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幸之中的更加不幸——盔犀鸟的悲剧

ST 热带生态学 2020-02-24

在亚洲犀鸟的上一篇中,我们介绍了犀鸟令人称奇的繁殖行为(谁把犀鸟封到树洞里?),开始下篇之前先更正之前提到的白喉小盔犀鸟并没有在国内绝迹,感谢白饭和飞哥的信息。


正如前篇提到的,相当高的繁殖投入决定了犀鸟种群增长不会太快,食果的习性使其相当依赖完整的热带森林。这两点都能看出亚洲犀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注定不会好过。根据遥感数据分析,东南亚的热带森林以每年14500平方公里(也就比北京市所有区县的面积略小一点)的速度消失,较大的体型也让犀鸟成为了猎人显而易见的目标。因而,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 Redlist)的评估,32种亚洲犀鸟中,23种受到栖息地丧失或捕猎威胁而存在灭绝风险,更有3种被列为极度濒危(CR)。这3种中,黑嘴斑犀鸟 (Anthracoceros montani) 和扭嘴犀鸟(Rhabdotorrhinus waldeni) 是菲律宾特有种,鉴于这两种犀鸟本身极狭窄的分布范围(一两个面积不大的海岛)加上毁林的威胁,极度濒危并不意外。顺便提下菲律宾的犀鸟状况在南亚及东南亚诸国中最为糟糕,有分布的11种犀鸟全部是特有种,而其中受胁种类就有9种的,超过了80%。

黑嘴斑犀鸟(Anthracoceros montani)画作, 来自《A monograph of the Bucerotidæ, or family of the hornbills》,目前仅分布在菲律宾的塔威塔威省(Tawi-Tawi),一个只有1000平方公里,香港大小的岛群,估计种群小于50只,作者 Daniel Giraud Elliot,自维基百科,CC


      真正令人扼腕的是盔犀鸟 (Rhinoplax vigil) 的迅速消失,这个曾经广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种类是亚洲体长最大的犀鸟,也是亚洲犀鸟中最特化和奇葩的种类没有之一。

和上图出自同一本书的盔犀鸟(Rhinoplax vigil),虽然体重远不及双角犀鸟和马来犀鸟,但延长的两根中央尾羽使其一跃成为最长的犀鸟,作者 Daniel Giraud Elliot,自维基百科,CC


      亚洲犀鸟虽然专性食果,但一般只要是果子都会来者不拒。盔犀鸟则发展为主要吃榕属(Ficuss pp.)的果子。想象下素食主义者已经算是对食物精挑细选,而现在有人居然只靠吃土豆为生!(忽略电影情节)


      奇葩其二是其对巢址的选择,犀鸟在大树的洞中营巢,但一般只要树洞够大够高都不会拒绝。盔犀鸟则多了一个特殊要求,树洞旁必须要有个能站的平台,为什么呢?首先来看看普通的犀鸟怎么喂食(下图):散开尾羽,啄木鸟一样绷在树干上。再看看上边的盔犀鸟图:嚯,两根超长的尾羽,超美的,怎么能给折了?必须要找个地方落下站着嘛!

饲喂雌鸟的双角犀鸟雄鸟,靠尾羽支撑部分体重,作者L. Shyamal,自维基百科,CC


      尽管盔犀鸟如此挑剔,这些奇葩的需求却并不是其濒临灭绝的真正原因。而给盔犀鸟遭来了杀身之祸的是它们奇特的身体构造。虽然很多犀鸟的喙顶具有发达的盔角(casque)(也是犀鸟得名的原因),这一看似笨重的结构却是中空而轻便的。但盔犀鸟的盔角则是由角蛋白填充的实心,重量可占到全部体重的11%,这在所有的犀鸟中绝无第二。这一奇特的构造很早就被当地人发现而用于雕刻,而盔角据称早在14世纪就已传入中国,明朝的雕刻工匠称之为“鹤顶”而出现在多种宫廷饰物中为权贵喜爱。但随着明清海禁的实行日渐稀少,逐渐退出了视野。直到近代(2010年左右),随着各种“收藏热”的兴起,盔犀鸟的盗猎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盔犀鸟头部解剖图,可以看到实心的盔角,来自《A history of birds》插图,作者William Plane Pycraft,自维基百科,CC


