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四大模式,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丈量城市 Author 华高莱斯
关键词:
距离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建设60个左右产城融合示范区(条件成熟地区)已过去7年。
▼ 位于深圳的龙岗区是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图为龙岗一号重点工程: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
这并不是说产城融合不重要,恰恰相反,产城融合脱胎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对三个1亿人*就业问题、产城分离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等等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多维度问题的综合考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个1亿人: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 工业上楼是对产城融合集约化的一种探索
此外,很多企业发展诉求不同,并不是补足生活配套、建设居住区、做好服务,就能实现融合。例如,游移型企业,他们会跟随政策、成本变化而迁徙,并不在本地深耕,因此也被称为松脚型企业,融不融合并不是他们关心的核心问题。
▼ 制造企业需要的宽阔物流通道,很难实现面向市民的「步行友好」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的探索之路,注定道阻且长。那么,究竟该如何有效加速产城融合呢?
01
更新认知:
从「产人城」到「城人产」
MEASURE THE WORLD
先来看一下入选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要求——已完成「产人城」发展阶段。
▼ 我国部分产城融合示范区分部示意
也就是说,示范区们是在已有的城区、产业基础上,探索两者的升级与融合。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继续沿着已走过的「产人城」发展思维继续探索,能做的只有修修补补。
▼ 纽约规划建设了工业商务区,用来促进制造业回归
▼ 伦敦的战略工业保留区,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工业区
目前「制造业回归都市」的浪潮愈演愈烈。例如,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已经连续第3年呈上升趋势;2020年欧盟在《新莱比锡宪章》中,提出欧盟各城市发展「生产型城市」行动计划,以促进城市与制造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吸引多元人才、企业,提升城市竞争力。
▼ 欧盟关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政策文件《新莱比锡宪章》提倡的城市:生产型城市(来源:欧盟官网)
新发展思维有了,具体通过什么方式融合呢?
1. 新思维下的 「多螺旋」模式
既然是新思维,就不能像以往那样,完全由产业主导,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进行,需要企业、政府、市民、各类相关组织的共同参与。要想实现「同吹一把号」,就不得不提到「多螺旋模式」*。
*多螺旋模式:以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作为融合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通过城市生活的塑造,以及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的打造,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的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 多螺旋模式图
丈量城市公众号在《芯片领域的「专精特新」们,为何扎堆埃因霍温?》一文中,曾详细介绍过荷兰制造业重镇——埃因霍温,是如何在制造业衰落时期,通过该模式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飞跃,本文不再展开介绍。
要点一:生活质量
随着产业的升级,能吸引并留住企业与人才的,往往是那些具有高「生活质量」的区域。且制造业的附加值越高,该要素重要性越大。
▼ 生活质量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指标
要点二:创新协同
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三者的协同,是该模式的核心。所谓的协同,绝不仅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而是三者围绕产业升级,特别是针对一些核心制造环节的联合攻关,形成研、学、产联合体。
▼ 协同创新是促进产城融合的关键要素(来源:Flickr)
2. 多螺旋模式驱动的4类产城融合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的前后似乎有些矛盾:前面刚说完产城融合不是补足生活配套、做好企业服务那么简单;在提到城人产的多螺旋模式时,首要的还不是做好生活配套和产业服务,只是要求更高而已吗?
