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篇总结2】共产主义理论(14篇7大问题)

中社学人 2023-08-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萌说经典 Author 子萌 小颖 明容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终于整理完了!这个专题小编足足整理了十多天,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希望本专题的整理可以让共产主义理论的相关问题成为中期考核的送分题!同时,特别感谢小颖童鞋对社会发展形态规律的无私贡献!还要感谢明容童鞋无私提供三大差别的相关论述!共产主义理论共涉及14个篇目,包含7大核心问题,涵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相关论述。当然,本专题的整理是以中期考核的篇目为准的,不在考纲范围的篇目并没有涵盖进来。本公众号自创立以来,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小编在激动之余也深感能力和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下面,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本专题涉及的篇目、重点问题和整理思路:



篇目+内容+思路

说明

共产主义理论包含篇目(共14篇):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德意志意识形态》

   3.《共产党宣言》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5.《法兰西内战》

   6.《哥达纲领批判》

   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

        发展》

   8.《反杜林论》

   9.《国家与革命》

   10.《论我国革命》

   11.《论列宁主义基础》

   12.《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1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4.《矛盾论》

共产主义理论七大问题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实现条件

   3.共产主义实现道路

   4.共产主义发展阶段

   5.共产主义三种形态

   6.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

   7.社会形态演变规律

其中,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包含11个方面:

   1.生产力特征

   2.所有制特征

   3.自由人特征

   4.劳动特征

   5.分工特征

   6.分配特征

   7.生产方式转变

   8.社会管理转变

   9.五大消亡

   商品、阶级、国家、民主、宗教

   10.三大差别对立消失

   工业和农业对立消失

   城市和乡村对立消失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消失

   11.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整理思路:

   1.以篇目为线索

   2.以问题为线索



思考题



1.共产主义社会都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不同文本进行阐释。

2.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级的?两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请着重谈一谈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

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形态的?每个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4.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区分自然分工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分工的?二者有什么区别?

5.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请结合世界历史理论进行阐释。

6.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阐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

7.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商品会被消除吗?为什么?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否存在商品交换?谈谈你的观点。

8.针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谈一谈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9.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宗教是否会消亡?请结合《反杜林论》回答。

10.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方式的?

11.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国家消亡和阶级消亡的?

12.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是如何论述民主消亡的?

13.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是否需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是什么?

14.在共产主义社会,工业和农业的差别、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会消失吗?怎样理解三者的本质差别和非本质差别?

15.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在批判雅罗申科同志的错误时是如何说明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三个先决条件的?



篇目基本信息


篇目
基本信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写作时间:1844.4-8;发表时间:生前未发表;字数:87000+;段落:445段;页数:14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
写作时间:1845秋-1846.5;发表时间:生前未发表;字数:文集节选48000+;段落:159段;页数:85页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
写作时间:1847.12-1848.1底;发表时间:1848年2月底;字数:30000+;段落:正文213段;页数:65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
写作时间:1858.11-1859.1;发表时间:1859.6.4;字数:2900;段落:9段;页数:7页
《法兰西内战》
——马克思
写作时间:1871.4.18-5底;发表时间:1871.6.13;字数:50000+;段落:正文103段;页数:129页
《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
写作时间:1875.4底-5初;发表时间:1891(恩格斯);字数:14000+;段落:120段;页数:32页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
写作时间:1880.1-3上半月;发表时间:1880;字数:45000+;段落:70段;页数:81页
《反杜林论》
——恩格斯
写作时间:第一编:1876.9-1877.1;第二编:1877.6-12;第三编:1878上半年;发表时间:第一编:1877.1-5《前进报》;第二编:1877.7-12《前进报》;第三编:1878.5-12《前进报》;字数:27.3万;段落:正文783段;页数:396页
《国家与革命》
——列宁
写作时间:1917.8-9;发表时间:1917.12.17,1917.12.30;1918.5;字数:69000+;段落:正文456段;页数:113页
《论我国革命》
——列宁
口授时间:1923.1.16-17;字数:2200+;段落:14段;页数:4页
《论列宁主义基础》
——斯大林
演讲时间:1924.4初;发表时间:1924.4-5《真理报》;字数:近60000;段落:405段;页数:92页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
演讲时间:1938;字数:20000+;段落:148段;页数:31页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
演讲时间:1952.2-9;字数:合计47000+;段落:合计353段;页数:74页
《矛盾论》
——毛泽东
发表时间:1937.8;字数:23000+;段落:111段;页数:42页



各篇目重点问题概要

说明

本部分依据共产主义理论涉及的七大问题梳理14个篇目的主要内容。值得说明的是,尽管本专题重点是从跨篇目的角度进行梳理,但是针对单篇目的问题仍然是基础,也是中期考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必考题目,童鞋们千万不要忽视。另外,尽管小编力求完整,但仍可能有所疏忽,有好的建议可以再交流!从篇目的重要程度来看,就共产主义理论而言,小编认为《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反杜林论》这三篇更为重要一些!(只是相对而言,其他的也很重要!)



