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丽:分类评价:我国高校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差距探究
分类评价:我国高校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差距探究
摘要:十八大以来,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然而,近几年,我国高校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既顺理成章又令人困惑,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普通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办学条件、教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造成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大气候与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所面临的真实小环境形成了阶段性错位。分析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开展分类评价改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科学发展的一种合理思路,以分类评价理念厘清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新分类,由平面评价转向立体评价,同时精准扶持普通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奋力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差距;分类评价;立体化评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继续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推动各类主体切实履行教育职责。①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特别重要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担负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职责。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常态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梳理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的发展可以发现,一方面,目前国内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下称“重点马院”)、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下称“示范马院”)成立时间早,领先优势明显,他们在新时代大都期望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更上层楼。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非重点、非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下称“普通马院”)成立时间较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同时在学院学科发展的理念认识上参差不齐,“很多有效举措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②(公众号:思想政治理论动态)正如有学者指出“我们很多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时间毕竟不长,多数学院是在2015年之后才成立的,它们的年龄小、经验少,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自己的短板,而这些短板单靠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是解决不了的,其学院建设的经验积累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历练的阶段”。③这些发展较慢的普通马院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明显落后,甚至存在“拖后腿”现象。
关于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建设的学术研究中,学界倡导关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发展、质的提高。同时,有专家强调学术研究上需要“拓展研究领域,特别是深化阶段史和专题史研究”。④但目前学术界尚未特别关注数量众多、综合实力薄弱的普通马院如何实现奋力提速和追赶。本文所研究的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评价探究恰好属于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畴,研究当代历史背景下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载体的特点是什么”以及“载体发挥的作用如何”。⑤尝试分析差距,为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评价改革,进而为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调发展尤其普通马院的加快发展提供一种有益补充。
一、实力悬殊: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差距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它在改革开放之初诞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⑥然而,考量近年来国内重点马院与普通马院的发展可以发现,其在教科研实力、办公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力差距较大。
(一)教科研实力的差距很大
由于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重镇”、有“高地”、有“主力军”,存在类似“马太效应”的现象,⑦全国重点马院基本都是全国首批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普遍拥有目前国内最齐全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甚至有的学院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各省评选的省级重点或示范马院,(公众号:思想政治理论动态)实力基础总体而言逊色于全国重点马院,存在“合理梯队”。但是,这些学院成为重点、示范马院后“更上层楼”,随着专项拨款的增加,其教学、科研实力甚至教师收入也随之得以提升,可谓“名利双收”。
全国重点马院的教师有机会参与中央统编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因此他们不仅在驾驭所任教课程的框架结构、逻辑体系、思想理论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能统领全局做好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科研和学科建设上,“不同单位之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差距拉大”“没有学科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必然面临许多瓶颈”。⑧
各省的重点或示范马院的教师在教学上高屋建瓴,他们不仅能按要求全面把握教材体系,而且能做好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仅能运用教研成果来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教学上不断创新。科研和学科建设上,重点、示范马院的教师既能较好做好教学与教学研究,也能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还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面向实践与问题不断拓展研究领域。
但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高校普通马院的教学科研实力仍然比较薄弱。他们普遍没有博士学科点、硕士学科点,甚至没有相关的本科专业,其工作以思政课公共教学为主,其发展状态严重滞后于全国重点马院、省级重点或示范马院。“在目前高校学术生态之下,马克思主义学院除个别重点高校外,其学术实力整体上低于其他学科的二级学院,学术话语权较弱,这在一般本科院校尤其以理工院校更为普遍。”⑨这些普通马院公开发布的简介信息中很少国家级成果,能获得省部级成果者已属不易。与全国或省级重点、示范马院相比,普通马院前进的道路依然“问题多多”。
(二)办公条件依然差距悬殊
早在2015年全国第一批重点马院评选结果公布之前,就有专家呼吁:“良好的办公条件、优厚的工作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等,是让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有职业尊严感、归属感、荣誉感,能体面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干事创业的重要动力源泉”。⑩现实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公条件差异巨大。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要求高校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备教学设备和基本图书资料以及办公用房、计算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以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同时,《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规定:“原则上教授有独立的教研用房”。上述“标准”是对所有高校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重点马院有比较独立、宽松的办公场所,所在高校能分配一栋楼归马克思主义学院使用,或者在综合办公楼中划拨出一层供马克思主义学院使用,以保证党政办公、教研活动、试卷存放、图书期刊、会议召开等基本办公需求。同时,重点马院的办公经费亦相对充裕。