▼ 埃因霍温围绕人才「喜好」展开产城融合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既然充满「随机性」,我们也就有了研究方向——通过分散在城市的町工厂*;城市中心的科技聚集区;城市郊区的产业新城;独立于城市的公司镇4种类型,探索新思路、新模式下产城融合的共性与个性。
*町工厂:日本对于位于城市街道中的中小型工厂企业的总称,之后逐渐演变为对散落在城市街道中,含有高技术力的中小型工厂的统称。
▼ 本文4类产城融合模式
02
町工厂:
由点到面的产业链重构
MEASURE THE WORLD
散落于城区内街道中的制造业单位,是一种常见的产业形态。尤其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种城市街道中的小工厂更加常见。这类制造业通常规模小、但技术水平高,甚至很多都是专精特新企业,这在日本专门有一个词——町工厂。
▼ 日本町工厂(来源:大田观光协会)
1. 町工厂1.0——熟人关系
町工厂往往诞生于工业高速扩张的时代,与城市化的进程同步推进所形成的。这种城市街道中的小工厂布局,在工业扩张时期具有巨大优势——熟人协作、快速生产。
▼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
而东京的大田区,当年则是把町工厂的能量演绎到极致:在60年代时,把图纸折成纸飞机飞出去,第二天就能变成实物「飞回来」的町工厂奇迹被传为佳话。
▼ 东京的大田区分布着密集的町工厂(来源:大田观光协会)
2. 町工厂2.0——由分散到聚集
但是现在则完全不同了。时代变化至今,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还是德国,类似町工厂这样的城市中的街道工厂都面临着生存压力,尤其是与城市融合的压力。这本质上不是产业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 东京梅森站台周边的町工厂,搬到了成本更低、不扰民的高架桥下(来源:京急急行)
但是町工厂却离不开城市市区,他们依赖市区里的订单,而且这些小型制造企业假若远离大城市市区,就更难吸引到年轻人的加入。这样一来,町工厂的邻里熟人关系被打破后,优势的产业链生态也将荡然无存。
▼ 大田区还为这些留在市区的隐形冠军企业,制做了专题游线,吸引对制造业感兴趣的年轻人,以挖掘人才(来源:大田观光协会)
▼ 町工厂的游学(来源:大田观光协会)
其二是,让它们重新聚集起来,特别是那些「专精特新」企业。
▼ 町工厂「新根据地」京滨岛
此外,由工业协同组合(类似于产业联盟、产业协会)出面与其它多个町工厂协同组合交流,根据产业链的对接情况,金属加工、锻造等相关产业成为可以入驻京滨岛的主导产业。
03
科技聚集区:
有活力的开放式创新
MEASURE THE WORLD
城市中心能留下来的产业聚集区,往往是那些高附加值的科技园区、高新园区。这类科技产业聚集地,通常以园区的形式,与主城区紧密相邻,甚至就在城区内部。
▼ 城市里的产业聚集区
通常在大城市的快速扩张期,出于对产业升级的布局需要,科技产业园区通常会出现在当时的城市郊区位置,而随着城市的扩张,逐渐与城区连为一体,甚至最终成为了城区的核心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园区也在产业升级中,逐渐摆脱低端制造,而转向与城市关系紧密的科技产业。
▼ 原本边缘的西雅图南联合湖区科技园区,发展成为城市中枢
国内无论是北京中关村,还是上海张江,都起着引领都市圈科技创新大脑的作用。中关村科技园,更是从其临近清华与北大的核心园区,一路扩展至如今的一区十六园,乃至天津的滨海新区。
▼ 张江科学城人工智能岛
这,就是科技园区的「宿命」——从纯粹的工业区,到办公、商业的集中开发,再到科技园区专注研发。但问题是,这就是终点了吗?
▼ 肯德尔广场俯瞰
1.0时代——与城隔绝的工业大院
肯德尔广场地区真正发迹于19世纪末,因交通优势而成为了机械、食品加工、生活用品等工业的聚集地,并为二战前线生产了大量物资。而肯德尔锅炉和储罐公司,就是肯德尔广场名称的来源。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实施之前,肯德尔广场地区都是一片工业厂房的聚集地。
▼ 肯德尔锅炉和储罐公司旧址(来源:Wikipedia)
这片位于剑桥市东部,与波士顿繁华热闹的主城区隔河相望的地方,与城市最大的融合,就是工人与物资的流通。人们来工厂上班,货物从这里输入输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0时代——独自清高的科研聚集地
20世纪60年代前后,肯德尔广场出现产城融合的萌芽,科技时代脚步的逼近是根本原因。
▼ 肯德尔广场紧邻麻省理工区域首先开发(来源:Wikipedia)
随着80年代大学或企业可以享有联邦资助所获发明的专利权这一权利的放开,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开始加快,肯德尔广场成为了生物科技高地,90年代时,已经有100多家生物公司聚集在此。
▼ 1982年成立的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来源:Wikipedia)