篇目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共产主义三个形态

2.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无神论与

   共产主义

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扬弃私有制(所有制特征)



篇目2:《德意志意识形态》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自然分工与共产主义社会的

   分工(分工特征)

(2)私有制的消灭

   (所有制特征)

(3)生产调节方式改变

   (生产方式特征)

(4)自由人联合体

   (自由人特征)

2.共产主义实现条件

3.共产主义运动

4.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



篇目3:《共产党宣言》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国家消亡(五大消亡之一)

(2)阶级消亡(五大消亡之一)

(3)占有方式改变

   (所有制特征)

(4)自由人联合体

   (自由人特征)

2.共产主义实现条件

(1)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共产党纲领任务和一般道路

3.无产阶级专政



篇目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共产主义实现条件

(1)物质基础

(2)现代无产阶级

2.社会形态演变规律



篇目5:《法兰西内战》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生产方式

(2)个人所有制(所有制特征)



篇目6:《哥达纲领批判》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生产力特征

(2)所有制特征

(3)劳动特征

(4)分配特征

(5)分工方式转变

(6)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对立的消失

2.共产主义发展阶段

(1)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2)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3.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



篇目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生产力特征)

(2)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所有制特征)

(3)计划组织生产

   (生产方式特征)

(4)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

   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社会管理特征)

(5)商品生产消除、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五大消亡之三)

(6)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

   的主人(自由人特征)

(7)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

   王国(必然到自由)

2.共产主义实现条件

(1)摆脱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

   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

(2)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



篇目8:《反杜林论》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生产力特征)

(2)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个人直接占有生活资料和消费资料

   (所有制特征)

(3)计划组织生产

   (生产方式特征)

(4)劳动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

   (劳动特征)

(5)旧的分工消失

   (分工方式转变)

(6)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

   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社会管理特征)

(7)阶级消亡、国家消亡、宗教

   消亡(五大消亡之三)

(8)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

   消灭(三大差别对立消失之一)

(9)城乡之间的对立消灭

   (三大差别对立消失之一)

(10)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

   的主人(自由人特征)

(11)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

   王国(必然到自由)

2.共产主义实现条件

(1)物质条件或经济条件

(2)生产力高度发展



篇目9:《国家与革命》

1.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

2.共产主义发展阶段

(1)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

(2)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3.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

   (所有制特征)

(2)国家消亡、阶级消亡、民主

   消亡(五大消亡之三)



篇目10:《论我国革命》

1.共产主义实现道路

(1)一般道路

(2)特殊道路

2.社会形态演变规律




篇目11:《论列宁主义基础》

1.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1)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

   革命的工具

(2)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

   资产阶级的统治

(3)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

   的国家形式



篇目12:《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形态演变规律

(1)原始公社制

(2)奴隶占有制

(3)封建制

(4)资本主义

(5)社会主义



篇目1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劳动特征

(2)生产方式特征

(3)分配特征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合程度

(5)商品消除、国家消亡

   (五大消亡之二)

2.共产主义实现条件

(1)社会生产标准

(2)所有制标准

(3)劳动标准(体力+智力)



篇目14:《矛盾论》

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失



问题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思维导图

说明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是共产主义理论中内容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小编把它总结为11条(见上图)。这张图个人认为十分重要,把相关内容都总结在一起了,但有几点说明请大家注意:一是这些特征并不是在一个文本中,而是散落在各个文本中(见上一张思维导图),总结起来也是累死小编了!其中,生产方式和社会管理有些相近,可以再斟酌;二是很多特征是在一句话当中的,很难一条一条独立地拆出来,但小编又不想破坏文本的整体表述(有点强迫症),所以各个特征展开论述的时候,可能会有重复的地方;三是按照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划分不同特征并不算容易,就留给大家思考吧!下面,就以这11条特征为线索具体看看各个篇目是如何论述的吧!




