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四城:“授人以渔”的以工代赈模式实现城市青年就业可持续增长丨城市案例分享⑮
也门四城:以工代赈改善青年生计
案例背景
也门地处阿拉伯半岛、东非与印度洋的交汇处,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然而,长期的武装冲突导致也门的文化遗产变得脆弱不堪,多处城市遗产和历史建筑在冲突引发的轰炸或空袭中遭到破坏。冲突导致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饥荒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更是剥夺了年轻人对未来的希望,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年轻人参与冲突的可能性。
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背景之下,“以工代赈——增加也门城市青年就业机会”项目(简称“以工代赈”)于 2018 年 9 月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为也门当地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创造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机会,同时支持可持续的、以社区为主导的青年文创计划,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文化领域的就业率、提高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的文化遗产管理能力,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经济韧性。
实践过程
以工代赈,顾名思义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举措。项目采取了以下几项举措,用以推动萨那、希巴姆和扎比德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亚丁的历史建筑修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为上述四座城市的青年提供工作机会。
1.
引导青年参与制定古城修复方案
教科文组织与社会发展基金、也门历史名城保护总局(GOPHCY)及文物与博物馆总会展开合作,对四个历史名城完成了全面的城市遗产受损情况评估调查。包括大量年轻人在内的当地民众参与到了这项调查工作中,他们深入社区展开实地考察,同时咨询和听取了居民的意见。教科文组织将最终调查结果作为下一步城市遗产维护与修缮工作的重要参考,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优先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地点。
基于调研结果制定的城市修复指南,旨在指导所有参与以工代赈的工作人员按照公认的保护标准和原则对古城内的建筑、公共设施、城市景观等进行必要的勘察、规划、维护、修复和监测。该指南并未像以往的指南那样列出行动的明确要求,而是概述了遗产保护的原则和主要方法,并鼓励当地建筑业将当地的修复经验投入其中,以应对如武装冲突等对历史名城保护极具挑战性的不利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绝大多数居民普遍缺乏对建筑保护的认知,也不具备消化复杂专业知识的能力,面向居民的指南则更多的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保护和修缮知识进行介绍。
受雇居民修复城市文化遗产
2.
提供青年遗产修复相关工作机会
连年的战争、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也门经济基础薄弱,青年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城市遗产保护工作为当地青年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包括加固古城中历史建筑的结构;修缮建筑屋顶、外墙、窗户等建筑细部;修复并优化古城中的老集市、公共广场、卫生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等。受雇的年轻人不仅能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而且还能得到有关传统的建筑技能和文化遗产修复方面的专业培训。
以工代赈直接惠及了当地民众。截至 2021 年3 月,该项目已经修复了 151 座历史建筑,为 2 350名青年(其中 10% 为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并帮助他们改善了各自的家庭状况(共计8 000 余名家庭成员从中受益)。同时,四个历史名城中有共有 8 000 余处城市遗产得到了全面的考察与评估。
当地年轻女性正在参与历史建筑的维护工作
3.
设置小额赠款计划推进文创经济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获得就业机会,“以工代赈”项目并不局限于文化遗产领域,也致力探索整个文创经济的发展潜力。
首先,教科文组织携手欧盟及小微企业促进处(SMEPS)推出了小额赠款计划,目的是帮助选定的民间社会组织提升文化发展规划能力和创收能力,为当地的年轻艺术家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提供更多工作机会,提高收入水平,进而提升也门文化创意领域的复原力。
其次,教科文组织与 RNW Media 组织了一系列文创培训,向小额赠款获得者和当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包括城市遗产的可持续管理;博物馆藏品保护;赠款使用;沟通、监测及评估技巧;数字参与(10 名亚丁当地居民参加了相关研讨会)等主题。
此外,培训还针对创作者推出了包括社交媒体工具使用技巧在内的在线课程,目的是提升创作者“了解遗产多样性,讲好也门故事”的能力。培训活动直接惠及 244 名也门青年,他们通过参加研讨会和在会后创作作品得到了不错的报酬。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参加培训与研讨会
4.
展示遗产保护成效吸引更多关注
以工代赈项目充分利用了媒体的力量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进行了宣传 :
(1)制作在线宣传内容并拍摄纪录短片。教科文组织、非政府组织 RNW Media 和小微企业促进会(SMEPS)联手推出关乎 84 个专题、覆盖 600万人的宣传材料,提高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组织青年代表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主题宣传活动。活动内容包括①参加文化遗产的线上调查;②创作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图文影音内容;③组织两次关于文化创业的互动式研讨培训班。
(3)通过电影制作鼓励创意活动。教科文组织还与欧盟、小微企业促进会及纽约电影学院共同推动制作了 12 部关于也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
经验借鉴
1.
强调“授人以渔”的以工代赈模式有助于持续保障本地就业、改善民生
建筑物、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构成了四座古城有形的文化遗产,对这些有形遗产的修复和保护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工作重点。只有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本地就业的可持续增长。为防止项目结束后当地居民重新陷入失业困境,相关部门也应该持续做好对当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并将出口等其他经济活动作为以工代赈的补充,促进就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结合遗产修复的以工代赈模式有助于加强社会参与、凝聚人心
通过赋权古城当地居民来保护濒危文化遗产,不仅能为身处危机中的也门青年提供赖以维持生计的工作机会,还具有多重社会意义。
与以往的遗产保护项目不同,相较于城市遗产的历史信息价值,以人为本的模式更加关注城市遗产保护的民生意义和对社区生活环境品质的改善,力求使社区民众成为遗产保护成果最直接的受益者。
3.
重视性别平等的以工代赈模式有助于增强女性权能、平等发展
推动女性参与以工代赈并实现同工同酬是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女性平等参与工作的挑战依然存在,当地女性在网络世界及社交媒体上的参与率仍然很低,这对引入新视角、新思想及提升她们的数字和媒体素养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打破工作中的性别障碍,社会发展基金组织成立了一个专注于性别问题的工作团队,为参与以工代赈的民众提供两性平等主题的在线培训,并计划在未来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性别平等检查清单。
本案例出自:2022版《上海手册》第五章文化篇
点击下方原文阅读英文版
#往期推荐#
#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社区驱动下的非正式居住区抗洪韧性建设丨城市案例分享⑭
# 中国上海:苏州河华政校园景观提升工程——“修旧如旧”理念展现融合力量丨城市案例分享⑬
# 日本横滨:蓝碳的探索是对大海回报人类的一种敬畏丨城市案例分享⑫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