这样一来,肯德尔广场在产业上大幅升级,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大量聚集和产出的「工业区」,确切地讲,是一个高速生产「科技成果」的「工业区」。这里只是科研工作者上班的地方,波士顿主城区的繁华与热闹依然是下班后的世界。
3.0时代——打开围墙的融合式创新区
时间进入90年代,科技的发展开启了「创新孵化」这扇大门。
▼ 麻省理工为创业者们打造出MIT创新总部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肯德尔广场所谓的「开放式创新区」,主要就是从90年代开始的,从那时起,这种功能复合、强化不同领域交流的「开放式、强社交」环境,就逐渐风靡起来。
▼ 从90年代的《科技广场扩张计划》开始,扩大「生活配套」一直是肯德尔广场的建设重点
2000年后,肯德尔广场更是将强社交的环境打造理念贯彻到底。这里不仅有数百家初创企业,也有众多金融机构、研发机构来服务科创。同时,零售、餐饮、休闲等社区功能也近在咫尺,完全与科创区融为一体。
▼ 岸线都被改造成为滨水休闲、运动空间,成为科创人群的非正式交流空间
推动融合的「管委会」
▼ 1999年,60年代老建筑改造的剑桥创新中心完工,目前已有1400家初创公司在此孵化
而真正将开放式街区的理念付诸实现的,是在2008年所成立的肯德尔广场协会——这是一个由肯德尔广场城市发展相关的各领域负责人所集合而成的民间协调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肯德尔广场这个科技园区的管委会。
▼ 创新与活力是肯德尔广场两大标签(来源:肯德尔广场官网)
看过肯德尔广场协会的董事会成员名单后,你就一定会恍然大悟,科创区与城市充分融合发展的窍门就是:融合式创新,多领域协作。
▼ 肯德尔广场首页宣传语「这个星球上最具创新性的1平方英里」新口号(来源:肯德尔广场官网)
同样的,负责生物医药技术商品化的副总裁,和负责麻省理工社区与政府关系的联系主任,再加上全球建筑设计办公室负责人和麻省理工投资管理公司房地产董事总经理的加入,由以上这些人所构成的执行委员会,让肯德尔广场的开发与发展,充分与城市的社区关系、大学资源、地产开发等融为一体。
▼ 肯德广场的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
说到这里,不得不讲,现在难道只有科技大厂所在地才能叫做科技园区吗?
04
产业新城:
目标融合的多元拓展
MEASURE THE WORLD
先规划,后建设的产业新城,具有职住平衡、生活配套与产业同步发展的先天优势,按理来说最容易实现产城融合,但事实恰恰相反。
▼ 沃尔夫堡俯瞰
然而,随着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汽车需求量开始下滑,大众开始裁员,向海外转移产能。
▼ 1970年代的衰退,导致沃尔夫斯堡很长一段时间内再无大型公建(来源:Flickr)
沃尔夫斯堡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又是如何实现产城融合的呢?
▼ Wolfsburg AG公司总部(来源:Wikipedia)
1. 「冒险世界」战略,启动产城融合
Wolfsburg AG提出了「冒险世界」城市发展理念——即发展「娱乐和旅游」优先,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吸引力,促进人口结构多元化,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不过,这绝不是城市增加商业、文化功能就能可以了,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龙头企业大众是否「下场」躬身入局。
▼ 「冒险世界」城市发展理念是城市与企业发展目标再次统一的开始(来源:Flickr)
①. 企业宜游,品牌融合
Wolfsburg AG找到城市与企业发展的共同诉求——品牌塑造。
▼ 城市中心街道的步行化升级
▼ 全新建设的设计者奥特莱斯
企业的品牌宣传似乎都是「软」的,如何与城市品牌融合呢?
▼ 大众汽车世界俯瞰
这些博物馆以展示大众集团及其世界各地的子品牌为核心,分别讲述各品牌的汽车文化,可以说是全球汽车迷的必打卡之处。室外空间,还会组织民众可参与的活动,如移动灯光秀、夏季音乐会等等,增加旅游的趣味性。
▼ 大众汽车世界各类博物馆
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奢侈版」的工业旅游而已,大众汽车世界最重要的功能还是围绕消费者,从选购到售后的品牌「场景营造」——
购车前,用户可以使用园区的「智慧屏」按照自己的喜好组合汽车内饰、配件、功能等;取车时,车主会目睹他们的新车从玻璃双塔运送到取车位置的全过程,接着是富有仪式感的交车仪式。
▼ 大众汽车世界为驾驶体验设计的多场景试驾场
▼ 专门用为汽车交付打造的玻璃双塔(来源:Flickr)
结合园区的文化休闲属性以及城市的购物休闲配套,汽车城已发展出为客户设计的四种新车交付旅游体验游。如今,沃尔夫斯堡平均每年游客量超过200万,竖起了旅游城市的大旗。
▼ 四种新车交付旅游体验游
②. 城市宜居,人口多元
怎样把游客,变为居民?