1.生产力特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生产力特征。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2卷P52 ]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分配原则的时候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特征。他们指出:“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卷P435-436 ]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在回复历山大·伊里奇·诺特京同志时阐述了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适合程度问题。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并不是说没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增长的现象。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力量。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在生产关系的前面。生产关系只是经过一些时候,才会被改造得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因此,并不是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达到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性质的完全适合,而在其他社会形态下,只能实现不完全的适合。值得说明的是,斯大林的上述观点在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




2.所有制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消灭私有制的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他们指出:“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1卷P539 ]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从所有制角度论述了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方法。他指出:“生产力归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这里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 3卷P560 ]“这种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适于社会管理之外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 3卷P560]“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3卷P561 ]“生产资料的扩张力撑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加给它的桎梏。把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但是还不止于此。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 3卷P563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产斗争停止了。”[ 3卷P564 ]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占有方式。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9卷P296 ]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意义。“生产资料的扩张力撑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加给它的桎梏。把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但是还不止于此。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 9卷P299 ]接着,恩格斯正面论述这种占有方式的好处,即“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9卷P299 ]。“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让位于共产主义生产方式。[ 9卷P310 ]“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替它们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9卷P310-311 ]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在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权力部分取消时提到了所有制问题。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权利’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只是在已经实现的经济变革的限度内取消,即只是在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资产阶级权利’承认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在这个范围内,也只是在这个范围内,‘资产阶级权利’才不存在了。但是他在它的另一部分却依然存在,依然是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决定者)。”[ 列宁选集3卷P196 ]




3.自由人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由人联合体的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他们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1卷P571 ]“在这个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1卷P573 ]“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 1卷P574 ]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着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卷P53 ]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论述了自由人及其实现道路。他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利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称为时代错乱。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3卷P566 ]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进一步论述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后的社会特征。“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9卷P300 ]




4.劳动特征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分配原则的时候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标准。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卷P435-436 ]。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他指出:“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 9卷P310 ]“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替它们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9卷P310-311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的有用性质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直接成为社会劳动。那时,一个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个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9卷P326 ]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进一步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量的计算。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上,用于生产产品的劳动量,将不是以曲折迂回的方法,不是凭借价值及其各种形式来计算,如象在商品生产制度下那样,而是直接以耗费在生产产品上的时间数量即钟点来计算的。”[ 斯大林选集下卷P555 ]




5.分工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手稿Ⅱ中,马克思恩格斯区分了自然分工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分工。他们指出:“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1卷P537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1卷P537 ]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分配原则的时候论述了自然分工的消失。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卷P435-436 ]。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他指出:“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 9卷P310 ]“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替它们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9卷P310-311 ]




6.分配特征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及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第一,个人劳动与总劳动。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3卷P433-434 ]第二,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3卷P434 ]。这种扣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层面,包括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追加的部分和后被基金或保险基金;二是个人层面(进入个人消费前),包括管理费用、共同需要(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和伤残基金。这种分配方式和以往一切阶级社会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 3卷P434]。商品等价物的交换通行的原则是“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3卷P434]。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相比,按劳分配已经是相对公平和平等的。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是社会主义阶段下的巨大进步,但劳动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却是不同的,由于先天条件的差异,不同的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也会有很大差异;即使先天条件一致,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职业等等的不同也会带来劳动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再用同样的“平等”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劳动只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3卷P435]。第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按需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卷P435-436]。所谓按需分配就是在分配社会产品时不必实行“平等”交换的原则,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个人能力,只要尽到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充分满足一切人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进一步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上,用于生产产品的劳动量,将不是以曲折迂回的方法,不是凭借价值及其各种形式来计算,如象在商品生产制度下那样,而是直接以耗费在生产产品上的时间数量即钟点来计算的。至于说到劳动分配,那么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劳动分配,将不依靠那时已失去效力的价值规律来调节,而是依靠社会对产品的需要量的增长来调节的。这将是这样一种社会,在那里,生产将由社会的需要来调节,而计算社会的需要,对于计划机关将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斯大林选集下卷P555 ]在答阿·弗·萨宁娜和弗·格·文热尔两同志时,斯大林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及其对商品交换的影响。他指出:“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以及按照需要来分配产品的共产主义原则,是排斥任何商品交换的,因而也排斥把产品转化为商品,也就是把产品转化为价值的。”[ 斯大林选集下卷P610 ]




