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核心要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严书翰
作者: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来源:原文刊登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本公众号刊登时注释从略。完整文本请关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此核心要义内涵丰富,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该核心要义的根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握四个基本点: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巨大动力和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强力支撑。
[关键词]全会精神 核心要义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文件内容丰富,共15部分、60条,约2万字。其核心要义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把握这些核心要义,对于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定位。新发展阶段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又是经济社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它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因而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因而它必然会有一些代表性的标志和特点。这些标志是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常住人口达8.48亿人)、有1.3亿户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2%(这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加快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等。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优势和问题并存。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此外,我们还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525个小类工业品)等。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体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仍然突出、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2.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是由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不是依靠主观判断,而是国内外状况发生深刻变化的结果。就国内而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影响全局的重大变化,从而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动,必然会形成新特征新矛盾新挑战,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正因为我国的发展适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有了今天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等这些亮眼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但是,我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这说明我国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就国外而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从现代化研究维度看,新发展阶段是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它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马克思说过,万事开头难。虽然新发展阶段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一个真正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定是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政党。现在西方有人说,中国没有必要这样忧心忡忡。我们认为这话不能听,因为当今世界还存在很多难以预测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防范“黑天鹅”或“灰犀牛”事件,又要应对那些“麦卡锡”之类反共反华分子的挑衅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因此,只有怀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政党,才能做到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总之,从理论研究上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明确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这就为我们党提出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总结这几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和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又有新的展开和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两个方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明确提出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建议》的12个方面的决策部署和工作中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方面,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化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协调发展方面,要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科学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在绿色发展方面,要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在开放发展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关系,构建高水平开放制度规则,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共享发展方面,要强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导向,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经济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总之,只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居于首位的。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那么创新发展就是做乘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当前我国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因为国际循环的动力已严重不足,国内循环的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因此,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作了重要摆位和重大部署,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创新来激发我国的发展动力。提出这些论断和作出这样部署是有战略考量的。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坚持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得出的规律性结论。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发展,因为今后我国发展主要依靠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后,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完成工业化,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因此,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二三年中美经贸斗争中,美方重点打压我国高科技产业和企业(如无理宣布对我国华为、中兴等企业进行制裁)。2018年美国对我国两次无理加征关税共计500亿美元,在美方加征关税的产品中,很多产品属于《中国制造2025》中的产品。这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美方就是打压我国对它形成挑战的高科技产品。由此可见,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中美之间的竞争,高科技是重要战场。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我国制度的优势,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是可以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这已被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果的实践所证明。我们用不到一周时间,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发布分享;病毒序列发布后14天内,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应用,快速实现检测试剂从无到有的突破;截至2020年10月21日,五类13个新冠疫苗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科技不断创新,才能尽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要地讲,就是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个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实践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后,已经引起国外尤其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高度关注。他们的多数观点是客观、友好的,有些还是颇有见地的。比如,有的观点认为在当今形势下,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及时采用双循环战略是明智和务实的。还有的观点认为,在当今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实施双循环无疑是在为全球化力挽狂澜……当然,也有人对中国实施双循环战略表示担忧,担心中国会回到闭关自守的年代,这种观点颇具代表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如2020年11月4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1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11月1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此外,还有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的讲话、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讲话、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的讲话等。这些系列讲话的主题和内容不同,发表讲话的地点和听众也不同,但是都介绍并强调了这个重要战略判断:“中国将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因此,对这个重要战略判断,需要作出辩证的分析和有说服力的回答。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确实一度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中,这是由当时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封锁,这个历史事实是无法抹去的。邓小平指出:“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今天我国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都是改革开放前所不能比的。从外部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各国相互依存加深,加强交流合作的动能依然强劲,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从内部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上升期,拥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内需这个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总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 出现上述担忧的原因,也与不能正确认识双循环战略中主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有关。我们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指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没有国内大循环这个基础也就没有了双循环。因此,我们必须创造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时双循环又是一个整体,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相互促进的,如果离开了国际循环,那么国内循环就真的会退回到自我封闭的老路上去,这决不是我们所说的双循环战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我们说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在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我们绝不会走历史回头路,不会谋求‘脱钩’或是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自从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国内学界就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有一种观点应引起我们注意。这种观点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为应对国内外情况发生重大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变化后作出的迫不得已的选择。我们认为这个看法不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根据国内外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后作出的主动的战略选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和科学把握。对此,可以从两个维度即两个时间段上认识这个问题。第一个时间段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2008年由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以巨大打击,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冲击。我们党处变不惊,认真分析、科学应对。我们看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原有的以出口、投资和内需这“三驾马车”为标志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造成了很大冲击。党中央迅速作出了拉动内需的决定,以4万亿投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为标志,我国经济发展已开始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讲道:“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反映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重要指标,这个比率越低,说明内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此外,我国外贸依存度由最高时的67%下降到2019年的31.8%。这几组数据表明我国国内需求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市场空间迅速扩大,国内大循环活力呈现强劲势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向国内大循环转变更加明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做好国内自己事情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出新发展理念到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第二个时间段是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至今。2020年4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刚过拐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七次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就前瞻性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路:“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关系我国今后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是我们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应对新风险、新挑战主动作出的战略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首先,这是适应国内外状况变化的客观需要。从国际上看,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国际大变局加速变化,逆全球化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冲击,加剧了现有国际治理体系危机,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从国内看,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既取得了“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成就,又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各种短板都还存在。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其次,这是畅通我国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选择。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其前提条件是国民经济循环要畅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并实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民经济循环战略,形成“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一度颇有成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红利”。但是,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现在这项改革开放的“红利”逐步减弱。与此同时,国内需求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据统计,2019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GDP增长3.5%。2013年以来,消费连续6年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国庆节和中秋节(共8天),全国就有6.37亿人出游,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因此,我们要主动把握这客观上已形成的出口和内需此消彼长的变化态势。发展经济就是要扬长避短。当前国外的循环对我国不利,有些因素是我们难以把握的。因此,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以国内大市场、大内需为牵引,推动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复苏。由此可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总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的深刻变化,基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比较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起着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们强调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原因所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中长期目标和基本思路等,其中包含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握的几个基本点,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回答怎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加以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是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重要论断。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到崭新境界,其要点如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力量;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等等。从战略维度看,坚持这条首要原则是有战略考量的,因为在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破解许多难题,将会遇到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指引方向的指南针作用、凝心聚力的主心骨作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号召: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是,今天讲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这是因为新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并把它贯穿到《建议》确定的12个方面中去,才能实现“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还要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证。因此,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防范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坚持这样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才能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而为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已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40多年来,正是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等,这一切都雄辩地证明:改革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如何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面对发展中仍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美好生活要求?我们认为,要在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发展新优势,就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只有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完成“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开放也就是改革。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弱。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仍在扩大,这给经济全球化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坚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这里要特别提到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 RCEP)的签订和12月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由东盟10国发起,邀请中日韩等5国参加,即“10十5”。这个协议的签署表明:这些国家一致同意通过削减关税等建立起15国统一市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在逆全球化抬头,甚至一度甚嚣尘上的背景下,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相信“西方不亮东方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今时代,任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任何搞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当前我国发展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发展动力问题。因此,尤其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发展动力。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发展,因为今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主要依靠高质量发展。这就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道路,所以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建议》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12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科技创新。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增强创新发展的自信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尽快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并论述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面把握这些核心要义,对于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对于完成“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对于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