▼ 阿勒公园,不只是城市大公园,还建设了城市沙滩、各类运动场,成为城市的休闲中心(来源:Wikipedia)
为了能让家庭客群安心入住,Wolfsburg AG制定了终身教育计划,实现对全家庭成员的覆盖。包括4大特色项目——学龄前儿童的早教计划、青少年的小小科学家训练、青年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成年人的进修培训。
▼ 「+ RAUM」智能公寓(来源:沃尔夫斯堡官网)
沃尔夫斯堡的人口逐渐恢复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人均收入位于德国第一位(约12.8万美元),居民中在大众的就业比例,下降到50%以下,城市结构趋向多元化。
2. 「产业集群」战略,深化产城融合
发展服务业,促进人口多元化,并不代表沃尔夫斯堡要摆脱大众汽车,正相反,服务业的发展依然是围绕大众展开。更何况城市无论如何调结构,一切的基础是大众要大而不倒,保持竞争优势。
▼ Wolfsburg AG总部的同步工程中心、创新校园等联合创新机构(来源:Wikipedia)
此外,面对大众汽车自身的创新,城市也会主动配合。例如,2013年,沃尔夫斯堡建设了第一批E-加油站,供大众汽车测试新能源汽车使用。
▼ E-加油站(来源:沃尔夫斯堡官网)
在服务大众上下游企业方面,除了选址推荐、资源对接等基础服务,成立的AutoVision人事服务数字平台,会帮助大众汽车以及金属、电气行业供应商,解决专项人才的对口问题。
▼ 沃尔夫斯堡国际供应商博览会(来源:Wikipedia)
通过沃尔夫斯堡的例子,我们看到产业新城的产城融合,产与城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且互利互助,才是融合的关键。当然,沃尔夫斯堡先走过了产-城-人的阶段,才有了此后的城-人-产提升融合,而且规模化制造业起了决定性作用。
05
公司镇:定制化的产业社区
MEASURE THE WORLD
欧美也曾有大量的产业小镇,它们有一个专用名词——「公司镇」(一家公司主导一个城镇,居民即工人,生产与生活高度一体化)。这些公司镇,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数公司镇已经衰败,甚至消失了。
▼ 转型旅游度假的赫尔希镇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镇,沿着制造业的道路越走越深,不仅活了下来,还成为了「隐形冠军」镇。这些小镇既没有町工厂那样的背靠城市的资源条件,也没有像产业新城那样产业规模、功能综合的基底,他们的产城融合普遍采用了——定制化,围绕核心企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
▼ 奥伯科亨镇俯瞰(来源:Wikipedia)
小镇人口7800人,有6700人为卡尔蔡司公司工作,其实蔡司之前并不在奥伯科亨镇,而是位于人口11万的耶拿市。
▼ 奥伯科亨镇与耶拿市的空间关系
奥伯科亨镇能获得如此的成绩,与其定制化产城融合策略密不可分。
1. 定制「乡村中的城市」
蔡司迁到奥伯科亨之前,这里还只是人口2000多、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村落。由于用地限制,卡尔蔡司在村子内建设起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垂直工厂」,村子成为卡尔蔡司的居住生活区。
▼ 1957垂直化建设的蔡司工厂(来源:Wikipedia)
奥伯科亨很清楚,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踏踏实实」的被动做好厂区配套,企业不可能在这里扎根,而且村子也没有财力为蔡司做大规模的建设改造。
▼ 奥伯科亨是传统的德式村落(来源:Wikipedia)
于是,奥伯科亨想到围绕蔡司的科学家、工程师,通过软硬结合,为他们定制一个 「乡村中的城市」——既有乡村的宁静,又有都市的喧哗,把他们变为奥伯科亨人,留住企业是自然而然的事。
「奥伯科亨为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这里也是一个绝佳的居住场所。」
—— 卡尔蔡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Michael Kaschke
①. 度假化的生活环境
在确定「乡村中的城市」战略后,奥伯科亨停止木材加工业在周边山谷的砍伐,并将山谷划为自然保护区。又规划修建了三个特色环行步道,如喀斯特泉水步道连接了15个泉眼,成为新村民们家门口的远足区。