7.生产方式转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共产主义生产调节方式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他们指出:“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1卷P539 ]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再次强调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他指出:“如果它要去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共同的计划调节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结束无时不在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动荡这样一些资本主义生产难以逃脱的劫难,那么,请问诸位先生,这不是共产主义,‘可能的’共产主义,又是什么呢?”[ 3卷P159 ]




8.社会管理转变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进一步论述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后的社会特征。他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9卷P300 ]




9.五大消亡(商品、阶级、国家、民主、宗教)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商品交换和异化关系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他们指出:“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1卷P539页 ]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作为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职能已经失去作用,国家也就慢慢消亡了。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论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和阶级的消亡。第一,国家消亡。“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3卷P562 ]第二,阶级消亡。“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3卷P562 ]“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3卷P562 ]“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不仅某个特定的统治阶级的存在,而且任何统治阶级的存在,从而阶级差别本身的存在,都将成为时代错乱,成为过时现象。所以,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地位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精神上成为发展的障碍。”[ 3卷P563 ]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论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和阶级的消亡。他指出:“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9卷P297 ]恩格斯从反面指出了进入无阶级社会的标志:“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同时,恩格斯强调:“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恩格斯继续论述阶级划分消灭的条件:“这种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  9卷P298 ]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进一步论述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后的社会特征。他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9卷P300 ]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宗教的消亡。他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9卷P333 ]“在这个适宜的、方便的和普遍适用的形式中,宗教可以作为人们对支配着他们的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这种关系的直接形式即感情上的形式而继续存在,只要人们还处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之下。”“在目前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们就像受某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一样,受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关系、自己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支配。”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未来社会的实现途径和基本特征。“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计划地使用全部生产资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现在,人们正被这些由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但作为不可抗拒的异己力量而同自己相对立的生产资料所奴役),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 9卷P334 ]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国家消亡及其消亡基础的观点。列宁指出:“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那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因而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也就消失,而这个根源光靠把生产资料转为公有财产,光靠剥夺资本家,是决不能立刻消除的。”[ 列宁选集3卷P197 ]同时,列宁强调了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列宁选集3卷P198 ]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民主和阶级的消亡。列宁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当资本家的反抗已经彻底粉碎,当资本家已经消失,当阶级已经不存在(即社会各个成员在同社会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别)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国家才会消失,才有可能谈自由’。只有在那个时候,真正完全的、真正没有任何例外的民主才有可能,才会实现。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民主才开始消亡。”[ 列宁选集3卷P191 ]同时,列宁对比了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将第一次提供人民享受的、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同时对少数人即剥削者实行必要的镇压。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 列宁选集3卷P191-192 ]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在答阿·弗·萨宁娜和弗·格·文热尔两同志时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以及按照需要来分配产品的共产主义原则,是排斥任何商品交换的,因而也排斥把产品转化为商品,也就是把产品转化为价值的。”[ 斯大林选集下卷P610 ]在斯大林看来,任务是使农业的一切部门中都培植这些产品交换的萌芽,并使之发展成为广泛的产品交换系统,使集体农庄用自己的产品换得的不仅是货币,而主要是必要的制成品。这样的制度需要大量地增加城市送交农村的产品,所以,推行这种制度要随着城市制成品积累的程度而定。通过推行这种制度,逐步缩小商品流通的活动范围,而扩大产品交换的活动范围,使社会主义易于过渡到共产主义,并有可能把集体农庄的基本财产即集体农庄生产的产品纳入全民计划的总系统中。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在答阿·弗·萨宁娜和弗·格·文热尔两同志时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消亡。他指出:“当国家还存在的时候,转归国家所有,无疑地是最容易理解的原始的国有化形式。但国家并不是永世长存的。随着社会主义的活动范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的扩大,国家将日渐消亡,因而把个别人的财产和个别集团的财产转归国家所有的问题当然也就会消失。国家一定消亡,而社会是一定留存下来的。因此,作为全民财产的继承者的,已经不是将要消亡的国家,而是以中央经济领导机构为代表的社会本身。”[ 斯大林选集下卷P606 ]




