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晓鹏:眨眨眼,我就知道你是谁

2017-03-30 张晶晶 科学家

撰文|张晶晶

责编|宫奥博

本期嘉宾

王晓鹏,博士,北京释码大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公司成立以来,王晓鹏先后被评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北京市海聚工程”“北京市特聘专家”“朝阳区凤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关村十大海归新星”等,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接见,介绍虹膜识别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带领释码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高新企业”“双软企业”“专利试点单位”“最具投资价值企业”等称号;并带领团队研发出60余项专利成果;入围印度国家12亿人口的虹膜项目;研制出具有突破意义的全球领先虹膜识别二合一专利技术,将原有的专用虹膜摄像头和手机的自拍摄像头合二为一,实现了虹膜功能的硬件零成本,这在国际上是颠覆性的突破和创新。


十年前的你能够想象今天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使用指纹和手机来付钱吗?然而如今这些场景在当今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上下班刷脸考勤、语音预约点菜、按指纹支付外卖……甚至过去只在科幻电影中能见到的步态识别和虹膜识别也正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晓鹏创办的北京释码大华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的正是虹膜识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记者近日独家对话王晓鹏,针对虹膜识别技术,以及他的创业经历、人生故事等展开了探讨。


虹膜识别又是个神马“黑科技”

不了解生物识别发展进程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疑问:人体有那么多器官,为什么偏偏选择虹膜进行验证呢?


1987年,英国眼科专家Aran Safir和美国眼科专家Leonard Flom首次提出,人眼虹膜是人类生物体上外部可见的数据特征点最多、惟一性最高的器官,其个体差异性可以覆盖全球人口。


王晓鹏解释说:“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部分,其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错的斑点、细丝、冠状、条纹、隐窝等细节特征。虹膜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是保持不变的。”


“人人不同”“终身不变”是虹膜作为每个人的身份识别证明的生物学基础。


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Johnson搭建了一个自动虹膜识别系统。自此,各国科学家陆续推进虹膜识别的应用型研究。


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王晓鹏前往英国巴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Don Monro教授带领的信号与图像处理SIPG实验室进行最前沿的图像处理研究。该团队在2006年实现每秒250万次的快速比对,成功解决了虹膜技术应用在算法方面的难题,使得大数据时代的虹膜识别商业化成为可能。


相较虹膜,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当下为更多人所知。目前,后者的应用也更为普及,那么虹膜识别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呢?


王晓鹏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虹膜是人体唯一一个可以从外部看见的内部器官。“指纹可以造假,从网上搜一下指纹套,可能几十块钱就买得到。你可以很容易地让同事帮忙打卡,黑客和不法分子也可以很容易地弄到你的指纹,复制你的指纹盗取你账户里的现金。再看人脸识别,目前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说突飞猛进,打印一个脸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电影《画皮》里的场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这两项技术都存在较大的风险性。”


王晓鹏(左一)与他的团队


虹膜识别就一定可靠吗?虹膜是否也可以被造假? 


“一个人的虹膜纹理,单眼约260多个特征点,两只眼睛会是一个极大的数字,虹膜识别的唯一性与DNA相当,因此它的安全性比指纹和人脸要高很多,属于强认证。虹膜识别有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就是活体识别,所以虹膜造假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


谈及虹膜识别的发展前景,王晓鹏坦言“要看用户和市场的反应”,至于虹膜识别是否会取代其他技术成为身份识别领域的主流,王晓鹏提出,技术融合一定是未来趋势。


“海龟”创业记

结束学业之后,王晓鹏起初并未从事与虹膜识别相关的工作。2008年8月,当时正在英国皇家壳牌公司工作的王晓鹏,被国际奥组委邀请作为专家顾问,来到北京参与奥运会的转播工作。


彼时北京正在经受巨变,处处散发的勃勃生机让王晓鹏印象深刻。在他眼中,这是一座机会之城,充满无可取代的魅力。在北京短暂停留期间,让他萌生了要回国创业的想法。


回国创业的念头开始在他脑海中愈发生长,“觉得还是要拼一拼,当时我28岁,想趁着年轻‘折腾’一下,看看能不能搞出个名堂来。”王晓鹏回忆道。2010年,在同事和父母不理解的眼神中,王晓鹏辞职,变卖家当,带着妻子孩子归国创业。同年底,释码大华公司(Eye Smart)正式成立。


