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2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拿出吃奶的力气,好吗?

向青春微调 青春点滴感悟 2021-02-13


《圣经》说:施比受更有福。


施,指付出,施舍;受,指获得,接受。


这个好理解。比如现实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对儿女的付出,哪怕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罪,都心甘情愿,还有一种悲悯性的幸福,当看到子女成人成才,就更有成就感。


而子女呢?从父母那里得到供养和帮助,虽然也有感激感恩,但那种满足感是远远没有父母来得深沉厚重的。父母的付出,那叫幸福和成就,儿女的获得,那叫应该和满足。幸福和满足,不在一个档次。彼此的“有福”之感,不能相提并论。


再比如爱人之间的关系。爱是一种能力和选择,是一种快乐过程。爱一个人,就是“施”。爱就爱了,这是你心甘情愿。至于对方爱不爱?爱多少?要看缘分和造化。如果强求、计较,那就变味和失去爱的美好神圣之义。多少爱情里的鸡飞狗跳、鸡飞蛋打,全是因施爱的一方执念太重而引发。只有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的人,在施爱时,才会得到幸福和满足。反之,就不是真爱,而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绑架和要挟,那就失去爱的美好之意了。


对于“施”,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人性有趋利避害的一面,更多的人在潜意识里喜欢锦上添花,而不太喜欢雪中送炭。


因为添花和送炭,同样是施,但添花更能给自己脸上增光,还增进自己的人脉关系,而且很快就会带来某种好处;送炭则不然,虽然内心有所满足,但那种预期的现实回报并不明显,不知要到驴年马月。所以很多的人大部分时间,只要条件允许,宁愿添花,不想送炭。因为添花的目标是“权贵”,送炭的对象是“穷人”。


这也不能说谁对谁不对。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心和潮流。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一个穿着华丽的女士问道:“蛋怎么卖?”

        卖蛋的老头回答:“一个蛋1元。”女士对老头说:“我买6个,5元可以吗?不然我就走了。”

        老头回答道:“回来吧,就按照你说的价拿走吧。这是我开张,我今天一个蛋都还没有卖出去。”

        她买了蛋,带着胜利的感觉离开了。她开着豪车和朋友们到一个高档餐厅吃饭。在那里,她和朋友点了若干东西,只吃了其中一点点,还剩下很多。她们买单时,账单是1440元,她给了1500元,并告诉餐厅老板不用找了。

        那天发生的事对于餐厅老板,可能很平常。但是对于那个可怜的卖蛋老头,却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同样是“施”,一个是餐厅老板,一个是卖蛋老头,前者肯定,后者否定,性质迥然不同。


为什么我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买东西,却要显示我们高高在上的权力?而对于不是特别需要我们慷慨的人,却又如此慷慨?


这就是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在作怪。除非自己看透,或者有人说破,否则就一直会这样做,还做得心满意足,沾沾自喜。


一个只管送炭不愿添花的人,那是上帝的使者,比如特蕾莎修女;

一个既添花但更喜欢送炭的人,是人中龙凤,比如那些真正的慈善家——韩红、古天乐等人,他们在自己“发财”的情况下,不忘穷人,令人敬佩;

一个只添花不送炭的人,是官油子,是生意鬼,这样的人从古到今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

一个既不添花,又不送炭的人,那是活脱脱的守财奴,比如文学作品中的葛朗台。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添花送炭,还有一种情况。比如有的人不顾家里生活困难,在家里人吃饭穿衣、读书看病、住房养老等还很成问题的情况下,却拿出吃奶的力气去帮助邻居,让邻居的生活条件超过家里人;而有的邻居并不缺这些,他们比家里人的条件好多了。


你说这些人是什么性质的人呢?你肯定说,这不就是吃里扒外的败家子、卖家贼吗?


对,就是这样子。


终究,一个“施”字,因了人性的本能一面,到底是添花还是送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轻松。


父母子女,亲友同事,爱人之间......所有有交集的熟人之间的关系,在施的心理承受力上,或轻或重,莫不如此。


施与受,鱼和熊掌,添花与送炭......只有转得过弯来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活得通透的人,才是真正幸福快乐的人。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是仁爱之心?是契约精神?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个很合理的解释,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看尽沧桑过后,但愿我们都能拥有最初的那份纯真和善良……


(全文完)



推荐阅读:

新年头月的,不能爆粗口

揪心的一刹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