10.三大差别对立消失



第一,工业和农业对立的消失。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与农民差异的消失并分化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他指出:“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1卷P15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工业与农业分离、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原因在于分工。他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1卷P520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与农业的对立(当然也包括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是不可能消除的。相反,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对立和对抗性矛盾已经消除,工人和农民不再属于两个相对立的阶级,但非本质差别依然存在。‍‍‍‍‍‍‍‍‍‍‍‍‍‍‍‍‍‍‍‍‍‍‍‍‍‍‍‍‍‍‍‍‍‍‍‍‍‍‍‍‍‍‍‍‍‍‍‍‍‍‍‍‍‍‍‍‍‍‍‍‍‍‍‍‍‍‍‍‍‍‍‍‍‍‍‍‍‍‍‍‍‍‍‍‍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说的那样,“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于是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必然消灭。因此,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一方面不容许阶级继续存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的建立本身为消灭阶级差别提供了手段。由此可见,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单从纯粹物质方面的原因来看,这也是共产主义联合体的必要条件。”[ 1卷P689 ]



第二,城市与乡村对立的消失。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与工业与农业的对立紧密相连,上述论述中已经提及共产主义适合城乡对立的消失。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说,“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那里资产阶级统治的城市残酷地掠夺乡村),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买办大资产阶级所统治的城市极野蛮地掠夺乡村),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 毛泽东选集1卷P335-336 ]



第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分配原则的时候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卷P435-436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也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在共产主义高度发展的时候,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也会随之消失。




11.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论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3卷P564-565 ]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进一步论述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特征。他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9卷P300 ]



问题2:共产主义实现条件


思维导图

说明

在把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表述以及共产主义理论与世界历史理论的联系;二是注意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把握,注意不同观点的出现时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开头总结每个篇目基本信息的原因;三是注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握同一人物和不同人物思想观点的发展变化。具体内容如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手稿Ⅱ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三个条件。马恩首先说明了分工导致的异化以及消灭这种异化的条件。他们认为受分工制约的人的共同生活会产生一种社会力量,即生产力。但是这种力量是异己的、外在的强制力量。消灭这种“异化”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二是它把人类大部分变为无产者;三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其中,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是以第一个条件为前提的。然后论述了普遍交往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也会发展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1卷P538 ]最后,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三个条件:一是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二是生产力普遍发展;三是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世界交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1卷P538-539 ]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现状的现实行动。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世界性。“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1卷P539 ]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共产党的纲领任务和一般道路,从而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是最革命的阶级,担负着“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2卷P43 ],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的日益强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卷P43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首先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发展生产力,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暴力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同样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和主体力量。资本主义生产的现代发展,一方面为共产主义制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同时铸造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掘墓人——现代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通过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走向共产主义。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将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消灭而告终。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将进入自觉地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人类社会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当然这种飞跃的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从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现条件的角度阐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条件。“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整个派别的头脑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 9卷P298 ]”“正如其他一切社会进步一样,这种占有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同正义、平等等等相矛盾,也不是仅仅由于人们希望废除这些阶级,而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新的经济条件。”[ 9卷P298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改变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意义。正如他所说,“生产资料的扩张力撑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加给它的桎梏。把生产资料从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但是还不止于此。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这种浪费和破坏在目前是生产的无法摆脱的伴侣,并且在危机时期达到顶点。此外,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 9卷P299 ]恩格斯论述了阶级划分消灭的生产力条件。他指出:阶级“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 9卷P298 ]。“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 9卷P298 ]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在批判尔·德·雅罗申科同志的错误时提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实现的三个基本的先决条件。一是社会生产标准。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且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占优先地位;二是所有制标准。用有利于集体农庄因而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逐渐过渡的办法,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并且也用逐渐过渡的办法使产品交换制来代替商品流通,使中央政权或别的什么社会经济中心能够掌握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以利于社会。三是劳动标准。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活动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致由于现存的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



问题3:共产主义实现道路



关于共产主义实现道路的问题,在俄国发展道路跨篇总结中已经涉及很多,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下面主要谈谈列宁的观点。在《论我国革命》中,列宁阐述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道路和特殊道路。列宁认为,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应该首先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几个国家取得胜利。历史发展一般的公式是从低级到高级,由原始社会发展到未来的共产主义,但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是有跳跃性的,往往表现为社会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列宁强调:“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 列宁全集32卷P111 ]西欧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首先发展生产力、提高文化水平,而后进行革命。但“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 列宁选集4卷P775 ],不能把西欧的发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欧洲发展的“道路只有作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作某些修正(从世界历史的总进程来看,这种修正是微不足道的),才能当做榜样”[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P357 ]。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具备一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发展顺序。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但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文化水平”是什么样的,因为在西欧各国都是不同的,我们完全可以首先进行革命创造“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赶上其他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首先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在此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



