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杂志社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
2024-09-04

   ·  中国之治:历史经验与当代创新·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的重要关系问题

〔摘要〕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必要的动力和重要的支撑。变革和创新乡村治理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应对和协调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公共管理与村民自治、保护与发展、耕地保护与制度创新、农业与非农化、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问题。重视并处理好这六大重要关系问题,一方面可规避单向度发展,另一方面可避免政策与实践的二元对立,从而有效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关系问题

〔作者简介〕 陆益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磊刚,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 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文化融摄与理论创新·

新质生产力:逻辑、

内涵及路径

〔摘要〕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决定性力量的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新质化的运动当中,它的每一次新质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其中,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牵动着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已经发生过两次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分别推动人类社会步入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当前,第三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正在发生,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转向数字信息时代,而新质生产力正是这次生产力跃迁的科学写照。新质生产力的“新”展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体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力”表现为数字、协作、绿色、蓝色和开放五大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就是以科技创新为轴心,将要素系统革新的牵引力通过技术系统这一媒介传导至产业系统,最终实现对传统生产力三大系统的全面重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全面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积极促进新要素迅速成长、聚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新质化;科技创新;数字信息

〔作者简介〕 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张媛,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民法典合同编司法解释研究·

预约合同及其违约责任

〔摘要〕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解释》对《民法典》第495条关于预约合同的规定作出三方面解释。当事人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达成的初步协议,只有满足两项条件,即须有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同的约定与约定在内容上须具有确定性,才能构成预约合同。违反预约合同义务的违约行为,主要表现为拒绝履行预约合同义务与履行预约合同义务违背诚信原则导致本约合同未能订立。由预约合同产生的义务一般属于一种方式性义务。违背诚信导致本约合同未能订立是指债务人未遵循诚信原则尽最大努力履行义务,造成本约合同未成立的客观事实。违反预约合同义务的责任承担方式是损失赔偿,不包括继续履行。该损失赔偿可理解为一种缔约机会损失赔偿,赔偿额应依缔约机会的期待可能性,在订立、履行预约合同付出的信赖利益与本约成立所可能产生的履行利益之间进行衡量。
〔关键词〕 预约合同;本约合同;违约责任;损失赔偿;缔约机会损失

〔作者简介〕 朱广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后民法典时代的让与担保

及其适用——兼评《民法典合

同编通则解释》第28条

〔摘要〕 当事人为担保债务履行而签订的买卖合同或者以物抵债协议在性质上应属旨在设立让与担保物权的让与担保合同,是民法典第388条规定的“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11号就让与担保合同的效力认定提供了相应的裁判规则,《九民纪要》亦就此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在此背景下,2020年第二次修正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23条不能作为否定担保型买卖合同或者以物抵债协议效力的依据。《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解释》第28条旨在澄清实践中的诸多误解,以履行期届满前达成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认定为切入点,为解决后民法典时代的让与担保纠纷案件提供裁判规则。
〔关键词〕 让与担保;担保型买卖;以物抵债;优先受偿;流质契约

〔作者简介〕 吴光荣,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第三人代为清偿的法律适用
——以《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解释》第

30条为分析对象

〔摘要〕 第三人代为清偿制度涉及第三人利益保护与尊重债之关系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协调,第三人对履行债务的利益关联及紧密程度是各方权利配置的关键。《民法典》第524条赋予对履行债务具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代为清偿权,较之传统理论界定的“法律上的利益”更有弹性,可为司法实践面对复杂多样之第三人利益主张创造适用空间。《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解释》第30条第1款对第三人类型列举详尽,但适用该款第7项时应注重对第三人利益的说理。第三人代为清偿后发生债权的法定移转,应参照意定债权移转规则确定具体的法律效果。基于限缩担保人之间内部分担请求权的立场,担保人代为清偿且有其他担保人的特殊情形,适用《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就担保人之间内部分担请求权的规则。
〔关键词〕 第三人代为清偿;“合法利益”;法定债权移转;追偿权;清偿承受权

〔作者简介〕 高圣平,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陶鑫明,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论析
——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赓续理路

〔摘要〕 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百年奋斗成功经验的总结,熔铸了先进政党的政治伦理价值内核而获得的系统性自我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提出历史自信之命题,对于精准把握世界变局,不断增强自身先进性,践行民族复兴使命初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自信不仅映照现实,更要远观未来。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确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中提升历史自觉,在自我革命中持续赋能党的历史自信,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赓续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百年奋斗;党史学习教育

