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华: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

胡华 中社学人 2022-09-09


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 要: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新科技革命深化发展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举措。通过SWOT分析,将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这考验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担当。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技术逻辑与价值意蕴两个方面明确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以“开放”弥合“规定”强化角色意识;以“我与你”弥合“我与他”调整角色关系;以“传道”弥合“说教”转换角色方式;以“虚拟”弥合“现实”拓展角色空间;以“协同”弥合“疏离”重塑角色价值,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SWOT分析;应对策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这为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遵循。通过从技术逻辑与价值意蕴两个方面明确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并运用SWOT分析法将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S)、劣势(W)、机遇(O)、挑战(T)进行全面分析,以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考验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也是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实效性与针对性的应然之举。



一、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工智能的嵌入昭示的并非一元图景,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认识、深刻把握、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取得综合性的育人实效。为此,在对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SWOT分析之前,从技术逻辑与价值意蕴两个方面明确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


1.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逻辑

一是从技术硬件要素看,人工智能按照发展阶段,可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迄今,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还是尚未形成统一技术实体的弱人工智能。这一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主要由智能应用模块和硬件设备构成。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主要包含自然语言处理、知觉传感设备、情绪识别计算、知识图谱处理、评价推荐系统等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综合运用,开发与之相对应的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推荐平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再造流程与知识图谱,更加全面地捕捉、刻画、追踪大学生的思想、情绪与行为,以开展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与学习路径的推荐与优化,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化、可量化与可视化,并在此基础上,拉近人机交流互动的距离,实现人机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是从技术软件要素看,人工智能之所以有强大的大数据计算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因为具备强大的算法功能。无论是硬件模块的应用和推广,还是知识图谱的刻画和评价,都离不开大数据分析及其智能算法。这意味着,人工智能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不仅要获取育人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还要借助智能算法创设数据模型、开展数据评价、提供决策参考,构建“数据-知识-评价-决策-反馈-引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智能闭环”,对不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实现整体把握和个体画像,为开展“精准思政”“智能思政”提供技术支撑。可见,大数据及其智能算法不仅是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技术软件要素,“也是人工智能的多重形态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支撑条件”[2]。


2.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是从人工智能技术看,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驱动力,也为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助推力。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调整与价值融合。根据特定应用场景的不同,人工智能主要分为规则型人工智能与数据型人工智能两大类。前者借助特定领域的技术专家将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定理公式嵌入智能系统的模块建构。后者则有赖于特定领域从业者对拟用于机器学习的模块数据进行提前筛选和处理。但不管哪种类型,都很难排除人的观念认知和价值偏好的植入。譬如,具有技术先发优势的某些西方国家,极易将人工智能作为价值观对外输出的载体和平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错误思潮传播。可见,看似通用的智能技术,其背后却隐含着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乃至冲突。所以,高校科学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调整和价值融合。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辅教辅学功能,人工智能系统需要认识、理解并拥有人类需求及其实现手段的主观特征,可以对人类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有所把握,对存在事物的真假与好恶作出选择。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为了使通用智能系统成为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智能载体,需要将“底色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丰盈的价值旨趣、科学的认识方法论”[3]等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其算法运行架构之中。

二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刻把握并合理应用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教育效果。增强教育效果,需要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经验、有效借鉴当代社会新技术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理论内容创新体系、理论传播创新体系和理论应用创新体系”[4]。理论内容创新主要是指基于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提出的新论断、新观点及其话语表达方式、理论阐释形态。理论传播创新主要是指理论传播的议程设置、运用手段、技术理路、表达途径等层面的创新。理论应用创新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合理地运用和传播理论,使受教育者在特定行为中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的变化。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创新提创造了新场域,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播创新提供了新契机,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的育人价值提出了新视角。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内容形式、路径方法、评价机制,促进教育过程的透明化与自流程化、推动学生学习状态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实现质量评价的开放化与动态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对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厘清这一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有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发展,把握科技发展成果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关系,更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借鉴。


1.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条件澄清

一是内部优势(S)分析。人工智能作为新科技革命的产物,在大数据分析、智能计算、深度学习方面具有强大的内部性能优势。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智能化与个性化的内部优势。从前者看,智能化是当今社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社会处在互联互通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着丰富价值。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大学生日常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精准化、模块化分析,并通过智能运算挖掘海量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价值,为大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学习体验,并将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深度融合,使打破时空界限的全时段学习成为一种新常态。从后者看,个性化是现代人学习需求方式的重要选择。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刻画出大学生的学习偏好与知识图谱,从而提供差异化的学习资源、针对性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扩展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具有多元化与协同化的内部优势。从前者看,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覆盖到了多个领域,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X”的多元模式,具备了多元化处理方式与多样化应用模式的内部优势。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应用领域,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均能发挥其多元化的内部优势。从后者看,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向便是实现人机协同。其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是智能机器与人的交互合作的协同化过程,而这也是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辅助教育教学的优势体现。