如同所有初创公司一样,释码大华经历了资金、技术攻坚、市场、产品、管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王晓鹏和伙伴们全力以赴,就是为了成为创业市场上的极少数。


回想起过去几年的经历,王晓鹏觉得“天时地利人和”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大环境给了创业者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平台好时机,再加上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共事,这些是把事情做好的基础。 


在合伙人眼里,王晓鹏是个对技术和市场意识非常敏感的人,他在当时虹膜设备还处于牛津字典大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如何微型化、低成本化、产业化,于是2012年开始,他就和同事们开始着手将虹膜识别技术与移动终端相结合,尝试把虹膜功能植入手机当中。“当时就考虑到了未来信用卡会被丢掉,大家会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易。那么实名认证和安全性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如果虹膜识别这种高安全级别的验证方式可以与移动终端相结合,将会衍生出更多在移动端上的应用。”


“2013年初我和合伙人一起做出了全球第一款虹膜识别样机。开发成功之后,我们非常兴奋。原来这个系统像牛津字典那么大,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比绿豆还小,将来还可以更小。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在全球率先将其实现,是非常有意义的。”


经过6年的发展,北京释码大华科技有限公司在虹膜识别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拥有国内外专利70余项。公司业务涵盖虹膜识别技术的各个环节:算法研发、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超大规模虹膜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首创的产品。以虹膜采集镜头为例,释码大华的产品可以根据用户身高自动实行角度旋转,最远精确虹膜成像距离达到16米。形象地说,被采集者只需对准镜头瞟一眼,就可以完成整个采集过程。


谈及“海龟”基因对于创业的影响,王晓鹏坦言,在英国的8年对他有非常大的影响。“首先我学会了一种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释码大华能在印度市场开花,以及能够开拓美国市场、日本市场、非洲市场,和在英国学习工作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在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上都能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对方的套路。其次是英国的基础研究一直走在国际前列。科研环境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在第一只成功克隆的哺乳动物多利羊上可见一斑。在做虹膜识别之前我们也看了很多指纹识别的东西,英国从福尔摩斯时代就开始做了。”在英国做基础研究的经历,对王晓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培养、对日后的研发和公司发展的方向,有着很重要的指引。


运筹帷幄 伺机而出

2016年对于王晓鹏和释码大华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研发团队创造出虹膜识别二合一专利技术——将虹膜专用摄像头和手机自拍摄像头合二为一,实现了虹膜功能的硬件零成本,这一颠覆性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多项专利。同年,印度政府着手建立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采集12亿人的虹膜信息建立数据库。释码大华在与全球8家虹膜识别核心技术供应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排名第一,成功拿到印度政府的牌照。印度也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印方负责人对释码大华的技术表示充分肯定。“这应该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虹膜应用场景,在印度基于全民虹膜身份认证体系已经有非常多的应用产生,对我们是非常好的市场机遇。”



虽然是行业公认的佼佼者,王晓鹏的态度却始终低调谦逊。面对记者提出的“释码大华是否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问题,王晓鹏极为认真严肃地回答说:“在产业化的路上我们走得比较快,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多专利和应用,排在相对领先的位置。但我们永远尊重竞争对手,因为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竞争对手的相互促进,共同营造和培养市场机会的产生,这才是良性的市场机制。我们也永远尊敬这个行业的前辈们,非常多的科研工作者为虹膜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谈到在国内的发展,王晓鹏说道:“在印度不刷身份证,刷眼睛。手机市场在中国基本处于饱和,印度则是一个新兴市场。印度的手机支付会基于虹膜识别技术,所以其相关设备需求量也会大涨。最近韩国三星公司也推出了具有虹膜识别的旗舰级手机,也带动了行业发展。国内的市场也是有很大空间和潜力的,中国与印度同为人口大国,对于虹膜识别技术在金融、公安、征信等很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而且我们在终端领域已经做到了硬件近乎零成本,我们对虹膜识别的市场都充满信心和期待。” 


