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大教授关于计生政策的冷血建议

向青春微调 青春点滴感悟 2021-12-21


近日,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提议,将生孩子和保障房、养老金挂钩,奖励生孩子的人,惩罚不生孩子的人。





厦门大学赵燕菁的提议很好懂,就是以后如果不生孩子,就会在房子、养老金上卡你。


而原来的计生政策,是多生孩子、超生孩子,则会扒你房子,罚你的款。


赵燕菁的提议如果实施,正好与多年前的计生政策相反。




6零后、7零后和8零后的人,对那时的计划生育无不有着痛彻心扉的感受。


中国人对于生孩子从来不是随心所欲,从来不能依自己情况而定,受物质条件的制约也就算了,更多的还要受人为因素的控制,从传说中的养不活,到曾经的不让生,到刚刚的生不起,到现在的放开生和可劲生。


如果按赵教授的主意,中国人不生还要继续被找麻烦......


这真是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越想越害怕。


赵燕菁教授说这话,看上去轻描淡写,似乎信手拈来,却不过是把以前的政策翻个身、掉下个,就成了自己的发明。


看赵燕菁简历,也是那个年龄段的人。他对那个年代的计划生育所产生的各种不正常现象应该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即使他自己家庭没受冲击,那也“没吃过猪肉,看过猪跑”而对那些受到冲击的人家有着一定的认知和体会的罢。


不得不说,现在像赵燕菁这样的专家教授们,为了出位、为了那一杯羹,早已不顾吃相,更不谈良心和脸面了。


孩子的生多生少,事关千家万户,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


这里有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孩子多好还是少好?


有个故事能很好地解答:


一个人会说话,看到一户人家年过半百,只有一个孩子,使出吃奶力气想尽各种方法,就是生不出第二胎,因而愁眉不展。
这个人就说:好孩子不用多,一个足矣
主人开心,连连让座。

此人看到另一家有很多孩子,顽皮得很,而老婆又怀了孕,弄不好还是双胞胎,主人忧心。
此人就说:有用的孩子不怕多,越多越好
主人大喜,请烟看茶。


这就说明一个事实,在安全的情况下,孩子多少真的无所谓,关键的就是看能不能有个好的成长环境——包括教育住房、医疗养老......一个都不能少。如果这些配套措施全解决了,生一个并不可怕,生十八个又有何妨,一个不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对于孩子,父母当然是爱的,最完美的是国家也爱。一个被父母和国家都爱的孩子才叫孩子,才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举目四望,一个既被父母又被国家爱的孩子有很多很多,已不止一个国家存在。


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对于孩子,送给他们最好的节日礼物,莫过于是为他们争取一个没有毒奶粉,没有毒叶苗,没有人贩子,没有校园暴力,孩子之间相互友爱,读书不用看户口,就业不用拼爹妈的平等、自由的文明环境......


孩子生多生少都行,但,这才是他们更需要的,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更深远的祝福。


事实上人们不敢生或不敢多生,主要有以下这些问题,比如:


住房问题,产假问题,幼儿园问题,小学问题,中学问题,就业问题,还有医疗问题......这是伴随所有中国人一生的老生常谈却又不谈不行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解决,哪个家长敢生?一般人家连一胎都头昏脑胀,连二胎都不敢生,现在咣当就三胎,又哪个敢生?



国家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如果把这些相关政策研究好、落实好,那也就断了人们不敢多生的后顾之忧。


如果这些配套措施能够严格落实,不要说生一胎、生二胎,就是生三胎生四胎生N胎都不成问题。事实上国家所说的配套措施指向很明显,就是奔着老百姓生三胎去的,就是要让大家生得起三胎,养得起三胎。


有条件没条件的,只要你生三胎,国家就把条件补上来,所以生孩子就能生的高枕无忧,养孩子也能养的轻松自如。其乐何如哉?其喜洋洋者矣。


生育问题事关国家兴旺发达,是个严肃问题。


对于如何促进老百姓生三胎,应该是物质条件激励紧紧跟上,而不是像厦大赵教授那样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目光盯着老百姓口袋里那一点可怜的钱,又拿这些吓人的手段逼着老百姓交出那些养命的钱。他真把自己当成姓“赵”的了。



(全文完)




推荐阅读:

强盗逻辑

可怕的隔离

对莫言开公众号的几点中肯建议

人民日报笔下的自由女神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