧照

不过,秦朝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跨越如此之远的时空,使得我们对当时的了解往往只能通过文献史料或者考古发现进行。而身高这种数据,同样如此。

我们先来说说文献资料。《淮南子》《论衡》《灵枢经》等流传至今的书籍中,就有不少与古人身高有关的记载。汉代《淮南子》《论衡》经常提到的‘七尺之形’,在两书经常是一种描述普通人身高的说法,从“人形长七尺”、“今人之形,不过七尺”等原文来看,这有点像是如今经常听到的“七尺男儿”的惯常用法。不过,如果就这样轻易下结论似乎也有点不太严谨,因为除了七尺以外,这些古书有时还有“七尺五寸”“七八尺”等词,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可以看出,由于作者并没有刻意强调身高概念,所以无论是七尺、七八尺、七尺五寸,都是一个较为随意顺口的惯用词。

▲西楚霸王项羽同样是个身高异于常人的巨汉

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七尺即使不是当时的平均身高,但也大差不差。《后汉书·冯勤传》记载,冯勤“兄弟形皆伟壮,唯勤祖父偃,长不满七尺,常自耻短陋”,可见在当时看来,“不满七尺”可以被归为矮个子行列。汉代七尺换算下来大概1.61米左右,即使是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冯勤的祖父也的确有些矮了。

在《汉书》中的《传》《记》中,经常能看到对于主人公身高的记录,尤其是那些身高远超一般水平线的,更是被大书特书。根据《秦汉人身高考察》一文所说,《汉书》全文共计记载了46位身高超过“八尺”的人物,如马腾、项羽、诸葛亮,有趣的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类描写两汉三国的史书,在描述完这些八尺大汉的身高后,往往都会加上一句话赞扬其身形容貌,比如说马腾,就讲他:“长八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同时期的刘表则是“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类似的描述还见于《三国志》,在书中,诸葛亮同样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代八尺,大概在1.84米左右,在如今这样的身高虽然并不算多,但也绝对不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之所以这些作者要不惜溢美之词的赞扬这些人的伟岸高大,也正是说明他们的身高在当时已经相当拔尖了,有“异人之相”。因此,兵马俑那种人均180的状况,显然并不能算是古人的常态。


以上我们说的还只是古代男子,古书中关于女子身高的记载少之又少,不过,从一些史料的细节分析我们也能对这一数据有所了解。《后汉书·皇后纪》中提到,明德皇后“身长七尺二寸”,这样的身高在当时已经使得周围宫人感到“绝异于众”,以至于“左右皆惊”,可见,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七尺二寸也就是1米66左右的身高至少已经是中等偏上的水准。

▲明德皇后

上世纪古史辨派的领军人物童书业曾经在《美的转变》一文中提到,当时中原文化所认同的所谓“美人”,并不以娇小可爱为优,最受欢迎的是“身材长得长(chang,二声)大”的高挑女子。春秋时期,齐国权臣田常曾经为了给齐王充实后宫,“选齐国中女子七尺以上为后宫”,按常理来说,能够被当做标准,七尺这一指标在当时看来应该不算低。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史书中搜罗而来的样本数据也很有可能出现问题。有人专门统计过这些史书中传、记题材里的人物身高,和秦汉同期出土的种种文书简牍相比,这些文献中的身高数据都明显偏高。


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汉书》之类的史书不会为当时的平民百姓列传,而身高又与生活条件和营养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因此,专门记录案件、行政事务的种种秦汉简牍,在内容上就更加接地气和可信了。以《居延汉简》和《里耶秦简》来说,里面零星记录的身高数据就相当朴实无华,少有身长八尺的大汉,更多的是七尺左右身高的普通人。而这样来看,秦汉时期人们的身高是远远低于现代中国人的。

当然了,我们在讨论兵马俑身高问题时,也需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当时毕竟属于冷兵器时代,再精良的武器都需要体能过关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在选拔士兵时,秦国士兵其实已经经过了一道筛选,太过矮小瘦弱之人根本无法被拣选进军队。秦国律法规定,男子年满十五周岁就要服役,但如果身高不足六尺五寸,那么就无需参军。而对女子也有要求,如果达不到六尺二寸,同样也不用服徭役。《史记》记载,楚汉争霸时,刘邦曾经让萧何征调“关中老弱未傅”,“未傅”指的是没有载入徭役傅籍的人,当时为了对抗项羽,刘邦已经是在竭力压榨关中的战争潜力了,可即使是这样,身高六尺二寸以下之人同样不在征调之列。可见,六尺二寸在过去同样属于极少数。可见,即使古代人身高不如现代人,也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之所以古代人的身高无法和现代人相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大家想必都能猜到,在古代,平民百姓的营养水平较低,大多数人只能处于温饱线徘徊,这也造成了他们在身高上的劣势。《中国汉族青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分布》一文,曾经详细列举了1985年我国各省市青年的平均身高,其平均值同样要低于2020年的最新数据,这自然也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另外,我们有时候还会忽略一些别的原因。比如,秦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的百姓依靠农业耕作谋生,长期的农作会导致过度劳累,同时也会造成骨骼发育的异常。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秦始皇兵马俑号称“千人千面”,有人猜测,其原型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士兵。不过,即使如此,这些士兵也必然以关中本地秦人人数最多。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国平均身高一直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按照现代人类学里体格变异中的“伯格曼定律”和“艾伦定律”的说法, 人类的身高、体型会受到年均气温的影响,同样体重下,身高越高,皮肤表面积越小,就越不容易散热,反之,则会加快散热。因此,高纬度的北方地区,人们的身高相比低纬度地区的居民更高,也是一种适应环境的选择。

总的来说,秦始皇兵马俑身高的确要远高于现代人的平均水平,不过,兵马俑是以秦国锐士为原型制作的陶俑,其身高并不能当做当时人们的平均身高。而根据《居延汉简》《里耶秦简》这类出土简牍的文献分析,古人的身高恐怕并不能超过营养水平明显更高一筹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姚慧琳《简牍和秦汉三国时期身高问题研究》;
2、彭卫《秦汉人身高考察》;
3、朱金婵、袁延胜《秦汉时期人的身高初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喜欢冷研的小伙伴们,微信又双叕改版了!为了避免以后找不到冷君,每天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将冷兵器研究所置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