二是内部劣势(W)分析。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技术和新载体也有一定劣势。一方面,“技术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结构性冲突”[5]。当今社会,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几何指数式发展,带来了社会诸多领域的颠覆性变革,这一态势在传统社会是无法想象的。而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只是以增量方式在变化。二者在发展进度的不一致,导致理论建构和借鉴相对滞后。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的相对滞后会在实践指导层面为人工智能应用带来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存在着类似的结构化脱节现象。另一方面,海量数据与情境育人存在价值性疏离。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基础,在于获取的海量数据,人工智能擅长分析程序化、预设性的不定性数据源,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抓取和沉淀,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效益。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高度情境化的显著特征。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每一次谈心谈话、每一次实践调研、每一次心理咨询、每一次情感交流,都具有即时性、无法预知性和不可再现性,并与当时的情境密切相关。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有效引导,人工智能获取的海量无定性数据源也会成为自身的劣势。这就需要发挥高校、家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共同配合,通过抓取、分析评价和反馈海量数据,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量化指标参照。

 

2.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澄明

一是外部机遇(O)分析。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机遇集中体现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技术成熟发展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信息化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而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自2017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有关人工智能发展部署以及高校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政策文件,要求“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建设人工智能学科”[6],并在探索人工智能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的深入应用提供了人财物的有力支持等。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经过前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积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并日益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格局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人工智能是伴随计算智能、感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被引入各类教学系统中的”[7]。这些不同维度的“场景革命”,

借助人工智能的强大技术支撑,以自动化、可量化、精准化的多元方式,致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探讨向实践应用的重要转变,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中心环节。

二是外部挑战(T)分析。人工智能的应用具有跨学科的基本属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不少外部挑战。一方面,智能辅导系统常态化实施相对受限。人工智能技术需要海量数据与智能算法的要素支撑,在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技术素养相对不足、智能思政运行过程较为复杂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就会受到限制,育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优势“场景”展现还不充分。人工智能通过强大的自主运算和处理决策能力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也引发了教育者对人与技术、技术与教育、教育价值与技术应用的深切关注。对于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嵌入后的育人机制如何呈现?在此过程中如何精准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困惑?如何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影响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和地位又会发生何种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念如何嵌入人工智能的算法程序又如何成为算法创制作的道德准则?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尽快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管理服务模式,推进教学内容、培养理念、授课方式、话语表达、育人环境的深刻变革,从而为全方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服务。



三、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学科建设、实践应用等诸多要素,为集中探讨和表达论文主题,本文着重在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以“开放”弥合“规定”,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人工智能是科技创新的产物,要避免被人工智能取代,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来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作为一项走进人、培养人、成就人的育人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为目标。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角色定位上,既要有“规定”意识,更要有“开放”视野。质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一种开放的视野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做等基本问题。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要深刻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有“规定动作”,还应具有“开放视野”。如果说政治性、知识性、主导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者的“剧本”,承载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动作”,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扩展,将学理性、价值性、主体性等“情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剧本”之中,充分发挥自身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更加积极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于“为什么做”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刻把握维系社会存续与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服务角色。从维系社会存续的角色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积累社会知识、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启迪学生思想、传播社会价值、推动精神生产的重要职责。关于“做什么”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刻把握自身角色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传播理论知识,更是要完善高尚人格。质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强化这样一种角色意识:既要善于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致力于造就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


2.以“我与你”弥合“我与他”,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关系

随着以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为典型特征的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日益呈现出“解析社会”的状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基于不同类型的网络用户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将可以从“统计平均个体”转向“数据解析单体”[8],而这一情形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有所展现。以人工智能学习软件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内容、时长、互动问答等将以数据的形式被精准记录并集中存储,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平台就可以获取大学生个体化的行为记录与学习习惯。沿着这个发展路径,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都有可能发生这样一种角色关系的转变:从统计平均意义上的个体转变为可被单个量化和数据解析的“单体”,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关系的变化与调整。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可能到来的情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将大学生视作主体性的“你”的具体存在,而非过于宏观维度的群体化的“他们”存在,应侧重分析和把握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重点与学习效果,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在这一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角色关系,就从“我与他”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转向“我与你”的主体与主体关系。质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自身的主导性和大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才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时代性。