〔作者简介〕 汪东明,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邢海晶,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治理中条块网络化重塑的底层

逻辑、识别机理与典型实践

〔摘要〕 作为行政体系中的基本单元,“条条”和“块块”协调有序的关系是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以优化条块主体协作配合关系为重点的城市治理改革实践不断推进,如何科学认识城市治理中条块改革的底层逻辑并总结其过程特征,对中国城市治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既有研究往往假定治理主体皆是网络结点,而治理行动都是网络化互动,忽视了网络发展的门槛条件和动态演化特征,难以有效提取城市治理结构变迁的理论逻辑与关键经验。本文回归“网络”的概念本质,提出网络“结点化—纽带化—结构化”的三个基本维度,构建了城市治理中条块交互网络化的识别机理,并基于C市J区“街部双向回应”的创新实践进行单案例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条块关系的网络化发展趋势是适应城市治理内外部需求的理性选择,街道(块)与部门(条)在发展成为对等均衡的网络结点过程中,基于信息、执行、协调和监督等关系的建立与强化形成多重嵌入的网络纽带,并逐步转向相对稳定的
领导型网络结构,进而在促进条块交互网络化成长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治理效能。
〔关键词〕 城市治理;网络交互;条块关系;网络治理

〔作者简介〕 锁利铭,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阚艳秋,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民主协商对社会组织参与应急

管理绩效的影响——以突发性

公共卫生事件为例的fsQCA分析

〔摘要〕 社会组织是我国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民主协商则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必然路径。本文选取20个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典型案例,采用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就民主协商对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绩效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绩效生成更倾向于多元组态影响的结果。高互动程序信任程度是生成高绩效的核心条件,其内在机理是利用社会信任。社会组织可以融入社区社会资本体系,在参与应急管理时往往能取得更高绩效、更能发挥显著作用。应急网络组织平台有无、应急网络组织专业化水平、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互动频率等是社会组织进驻社区参与应急管理的“入场券”,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能决定其参与应急管理的绩效水平。
〔关键词〕 民主协商;应急管理;社会组织;fsQCA;社会信任

〔作者简介〕 张隽耀,西部资产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研究人员;李明,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房地产行业最优规模探讨

〔摘要〕 蓬勃发展的房地产行业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确保房地产行业在合理区间内平稳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探讨房地产行业最优规模区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0—2020年面板数据,从投资和销售两个维度来考察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通过商品房销售额占GDP比例衡量国民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讨论房地产行业的最优规模区间。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额和商品房销售额均显示房地产行业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商品房销售额的GDP占比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影响且存在两个门槛值,当房地产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比过小时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当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发展经济则会大大降低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因此,不发展房地产行业或过度发展房地产行业均不可取,保障房地产行业在最优规模区间内发展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商品房销售额;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 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盈竹,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


资产-空间-权力:社区治理

中空间生产的“结构化”逻辑
——基于成都市Q社区的分析

〔摘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空间生产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治理现代化方向。然而,部分社区的治理并未形成社区空间、公共资产和生活权力相互促进的良性结构,导致治理失败。通过建构“资产-空间-权力”三维“空间结构化”的理论框架,解释社区治理中空间生产从“结构性二元”到“结构化二重”的逻辑演变,可以看出其失败原因。成都市Q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空间生产的成功案例,其空间从生产到再生产的演变体现出资产增殖对空间表象的符号性生产,空间再生对空间实践的赋权性表达和权力共享对表征性空间的能动性反思的“结构化”逻辑。这要求社区治理中的空间生产需要实现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区治理,进行以社区服务为核心的空间实践,建构以空间正义为导向的人民权力。
〔关键词〕 空间生产;社区治理;结构性;结构化