▼ 村镇周边的采木场,划为大面积的保护区,便于新村民远足(来源:Wikipedia)
村子用为数不多的资金修建aquafit休闲水疗项目,项目包括温泉SPA、水上乐园。后来经过不断扩建,增设了年轻人喜爱的水上运动项目,如水上攀岩、潜水等等。
▼ 始建于1960年代的aquafit休闲水疗项目(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②. 城市化的社交网络
仅有环境远远不够,只有把蔡司员工们的关系网深度本地化,才能将他们变为真正的村民。
▼ 小镇社团总数已超过80个(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奥伯科亨还为这些社团举办了两大节日——城市节(始于1981年),各大社团会举办各类活动,也吸引来自全国志同道合者到此;爵士乐之光(始于1990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爵士乐爱好者。
▼ 集合各类社团活动的城市节(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 彰显小镇文化特色的音乐节(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为促进村民间的随时交流,奥伯科亨推动街道步行友好改造,成为德国唯一没有红绿灯的城镇。在步行网络基础上,小镇加大酒吧、咖啡厅、餐厅、小型运动场等非正式交流场所的布置密度。
这些非正式交流场所,深受蔡司公司工程师们的喜爱,大大促进了他们解决问题、技术创新的效率。相信老读者发现了,这正我们文章常提及,很多创新城市也在做的「弱关系」*。
*弱关系理论: 强关系是群体内的纽带,而弱关系则是群体间的纽带,所以弱关系才是异质性信息有效传递的桥梁,他普遍发生在非正式的生活服务空间。由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
▼ 小镇步行友好改造,促进蔡司员工间的弱关系交流(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2. 打造「国际社区」
同市区、新城的产城融合一样,融合是城市、企业双向选择的结果,产业小镇也不例外——奥伯科亨软性环境的打造,大大提升了蔡司的创新力,同时,企业也更愿意在小镇投入更多的资源。
「奥伯科亨提供了一个吸引人才的环境,有价值的环境,也促进他们在为完成挑战性任务而努力。」
—— 卡尔蔡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Michael Kaschke
1990年代,合并后不久的蔡司,就遇到来自徕卡、尼康、佳能等同行的挑战,遭遇发展危机。位于耶拿的蔡司工厂开始大幅裁员,奥伯科亨不仅没有裁员,还接受了来自其他厂区的员工,并带领蔡司杀入新赛道——芯片制造。
▼ 小镇的蔡司芯片制造工厂(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①. 塑造国际化形象
蔡司先后建设了蔡司光学博物馆、会议中心,翻新扩建了旧厂区,建设半导体园区。无论是翻新还是新建,他们都有一个原则——体现现代化,与小镇古典风貌形成反差,塑造出小镇特有的国际化形象,吻合蔡司越来越国际化的形象。
▼ 蔡司突出国际化风格的办公建筑群(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②. 构建人才网络
蔡司想吸引多元的国际人才,仅靠小镇是不现实的。
▼ 德国境内与蔡司基金会展开科研合作的机构分布(来源:卡尔蔡司基金会官网)
每年,还与大学、技术院校合作,在奥伯科亨、哥廷根、耶拿、韦茨拉尔等蔡司工厂,开展职业培训或合作学习项目。这些措施,为蔡司构建起从科技研发到工程师的人才池。
▼ 奥伯科亨提供的合作实习(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基金会联合奥伯科亨提出了「家庭友好」小镇的口号。出资建设免费的日托中心;为幼儿园至小学定制了TECHNOLINO教育(激发孩子对技术的兴趣)等措施,解决家庭对教育的需求,让家长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 卡尔蔡司与Hensoldt AG的联合研发(来源:奥伯科亨官网)
06
产城融合「道同术异」
MEASURE THE WORLD
城市产业聚集区、城市町工厂、产业新城、公司镇的四种产城融合模式,均是经历了产业升级浪潮后的「幸存者」。
转自公众号“丈量城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