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长武:老一辈革命家著作有哪些?
老一辈革命家著作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领导人著作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已经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形成了一个包括著作单行本、综合著作集(选集、文选、文集、文稿等)、专题文集、专题摘编等在内的领导人著作体系。这里仅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六位党的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著作的出版概况作些介绍,并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体会,从中选取几部进行侧重推介。需要指出的是,在党的领导人著作序列中,分量最重、首先需要读学的无疑就是选集(文选),考虑到其普遍为人熟知,故下面推介的主要是其外的著作。
这里重点推介《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该书出版于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顾名思义,该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著作集,而是对毛泽东一系列著作和论述分专题进行摘编。全书按照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组成部分的概括,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思想宣传工作和文化工作,政策和策略,党的建设,对若干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献著作的评述等共九编,摘编毛泽东重要论述共约6000段。
该书的定位是大型理论工具书,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集资料性和工具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于一体。
先看资料性和工具性。该书摘编的资料来源广泛而可靠,既包括已经出版发行的毛泽东著作集和论述集,也包括没有收入这些著作集和论述集的毛泽东著作单行本、有关报刊上发表的毛泽东的文章、一些书籍中引用的毛泽东的论述,还包括从毛泽东文稿档案中发掘、整理的首次公开发表的部分论述,从而尽可能全面地涵盖毛泽东关于各项工作的重要论述,反映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为方便读者阅读和查核,该书在编排层次上颇具匠心。在全书划分九编的大框架基础上,又在每编下划分三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标题,且同一层次的内容多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也有一些层次中涉及到的资料,时间跨度不大或比较集中于某一篇或几篇文献,则按逻辑顺序排列,把起统领、综合作用的结论性论述放在前面,而展开具体分析的内容排在后面。
再看思想性和理论性。这突出体现在:
一是摘选的内容多是体现毛泽东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判断的内容,而一般不选具体安排和部署工作或单纯叙述事件过程、引述具体史料的内容。
二是在各级标题拟定上,尽可能采用毛泽东著作中的原话,尽可能按逻辑关系确定和排列标题。比如,第一编“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九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列六个依次展开的小论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每一个革命者应该学习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学哲学极为重要;学习文化是学习理论的基础,要学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提倡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理论要结合实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学习要不畏难,不自满,看不懂就“钻”,没时间就“挤”。
周恩来长期担负文化战线的领导工作。在工作中,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党领导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形成和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不仅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起过重要指导作用,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而这些重要理论观点,主要蕴含在《周恩来文化文选》中。
该书出版于1998年,收入周恩来1938年至1975年关于文化综论、文学艺术、文物出版、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知识分子等方面的讲话、批示、函电等共210篇。
03 刘少奇著作
刘少奇在中国革命、建设历程中,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工作,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作出了重要理论建树。这比较集中地体现在1991年出版的《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该书收入刘少奇1936年至1962年论述党的建设的著作47篇。其中《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等,都是党的建设的理论名篇,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这部文集集中展现了刘少奇对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作出的突出贡献:一是在党的七大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完整概括和系统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将造福于我国民族至遥远的后代”。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上首创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思想,阐明了党员加强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述了党员的修养包括思想意识修养和组织纪律修养两方面,而最基本的修养就是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指出了加强党员修养的途径是“革命的实践”。三是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理论,阐述了党内斗争的根源、性质、内容和目的,提出了开展党内斗争的正确原则。四是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规律、是党内的群众路线等论断,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贯彻民主集中制必须遵循的原则。五是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把群众路线提到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高度,比较系统地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六是积极探索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提出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发展党员“宁可数量少一些,但要保证质量”。
朱德是人民军队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长期奋斗在指挥革命军事斗争和领导国防与军队建设工作上。提到朱德,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其军事贡献和军事著作。实际上,除了军事工作,他还十分关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朱德堪称全党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年事已高,深入全国各地,进行了170余次调查研究,留下了100余篇调研报告。朱德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报告、电报、书信、批语等比较集中地收入到《朱德调查研究文集》中。
这部文集清晰反映了朱德开展调查研究的鲜明特点:一是调研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许多领域;二是调研主题集中而鲜明,大多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展开,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为落脚点。朱德指出,“建设工作是多方面的,建设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其他一切工作都应当为这个中心服务”;“如果不靠发展经济建设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三是坚持问题意识,着眼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许多建设性前瞻性的工作建议。比如,“积极组织力量从速进行开发”海南岛,国防工业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发展道路,广东“海产、陆产均极丰富,实在是我国财富之区,应特别重视此世界罕有之地区”,“四川农业水字当头”,等等。四是坚持走群众路线,认真倾听和反映群众呼声,努力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困难。朱德调查研究的这些特点和做法,对今天我们做好调查研究依然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近出版的一部邓小平著作集,是《邓小平文集(1949—1974)》。该文集的出版,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了解其形成的历史渊源,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和经验,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提供了重要读本。
这部文集是对《邓小平文选》的重要补充。《邓小平文选》收入的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的邓小平文稿只有27篇,1966年到1974年的文稿则没有收入。将从新中国成立到1974年间邓小平的文稿集中编辑出版是十分必要的。
这部文集共收入此前《邓小平文选》没有收入的文稿406篇,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收入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文稿;中、下卷收入1952年8月至1974年11月他在中央领导岗位工作期间的文稿。这些文稿内容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军事、统战、党建等多个方面,记录和反映了邓小平为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在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
正是这些思考和探索,为邓小平后来领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基础。这里举几个例子。比如,关于判断社会主义搞得好不好的标准:“搞社会主义主要看两条,一群众满意,二发展生产力”。关于如何看待我们的制度:“我们的制度还不完善”,“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纠正,不完善的要补足”。关于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期限:“应该是很长的”。关于党要有领导核心:“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一定要有领袖,有领导核心”。关于坚持群众路线:“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贯彻群众路线”。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2005年出版的《陈云文集》。该书收入《陈云文选》以外的1935年至1986年间陈云的文章、讲话、谈话等共388篇。该书连同《陈云文选》一起,真实记录了陈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进程的所思所想所为,集中反映了他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其中关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思想方法方面的一些独创性的论述和见解,尤为丰富和珍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重要观点。比如,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到死了为止”。关于政治路线和组织工作的关系,指出“组织工作服从于政治路线,同时政治路线能否实现又决定于组织工作”。关于纪检部门的工作任务,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只是查处违法乱纪的案子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
二是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努力探寻其中的规律。比如,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早在1956年就提出重视市场调节问题:“我们今天也把市场搞得很死。若不注意解决这一问题,天下就会大乱。”而改革开放后,则又多次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关于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高度评价其历史意义“不下于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同时,提出两条建议:“第一,体制必须改革。”“第二,改革必须经过试点。”关于对外开放,提出不仅要引进来,“我们也可以到人家那里去”。
三是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指出:“哲学是马列主义根本中的根本。这门科学是观察问题的观点(唯物论)和观察解决问题的办法(辩证法),随时随处都用得到。”他在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要求进行了高度概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总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是一座巨大宝库。这些著作的陆续编辑出版为我们挖掘和利用这座宝库提供了基础,而要充分发挥这座宝库的作用,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需要我们舍得花功夫去研读它们,努力做到读懂弄通、学好用好。
本文作者:高长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本次转载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0/0629/c85037-31762325.html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