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时之沙
编者按:今年暑期档名声最大的历史题材电影,那大概就是有再现大唐美誉的《长安三万里》。按理说作为一个高度艺术化的动画电影,去严格审视他们的历史复原多少有些苛刻,但既然如今网络上,对于这部电影的复原吹捧之声不绝于耳,那么本期就聚焦于电影中展现的唐代军事,谈谈这部电影的复原是否真的能算贴近历史。
在电影的开头,便是唐朝广德元年爆发的唐-吐蕃战争。不过电影中所展现的并不是令人津津乐道的郭子仪退吐蕃,而是在西南的第二战场上,带领剑南节度使的高适与吐蕃军队的战争。作为动画电影中,第一次再现的吐蕃人形象,电影制作方所复原的吐蕃铠甲,是参考了18~20世纪西藏铠甲。虽说在《通典·吐蕃传》中记载,吐蕃人“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而且藏区在武器铠甲方面,算得上是东亚的活化石,但电影所参考的藏甲,和吐蕃毕竟也是跨越一千多年的时光,能参考的价值也就非常有限了。考虑到《通典》中,还记载吐蕃人的锁子甲“周体皆遍,唯开两眼”,所以真要复原,具有类似特点的波斯、中亚风格锁甲,反而比近代的藏甲更具参考价值。 ▲近代藏甲
▲与《通典》中描述更加接近的粟特锁子甲
当然,如果说参考波斯、中亚风格的锁甲来复原吐蕃铠甲,会给制作组大幅增加难度的话,其实也完全可以参考流传下来的吐蕃壁画。尤其是吐蕃宽松的套筒臂甲,与当时西北唐军的臂甲有明显区别。不过与壁画进行对比,其实又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电影中吐蕃人的发型服饰。电影中被俘虏的吐蕃人所留辫发,与出土的吐蕃壁画中的吐蕃人蓄发缠巾的形象差别较大,更像是吐谷浑或突厥人。▲大昭寺壁画中的吐蕃武士
▲壁画中未穿甲的吐蕃武士形象
除此之外,电影中吐蕃兵使用的长矛、藤牌也有问题。电影中的藤牌,是中国明清时期的藏区所使用的铁条固定藤条制作而成的藤牌。虽说从壁画来看,作为吐蕃残部建立的古格王朝有使用藤牌,但很难确定吐蕃是否也会使用类似造型结构的盾牌。而且考虑到《通典·吐蕃传》中记载吐蕃的武备“兵器有弓、刀、楯、桕、甲、胄”,所以吐蕃人所使用的盾牌,可能也是某种个体较大的木盾,而非较小的“排”。▲古格王朝笔画中的藤牌
再来看长矛,电影中的长矛算是出现了古装剧的通病,那就是矛的长度做的太短。按照《通典》记载,唐代的枪长一般为“一丈八尺”,依照唐尺计算大约超过5米左右。在此基础上,吐蕃人使用的长枪更是“枪细,而长于中国者”,但这些在电影中都没有表现,考虑到动画制作,不需要像影视剧那样,考虑道具和群众演员的训练带来的难度,动画中依然没有按历史情况还原唐代和吐蕃的长矛长度,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写实风格的元《便桥会盟图》,历史上即使是骑枪,长度也远远长过电影中的长矛
枪的长度不仅是兵器外观的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电影中的动作呈现。比如电影中高适在年轻时,带领侦查马队与契丹骑兵作战时,他们列阵时便表现的极不合理。在历史上正常的状态,前排刀盾手的作用,是帮助长枪兵遮挡敌方弓箭、梭镖一类远程武器的打击。而在贴近近战时,长枪兵依托枪的长度,在较远的距离攻击或迫将敌方骑兵逼停,刀盾手趁机通过攻击马腿等部位打击敌方,但在电影中太短的长枪,在布阵后枪头甚至无法超过刀盾手的站位,这就更不可能在敌方骑兵冲击军阵前逼停对方,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的会成步兵列阵一冲就垮的迷惑行为。▲正常的步兵抵御骑兵
不只是枪的长度,电影中的枪头也有很大的问题。不知是电影制作时,是为了表现自身的艺术设计能力,还是电影寻找的参考对象出现了问题,电影中高适所使用的枪枪头与历史上唐代枪头差别极大,更像是明清时期所使用的枪头。 ▲电影中的枪头
▲唐代枪头
再比如电影许多的镜头中,不知是建模的失误还是对铠甲结构的误解,臂甲竟然被压在了身甲下,这样穿着铠甲的士兵将很难抬起手臂挥动武器。▲被固定在身甲下的臂甲
▲电影中会钻甲片的箭矢
在说完装备问题后,还要说一下电影中困住七万吐蕃兵的瓮中捉鳖之计,单纯从电影中的地形来看,高适的计策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尤其是高适还攻破吐蕃营地,这在古代对军队士气可谓已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不过吧,计策没有问题,但是里面的人物人设……就很怪。
不谈李白、杜甫等诗人,不管是开头出现的宦官程元振,还是安史之乱部分出现的哥舒翰,他们的人设与历史上相比,就实在有些颠覆性了。
首先来看程元振,在电影中的程元振形象,不仅正气十足而且颇为勇武。但是在历史上嘛,虽说程元振作为汉唐特色武职宦官,可能确实能上阵杀敌,但这位在港剧中,曾以大反派形象出场的程公公,不仅不是啥肃清朝政的名臣,甚至算得上是唐代堪称样板的奸宦。程元振先是诬陷元瑱、裴冕,以至“来瑱名将,裴冕元勋,二人既被诬陷,天下方镇皆解体”。也正是藩镇对程元振的不满,让电影中的这次唐-吐蕃战争中,在“吐蕃、党项入犯京畿”时,“下诏征兵,诸道卒无至者。”▲电影中的程元振
换言之,如果这位被评价为“蕞尔之身,合当万死”的程公公,如果真这么大摇大摆的离开权利中枢,大摇大摆的去对他恨之入骨的藩镇去传旨施压,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倒也的确是勇武过人。▲程元振
再来说哥舒翰,电影中对于潼关之战时,哥舒翰已经中风不起的确是符合历史,而且潼关本身毗邻黄河,也是制作组难得用心之作。不过对于潼关之战的展现,对哥舒翰的还是有一定美化的,先是删除了因哥舒翰对“以精锐回诛国忠”的“许之,未发”而引发的双方内耗。而潼关之战的大败,除了在朝廷逼迫下哥舒翰恸哭出关,更是有“谓乾祐(安禄山部将)兵少,轻之,遂促将士令进”,最后才导致了哥舒翰此战大败。除此之外,哥舒翰在守潼关时,还公报私仇,用“伪令人为禄山遗思顺书”的手段,诬告并未参与叛乱的安禄山堂亲安思顺谋反,导致“思顺及弟太仆卿元贞坐诛,徙其家属于岭外,天下冤之。”▲电影中已经中风的哥舒翰
▲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二号功臣李光弼,便是出身契丹的番将
另外,《长安三万里》作为主角的高适,其实是把很多人事迹放到他身上。比如大破吐蕃的是剑南节度使、与杜甫私交很好的诗人严武,而高适却曾被吐蕃大破剑南西山诸州、城。当然了,剧情为塑造高适进行适当的改编并无不可,况且也并未对严武进行丑化。总的来说,瑕不掩瑜,《长安三万里》对历史的还原、盛唐气象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算得上国产动画电影之光了,希望未来能有青出于蓝的作品继续涌现。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时之沙,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