问题4:共产主义发展阶段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第一,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 3卷P433-434 ]因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3卷P434 ]。这种分配方式和以往一切阶级社会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 3卷P434 ]。商品等价物的交换通行的原则是“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3卷P434 ]。这种社会主义阶段下平等的权利相比于资本主义是巨大的进步,但它仍未超越资产阶级的框架,因为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由于先天条件的差异,不同的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也会有很大差异;即使先天条件一致,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职业等等的不同也会带来劳动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再用同样的“平等”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劳动只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3卷P435 ]。第二,共产主义社会第二阶段的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3卷P435-436 ],消灭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境界,在分配社会产品时不必实行“平等”交换的原则,根据每个人的个人能力,只要尽到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充分满足一切人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在《国家与革命》第五章中,列宁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学说,指明了它们是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并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列宁指出:“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 列宁选集3卷P199-200 ]“在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在经济上还不可能完全成熟,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 列宁选集3卷P199-200 ]“在共产主义下,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权利,甚至还会保留资产阶级国家,——但没有资产阶级!”[ 列宁选集3卷P199-200 ]



问题5:共产主义三种形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第二部分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中,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三种形态。共产主义第一个形态实际上指的是粗陋的“平均主义”,这时平均主义的原则是“普遍的私有财产”,实际上 “这种共产主义——由于它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私有财产就是这种否定”[ 1卷P183-184 ]。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否定文化和文明,鼓吹“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恰恰证明对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 1卷P184 ]共产主义第二个形态是具有政治性的,是民主的或专制的,是废除国家的,是处于私有财产异化的影响之下的,是尚未完成的。马克思认为,以上“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 1卷P185 ]共产主义第三个形态“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 1卷P185 ]。通过上述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态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态。”[ 1卷P197 ]在第三部分“增补”中,马克思补充论述资本与劳动、共产主义以及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强调,“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1卷P231-232 ]



问题6: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2卷P52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 2卷P52 ],建立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3卷P445 ]。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论述了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列宁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本质是一样的: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一定都是资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选集3卷P140 ]列宁从现实条件出发进一步指出:“从前,问题的提法是这样的:无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应当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革命专政。现在,问题的提法已有些不同了:从向着共产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非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不可,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列宁选集3卷P188 ]



在《论列宁主义基础》第四章中,斯大林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第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问题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问题。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一是镇压已被推翻的剥削者的反抗,消灭他们的一切恢复资本政权的行动;二是把无产阶级进行到底,使革命达到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夺取政权后为了保持政权、巩固政权,需要完成三个任务:消灭地主和资本家的反抗;用把一切劳动者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的精神来组织建设工作,并朝消灭阶级的方向进行;把革命武装起来,组织革命军队。所以,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并且,这将是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专政是在旧国家废墟上产生的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对资产阶级使用暴力为凭借的革命政权。无产阶级专政不是在资产阶级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破坏资产阶级制度的过程中,在推翻资产阶级以后,在剥夺地主和资本家的过程中,在把基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它不受法律限制,凭借暴力,得到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同情和拥护”。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专政,对无产者和人民民主,对资产阶级专政;二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只能是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果。第三,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无产阶级新的组织形式就是苏维埃,它是无产阶级的最能包括一切的群众组织,是能团结所有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唯一的群众组织,是革命斗争最强有力的机关,是群众本身的直接的最民主的组织。苏维埃政权是新的国家组织形式,是新的国家类型。巴黎公社是这种形式的萌芽,苏维埃政权是这种形式的发展和完成。无产阶级专政是把劳动人民联系起来参加国家管理,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最好形式。



问题7:社会形态演变规律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阐释了社会形态历史演变规律。他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2卷P592 ]但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卷P592 ]



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斯大林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五种社会形态。他指出:“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斯大林选集下卷P445-446页 ]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中央编译局:《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结语:思维导图

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你梳理框架、把握体系,它还可以快速帮助你记忆,因为文字终究是抽象的,图形和色彩却是生动的诠释。总结再好还是需要回归原著,但原著千遍也需总结提炼。尽管小编力求完整全面,但不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整理不易,如果觉得不错的话,欢迎转给身边的朋友!最后祝备考中期考核的童鞋们顺利通过考试!加油!小编与你们同在!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中期考核



整编来源:微信公众号“萌说经典”,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排版编辑:陈思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