藏于阿姆斯特丹世界文化博物馆的盔犀鸟盔角雕刻,自维基百科,CC


最近的研究显示,仅从2012年3月到2014年8月,就在印尼和中国查获了至少2170件盔犀鸟头骨,还有更多的头骨逃过了检查流向市场,据估计仅在印尼的西克里曼丹省(面积约为婆罗洲的1/5),每年就有约6000只盔犀鸟被盗猎。随着野外数量的锐减,黑市上的价格也一路飙升,2015年单位重量的盔犀鸟盔角价格是象牙的5倍,而每个头骨的价格高达6500元。


印尼查获的盔犀鸟头骨,自http://www.khmertimeskh.com/news/30841/craze-for-hornbill----ivory----pushes-borneo-icon--to-the-brink/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会在2015年突然把之前一直是近危的盔犀鸟直接提升到灭绝风险的最高的极度濒危。考虑到去年年末,国务院宣布2017年底全面禁止商业象牙加工和贸易,尽管象牙雕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大批牙雕艺人面临失业。不管达成这个协议背后的努力有多艰辛和以后的执法能否落实,仅从政策来看,我国政府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还是很有决心的。个人认为盔犀鸟的情况和象牙其实类似,威胁都是来自文玩和收藏界,严加监管是可以快速取得保护成效的,和穿山甲、老虎这些踩了中药滋补雷的种类是不同的。如果能够像象牙一样全面禁止商业加工和贸易,这股新兴的风气很快就会消散,只是希望行动的时间不要太晚。



盔犀鸟的空中打斗


     特殊的结构往往对应特殊的功能,盔犀鸟的实心盔角并非摆设,两只盔犀鸟会在半空中互相撞击盔角一决雌雄,两鸟相撞会发出很大声音,这种撞击经常在结果的榕树附近进行,而且不限于雄性间,雌雄间,雌性间都有过记录,有时两对犀鸟同时参与,因而更多的被解释为竞争食物而非领域行为。


空中撞盔示意图,最后往下飞这只是失败的一方,自Kinnaird et al, 2003

雌鸟护送雄鸟参与碰撞

   

  Kinnaird, M. F., Hadiprakarsa, Y. Y., & Thiensongrusamee, P. (2003). Aerial jousting by helmeted hornbills Rhinoplax vigil: Observations from Indonesia and Thailand. Ibis145(3), 506-508.



中国的犀鸟


     前篇提到过,虽然中国仅边缘性分布有5种犀鸟,却恰好代表了5个不同的属,超过了亚洲犀鸟总属数量的一半。虽然全部罕见,但除棕颈无盔犀鸟易危,双角犀鸟和白喉小盔犀鸟近危外,从世界范围来看灭绝风险并不大。棕颈无盔犀鸟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和临近的云南西北部,是亚洲犀鸟中分布纬度最北,海拔最高的种类。双角犀鸟见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是亚洲犀鸟中体重和体长都能排前两名的种类。冠斑犀鸟是亚洲犀鸟中分布最广的种类,自然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种类,西藏、云南和广西都有踪迹。云南南部的白喉小盔犀鸟的合作繁殖上篇末尾已经提到过(谁把犀鸟封到树洞里?)。云南西部的花冠皱盔犀鸟则是国内分布发现最晚的种类(1992)。


棕颈无盔犀鸟,作者Rohit Naniwadekar,自维基百科,CC

     花冠皱盔犀鸟,作者Aparajita Datta,自维基百科,CC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1312eamsu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双角犀鸟,视频约7M,像双角犀鸟这样大型的犀鸟,飞行时飞羽和空气摩擦发出很大的“呼呼呼”声,非常震撼,音量调大可以听到

参考文献和更多阅读:


Beastall, C., Shepherd, C. R., Hadiprakarsa, Y., & Martyr, D. (2016). Trade in the Helmeted Hornbill Rhinoplax vigil: the ‘ivory hornbill’.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26(02), 137-146.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6. Rhinoplax vigil.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682464A92947540.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6-3.RLTS.T22682464A92947540.en Downloaded on 09 February 2017.

Collar, N. J. (2015). Helmeted Hornbills Rhinoplax vigil and the ivory trade: the crisis that came out of nowhere.

Kinnaird, M. F., & O'Brien, T. G. (2007). The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Asian hornbills: farmers of the fores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ibig, H. J., Achard, F., Carboni, S., Rasi, R., & Miettinen, J. (2014). Change in tropical forest cover of Southeast Asia from 1990 to 2010. Biogeosciences11(2), 247.

屈文政, & 杨岚. (1998). 犀鸟科中国新纪录--花冠皱盔犀鸟. 动物分类学报23(2), 222-223.

赵正阶. (2001). 中国鸟类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欢迎扫码关注热带生态学,了解热带亚洲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如未加说明,均为原创,欢迎转发,转载前请主页留言联系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