〔作者简介〕 王磊,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

抗逆力策略研究

〔摘要〕 受城乡迁移和自身资源的影响,低收入流动女性是女性中更需关注的弱势群体,其家庭需要经历更为严峻的压力挑战。那么,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究竟面临怎样的挑战?其家庭如何能够获得困境中的适应性发展?其间女性在家庭困境应对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在对34例低收入流动女性质性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抗逆力的核心策略。结果发现,低收入流动女性及其家庭的压力主要表现为非正式/低保障的就业困境、家庭工作兼顾的生活困境、迷茫无奈的未来发展困境和双向支出的家庭资源分配困境。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抗逆力表现为低水平资源流动的家庭功能维持机制、灵活重整的家庭结构协调机制、代际团结的家庭关系缓冲机制和积极传递的家庭信念免疫机制。流动女性通过敏锐识别困境以调节应对策略、角色灵活安排以重整家庭结构、双向照顾支出以促进代际团结、协调整合资源以提升凝聚力等个体与家庭的互动方式为家庭抗逆力提升作出贡献。在完成家庭抗逆力的使命中,流动女性发挥着其独立能动的主体意识,同时也造就了她们自身的脆弱性。
〔关键词〕 家庭抗逆力;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策略

〔作者简介〕 同雪莉,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辩证人本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研究

〔摘要〕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新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列斐伏尔手中具有了上述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尺度,所以当他以此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就发现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受控制的社会”中,人的本真性需要和欲望却彻底地沦丧了,这也就是“消费社会”中发生的虚假欲望下伪需要占位的消费异化,人的生命节奏异化为谋生的劳作节奏。
〔关键词〕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辩证人本主义;需要本体论

〔作者简介〕 张一兵,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论机会平等

〔摘要〕 机会平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讨论的是后者。狭义机会平等所分配的东西是一些重要而稀缺的机会:因为这些机会是重要的,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得到它们,并为此相互竞争;因为这些机会是稀缺的,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它们,其结果是不平等的。机会平等有三种基本功能:首先,它使人们对稀缺机会的竞争合法化了;其次,它为结果的不平等提供了辩护;最后,它能够使人力资源分配的效率最大化。机会平等能否发挥这三种功能,取决于它能否作为一种程序性的分配正义观念发挥作用;机会平等能否作为程序性的正义观念发挥作用,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公平性。但是,机会平等的公平性是成问题的。
〔关键词〕 政治哲学;平等;正义;公平

〔作者简介〕 姚大志,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好恶与生存

〔摘要〕 好恶是人心对外部存在(如名利、义)的反应,表现为情。好恶之情是气质人心与外部存在之间的气质感应,好好色、恶恶臭。从孟子开始,儒家以性释心,心动变成性动。好恶是性的活动。基于性的好恶不仅是自然的活动,而且是必然的活动。这种自然而必然的好恶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性原理。自然的好恶仅仅确保了人的自然生存,不能体现人的本质。
〔关键词〕 好;恶;感应;心;性

〔作者简介〕 沈顺福,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逆转,1939——抗战相持阶段

初期国民党对共摩擦问题再探讨

〔摘要〕 1939年,在战时国共关系上,准确地说在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逆转。从这一年起,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防范和打压意识大大增强,一下子把防共提到了抗战以来空前的高度,蒋介石督率国民党高层、中层,甚至低层,想了很多办法,提了种种方案来应对此事;原西北系政客张允荣密报所谓“共党中央政治局训令”,加重了国民党对中共的怀疑,牵动了国共高层;国民党以“特种会报”等手段专门对付中共,使国共关系实质上呈现出一种暗潮汹涌、剑拔弩张的态势。
〔关键词〕 相持阶段;国共摩擦;蒋介石;周恩来;特种会报

〔作者简介〕 左双文,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陈柏成,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清代文官的组织人口学研究

(1830—1911)

〔摘要〕 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库 ——(清)缙绅录(CGED⁃Q JSL)中文官的纵向关联记录揭示了19世纪清代文官整体的职业动态。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清代官僚系统的总体情况就像一个当代的大型组织,文官离职率在任职的第一年内很高,然后下降,之后趋于稳定。19世纪下半叶,官员的离职率整体下降,但于清末十年中上升。官员离职率下降导致拥有功名的候缺待补官员群体谋求仕途和进一步晋升的机会不断减少。同时,异途官员的人数不断增加,加剧了官场竞争。不同类别、品级官员的职业动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尤其是高品级官员的离职率对清代后期的官场平衡具有深刻影响。清代文官的职业动态一方面揭示了清代文官组织人口学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为解释清代特定官员群体或特定时期的官员个案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文官;组织人口学;《缙绅录》;CGED⁃Q JSL数据库

〔作者简介〕 康文林,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高帅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晚清川北盐场大使沈贤修的官宦