3.以“传道”弥合“说教”,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方式

就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的方法论意义而言,具备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功能的人工智能比人类智能更有优势。埃尔法狗连续三年战胜世界围棋顶尖高手即是例证。人工智能在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理论知识,也带来了精准高效的传授方式。在此背景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习惯于理论说教,那么,这样的教育者就极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至少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改变教育教学方法,用“传道”的优势来弥合“说教”的不足。“传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智慧。在西方哲学传统语境中,“哲学”一词意为“爱智慧”。特别自柏拉图以降,“‘爱智慧’哲学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使命,并逐渐形成了知识至上的学习观念”[9]。但在中国文化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其内涵远不止于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将智慧视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既包含很多理性知识,如科学实验、数理规律、天文物理,也关涉诸多非理性的因素,如道德情感、风俗习惯、仁义伦常。由此,在认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冯契先生提出了“转识成智”[10]的重要命题。而这些非理性的因素,只有作为生命体存在的人类才能拥有和传承。而在这些方面人工智能是难以企及的。上述观点对于转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方式具有重要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避免出现被取代的情况,必须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加以革新,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传授人生智慧,不仅坐而论道,更要身体力行,以“不言之教”替代空洞说教,在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大学生传递主流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4.以“虚拟”弥合“现实”,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空间

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现实社会的物理空间与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相互交织并日益向虚拟空间延伸,二者共同构成了智能时代人们的活动场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把握并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将自身的角色空间从现实世界拓展到“网络社会”。为此,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把握: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明确大学生的活动场域。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上网与用网已是生活学习的常态。当他们习惯通过智能手机在网络空间发表关于学习和生活的观点与看法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及时关注和跟进。“及时跟进”并非将现实世界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照搬过来,而是根据虚拟空间的生成逻辑和运行特点,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话语转换和教育方式调整,以契合大学生的表达习惯与学习诉求,从而更好把握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及其行为特点。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功能。“教师的功能特别应体现在用人类的经验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有生活热情和加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11]。要明确这一角色功能,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就要将虚拟网络场景的现实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认知偏好、价值选择有机结合,善于融“教”于“导”、寄“情”于“引”,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人化叙事,及时做好大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表情、声音、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和意见建议,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智能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样态。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法律意识。虚拟空间绝非法外之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教育同样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守住“底线”、远离“红线”、不碰“高压线”,积极传递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解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掌握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同敌视、抹黑中国的网络言论作斗争,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5.以“协同”弥合“疏离”,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价值

在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设计团队建设,来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价值,是实现“人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主动学习和运用人机协同的技术与设备,并结合智能助教和管理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前的内容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时监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后的过程评价,实现多模态学习分析、适应性反馈结果的全过程教育形态,又要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与知识储备,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对可能渗透的错误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等保持高度警惕,以及时规避和矫正智能助教和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错误。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亲自参与到人工智能平台的设计中。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仅满足于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善于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尤其要及时掌握人工智能的技术机理,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出价值判断,并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工智能设计团队当中,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设计团队可以借鉴桑斯坦关于“开放资源软件”的构想,在智能设备和软件开发的关键部位嵌入可供协商的运行程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能在试运行阶段,与程序设计者、算法工程师交换意见,又能在投入运用后,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出现的新问题,借助协商程序对既有应用程序进行调试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及时嵌入智能辅助平台的算法运行和推荐评价过程,“实现从点对点评价向全要素评价转变,从主体-客体人为评价向人-机智能评价转变”[12]。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参与智能设备的开发设计,可以倒逼智能设备的“人—机界面设计”[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并非专业设计人员,其在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设计团队中发挥更多是价值判断与伦理分析的作用,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指向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需要嵌入人工智能设备时,就要求智能设备的操作程序易于操作,操作界面简单明了,使育人资源供给更加精准有效,从而实现技术服务于内容的人机协同育人目标。



余 论


人工智能作为新科技革命的典型代表,在特定方面确实可以减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负担,提升工作效率,加快知识更新,优化教育环境,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增强”功能。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有这样的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在当下已呈现知识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应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利用优势把握机遇、转化劣势、迎接挑战,使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助力。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彰显的积极回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9-05-17(01).
[2]李怀杰.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4):81-85.
[3]胡华,卢诚.新中国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审视[J].理论导刊,2019(12):18-24.
[4]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92.
[5]张家年,谢阳群.刍议信息技术作用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6):32-36.
[6]国务院公告.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l.
[7]陈凯泉,沙俊宏,等.人工智能2.0重塑学习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探索——兼论智能教学系统的功能升级[J].远程教育杂志,2017(5):40-53.
[8]段伟文.人工智能与解析社会的来临[J].科学与社会,2019(3):115-128.
[9]欧阳谦.当代哲学叙事的“伦理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20(11):1-9+281.
[10]李润洲.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冯契智慧说的回答[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89-95.
[11][美]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7.
[12]刘宏达,隆梅凤.大数据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定性分析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10):137-141.
[13]袁周南.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依据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8):94-99.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胡华,安徽淮北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理论教育》《中国教育学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系统科学学报》《广西社会科学》《理论导刊》《长白学刊》《教学与管理》《教育与职业》以及人民论坛网、光明日报/光明网(理论版)等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家级网站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1部(合著/第二,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教育部2020年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优秀等级”结项成果)。主持完成6项省级、市级课题,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社会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科研项目5项。

文章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本文由作者投稿授权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