目前,三星、华为等巨头均在探索虹膜识别的移动端应用,抢滩市场预期。对于未来虹膜技术是否会集中在大型设备生产商和互联网公司的担忧,王晓鹏有充分的自信:“一路走来,各种同行业的创业公司也已经见过很多了,很多早就死掉了。创业可以分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基础技术的创新。要模仿商业模式很容易,只要钱足够多。但是要模仿基础技术创新却是很困难。公司自成立到现在的研发沉淀、技术积累、专利布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替代的。”


对于核心技术商业化进程中的固有风险,王晓鹏有备而来:“我们进入这个市场比较早,在专利申请上也足够重视。中国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在为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在好的环境下我们不断地播种发芽,有很多的专利布局,这个是与国际上知名企业合作的基础条件和谈判优势。同时我们也希望市场上有良性竞争,因为这对虹膜的产业发展是有利的。”


“刷眼一哥” 志愿打拐

2016年底,在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作演讲的过程中,王晓鹏宣布将投入500万元在武汉设立100个儿童虹膜数据采集点,希望在未来可以建立“中国儿童虹膜数据库”协助公安部门快速“打拐”。他对自己的师弟师妹说:“我希望虹膜识别技术能为防治拐卖做出一些贡献,也希望各位加入我们,一起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谈到解救被拐卖儿童这件事,王晓鹏表示,释码大华虽然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这是他们从创业之初就有的一个想法。“我和合伙人刚回国的时候,在街头遇到过很多乞讨卖艺的儿童,后来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其中很多孩子都是被拐卖的。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讲的也是这样的故事。直到现在,这仍然是当下中国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释码大华在北京同仁医院建立了第一个儿童虹膜采集点,此后,王晓鹏持续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关注。“之所以选择武汉作为一个重要采集点,是因为武汉是一个交通枢纽,我们期望在这里能更快地帮助父母找到他们走失或被拐的孩子。”


王晓鹏告诉记者,“‘打拐’之所以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在整个童年时期成长很快,丢失几年后样貌就会发生很大改变,就算找到了也不能及时辨认。而婴儿出生后18个月虹膜特征便稳定形成,此后终生将不再改变,比人脸和指纹等表面特征更稳定,比DNA化验更方便。但如果小时候进行了虹膜登记,发现有走失、被拐嫌疑的儿童,通过手持虹膜终端,只需要1秒钟警察就可以很便捷地找到孩子的相关信息——父母是谁,家住在哪里。” 王晓鹏希望借着自己年轻的干劲,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最为朴素的愿望和梦想。


相信相信的力量

回顾从7年前回国创业到现在的经历,王晓鹏最有自豪感的事情是将本来一个昂贵的、看上去“高大上”只在科幻电影的桥段才看到过的技术,变得价格低廉而且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种场景中。


谈到自己的创业偶像,王晓鹏说,像柳传志和马化腾等都是努力的榜样和标杆。“不止一个人,而是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代表中国创新科技的一代人。这些人都是我的偶像。”


谈到创业至今自己的心路历程,王晓鹏回应说现在的心态与20多岁时完全不同。“最开始我们公司有几个人,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大家很容易朝着同一个方向去解决。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将来会变成航母。行驶在太平洋上,要找方向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否则燃油耗尽也无法到达。与前期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去规避一些风险。创业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建立全局观和前瞻性,更重要的是一个能打持久战的良好心态。”


记者抛给王晓鹏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整个创业过程,会用哪个词?”


他沉思片刻,回答说:“相信相信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晶晶,《中国科学报》记者。先后参与了《鸟人鸟事》《谁来拯救我们的肠道》等科普书籍的撰写。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杂志2017年3月刊青年才俊栏目。


更多近期热门文章,请点击下方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治霾|量子计算机|痛痛病

林巧稚|邓稼先|王淦昌|黄昆

王慧|卢煜明|陈宁


投稿、转载或法律相关事宜请邮件联系

邮箱:kxjbjb@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