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一书写的序
为《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一书写的序
武夷山
(该书2016年1月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两位作者李杰和陈超美都是科学网博主)
序一
人类文明的进展之路,就是工具不断替代和补充人力之路。一开始,人们用工具来代替双手双脚,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目前,随着人工智能研究、大数据情报学研究、认知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人的脑力劳动也有望被广义的工具(包括计算机软件)所部分地代替或增效。
千百年来,人类的学习以记诵方式为主,听觉器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可视化应用越来越普及,今后的学习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可视化手段,视觉器官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由于视觉器官在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吸收能力大大强于听觉器官,可视化方式成为主流学习方式后,人类的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有可能带来一场认知革命。为了适应这样的进程,知识组织方式也必将走向可视化之路。图书情报研究人员在知识可视化征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该承认,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出广受欢迎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桩重要成就。
在人类发展的任何阶段,人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出现的、体现着最新技术成果的新工具,一是对已有工具的熟悉程度和掌握利用程度。这两方面都非常重要!对于中国的古人来说,能锻冶出干将、莫邪这样的宝剑,是了不起的;能像庖丁解牛那样熟练地用刀,也是了不起的,您瞧,“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刀用了十九年了,解牛有几千头了,刀刃仍旧不钝、不卷,像新的一样,这里面有多深的功夫啊!对于今人来说,像陈超美教授这样开发出深受用户欢迎的CiteSpace软件,是了不起的成就;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李杰博士这样把CiteSpace钻深钻透,能够写出CiteSpace的使用教程,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本书两位作者都是学术园地的勤奋耕耘者。在完成本书时,李杰还是一名在读博士生,但已经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和两本著作。据李杰对CiteSpace软件更新手记的分析,自CiteSpace于2003年问世以来,至2015年6月6日,软件累计更新次数达274次。为便于计算,我们假定以2003年年中作为CiteSpace问世的起点,则12年来,该软件大约每16天就更新一次!一方面,这表明了陈超美教授的勤奋,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由于CiteSpace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用户对它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从而对陈教授产生了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推动力。
国内不知有多少人用过CiteSpace软件,并根据该软件的分析结果发表了论文,但可能没有几人读过陈教授的四本著作。我呼吁,热爱CiteSpace的学人都应该好好读读这四本书,从而对陈教授的学术思想有更完整的把握:
1. Chen,C.(2011) Turning Points: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转折点:创造力之性质). Springer an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 Chen, C. (2004) InformationVisualization: Beyond the Horizon(信息可视化:走出地平线). (2nd Edition). London:Springer. (Paperback: 2006)
3. Chen, C. (2003) MappingScientific Frontiers: The Quest for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London: Springer,该书中译本《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的探索》2014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推出。
4. Chen, C. (1999) InformationVisualisation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环境). London: London. ISBN 1-85233-136-4.
笔者作为情报学领域的一名老兵,阅读、浏览过很多借助CiteSpace工具写出的论文,我一方面为该工具在中国的火爆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作者的懒惰而悲哀,因为他们的论文缺乏思想闪光点,只是通过CiteSpace的处理,简单化地将有关数据展现得更漂亮而已。我相信,陈超美教授也不希望自己的软件只起到化妆品式的作用。今后如何杜绝这一类论文呢?首先,作者们应该知道,软件工具的设计者是有思想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把握他们的思想,如果自己不肯动脑筋,随便拽一个软件就用,也许你的论文是得以发表了,但对自己的学术进步并没有多大的助力。其次,CiteSpace具有非常丰富的功能,而我们多数利用CiteSpace发表文章者,只涉猎了该软件功能的一点皮毛。因此,认真阅读此书,更全面地掌握这个软件,今后一定能使我们的研究如虎添翼。
我从2015年2月起被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工作,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情报学界。但本书两位作者仍然热情地邀请我作序,我感到,却之不恭,应允下来却惴惴然。草成数言,希望没有耽误读者的时间。
是为序。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武夷山
2015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