生涯及其所见川北社会样貌

〔摘要〕 就职于川东北蓬溪县的晚清“盐场大使”沈贤修(1836—1911),撰有《禅和子日记》,逐日记录了任职“小川北”15年的宦海生涯。沈氏日记以“微员”的视角呈现了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感受,不仅可以借此探析盐场大使的职能运行、其与地方政府之关系,而且可以从中观察川北社会的流动,以及仕宦期间的交际、购物、休闲和文化生活等活动,认识清末川北社会生活的实态,管窥基层官员的文人生活图景,并从当地经济生活的细节中捕捉时代变革的讯息,透视晚清基层官员在社会变革中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盐场大使;沈贤修;稿本《禅和子日记》;川北社会

〔作者简介〕 王川,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旅游学院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江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英国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价值

焦虑——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中的货币、商品与国家安全

〔摘要〕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货币与商品价值摇摆于内外价值之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价值日益呈现出外在转向之态势。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海伦和克瑞西达正如商品化了的金银货币,剧中人物对她们的价值辩论与早期现代英国的货币价值论争基本呼应,其价值在自身内在价值和王室主观判断之间摆动,显现出一种基于商品稀缺性抑或供求关系的市场价值转向。然而,特洛伊人罔顾人的内在价值,始终依靠市场逻辑定义人际价值,夸大海伦价值让两国陷入消耗巨大的战争之中,对国家安全与政治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映射出莎士比亚时代的市场价值焦虑。
〔关键词〕 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国家安全;货币;商品;市场价值

〔作者简介〕 陶久胜,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交织的文学声景:以勒古恩《地海传奇》
六部曲中的声音与静默为例

〔摘要〕 在声音景观研究中,声音不仅被视为生活世界的表征,还是突破由视觉范式所指涉的逻各斯中心论的解域之线,更是重构栖居世界的可能契机。文学声景作为微观的声景世界,以其独特的物质性声响、语音形式以及对静默的呈现,在交互阅读与交流中,唤醒联觉感知和文学想象。厄休拉·勒古恩的幻想小说《地海传奇》六部曲,曾五获星云奖和雨果奖,叙说格得等主角在地海世界的成长与历险故事,在其奇幻写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勒古恩对文学倾听、声音和静默极为敏感。小说借声音与静默彼此缠绕的地海世界,反思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等问题,小说中的声音既是形式也是主题,呈现出从冲突、失衡而达至平衡的生态图景与奇幻的文学世界。《地海传奇》中语词的声音既在实指层面上制造出音义谐和、悠远淡然的审美效果,也在虚指层面突显空间声景特征,进而参与地海世界中人物的形象建构,勒古恩对这一文学声景世界的想象与描述,为奇幻文学的生态书写带来新面相,而批评对六部曲中文学声景的揭示,也为理解文学空间的意义生成开启新维度。
〔关键词〕 《地海传奇》;厄休拉·勒古恩;声音景观;声音;静默

〔作者简介〕 张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尹程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
——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为例

〔摘要〕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努力探寻其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进路至关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一般研究生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共通性规律,但也存在特殊性规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教育面临如何适应研究生教育大变革的形势要求、如何应对因规模扩大产生的培养管理系列问题、如何处理科研和教学空间分离带来的管理压力等挑战。为此,需要优化和创新具体路径:在发展思路上,厘清科研工作和教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明晰科研特色和智库优势是研究生教育安身立命的底气,找准面向全球、立足本土、服务发展的实践型研究生教育之路;在具体举措上,健全研究生教育大思政格局,优化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设计,加强过程管理、基础建设、对外交流,强化激励约束;在组织保障上,党委行政统筹谋划,具体管理部门协调监督,各教学承担部门协同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关键词〕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刘立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柴剑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研究员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于1979年3月创刊,主要刊登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新兴交叉等学科的研究论文,是我国人文社科界向海内外展示优秀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

《社会科学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坚持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以学术性、思想性、综合性为特点,与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保持深入联系,不断推出各学科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致力于研究问题、锻铸新知、繁荣学术、昌明文化。

《社会科学研究》为双月刊,逢单月1日出版。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邮编:610071;电话:028-87013623。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网址:shkxyj.ijournals.cn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期刊A刊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刊

四川出版·期刊奖一等奖获奖期刊

四川出版物奖·期刊奖获奖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会科学研究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