而数量众多的普通马院,近年来随着从中央到各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办公条件有明显好转,但如果严格对照教育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有些马克思主义学院仍然不达标。不少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经费紧张,甚至连中央明文规定的配套经费也不能真正到位。此外,这些普通马院办公用房紧张,很多马院除了书记、院长办公室,只有秘书办公室和会议室各一间,没有教授教研用房,甚至没有教研室活动用房,更遑论单独的党员活动、试卷存放、工会活动等办公用房了。有的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学院采取明显的差别待遇政策,致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地位低、待遇差,甚至连中央三令五申和明文规定的岗位津贴等待遇要求也打了折扣。
(三)师资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仍然差距明显
师资短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亟需改善的共同短板。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目前,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师生比普遍不达标。但是,在所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全国重点马院凭借比较优越的办公、教科研平台等条件,其师资队伍建设“近水楼台先得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是最强的。其往往有多位教授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一般拥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或可能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同时,社会服务上,全国重点马院的教师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承担起理论的传播与辐射职能,面向其他高校及高校之外的民众做好理论宣传、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
而普通马院是教育丛林法则之下的“弱势”群体,囿于办公条件、教科研平台等约束,其师资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相对薄弱很多。有专家指出,大部分省属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员配置有待进一步改善。[11]普通马院引进的博士师资往往年龄偏大,基本只能接盘重点马院招聘剩余的人选。教师队伍的年龄、教学科研实力、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均比较薄弱。长此以往,普通马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积贫积弱,难以获得迅速发展,与重点马院的差距比较大。
二、大气候与小环境错位: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差距原因分析
梳理全国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发展,可以发现除了原有基础实力的巨大悬殊,造成发展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大气候与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所面临的真实小环境形成了阶段性错位。这种阶段性错位主要包括各高校落实国家政策的不同实践加剧了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力差距、各地现行的评价方法扩大了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差距、普通马院面临的真实发展空间依旧局促三个方面。
(一)各高校落实国家政策的不同实践加剧了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力差距
中央设立重点马院的初衷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归根到底是为了从“整体性”上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仅建设好“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而是把“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高质量地建设好。然而,各高校落实国家政策的不同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综合实力差距扩大的阶段性现象。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因各自的学科基础、院校实际、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先天差异性,呈现出不平衡的后天发展状况。全国高校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成立于1992年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4年党中央提出实施“马工程”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黄金发展期。2015年7月和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先后提出“实施重点马院建设工程”,(公众号:思想政治理论动态)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1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建设全国重点马院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实施重点马院建设工程,旨在建设一批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2015年底,全国评出9家重点马院。2016年底,全国又评出12家全国重点马院。与此同时,根据教育部要求,各省先后评选了省级的高校重点马院、示范马院。[13]2019年8月,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诞生,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6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
各高校贯彻国家政策的不同力度加剧了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力差距。一方面,很多高校在重点马院或示范马院申报和建设的过程中,在专项资金、办公用房、师资培训、教科研奖励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重点、示范马院的入选有赖于自身既有的综合实力;入选了全国重点马院以及各省重点马院或示范马院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获得的诸种经费资助从上百万到几十万不等。这不可避免进一步拉大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差距,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另一方面,不少普通马院所在高校在重点马院或示范马院遴选中,没有给予真正重视。这些普通马院很多都是2011年以后才独立设置,甚至2016年以后才成立的。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上换了一个名称或牌子,整体实力没有明显改观或进步。这些普通马院由于实力不济没能入选,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无法获得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二)各地现行的评价方法扩大了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差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获得了蓬勃发展。从2012年的100家,已经发展到2018年的834家。然而,各地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评价方法,总体来说仍然停留在“一刀切”状态,以科研、教学、学科发展以及学位点为评价客体。
值得注意的是,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蓬勃发展及其分层非常相似,我国高校经历了规模急速扩大过程中出现体系分化并进行了评价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的评价体系经历了从多元评价(以科研、教学、学科发展以及学位点为评价客体)到分类评价(依据高校的组织职能分为研究型、就业型等不同类型)的转变。目前,高校分类评价理念已成为国内业界的共识:不再一套指标排尽天下高校,而是对不同类型院校采用不同的指标,分别评价其有效性水平。
以现行评价方法为维度进行衡量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遵循着丛林法则,教科研实力强大者获得“重点马院”“示范马院”的标签,这种标签继而带来更多资源和扶持政策。这对重点马院、示范马院有利,而对相对落后的普通马院不利,进而导致差距扩大。首先,这种评价方法带给“重点”“示范”马院每年几十万到上百万的经费扶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强者弥强、弱者仍弱的现象。其次,现行的评价方法使“重点马院”“示范马院”的知名度、学科影响力、平台发展前景等处于明显优势,在师资建设上成为优质队伍资源的聚集地,吸纳了大批国内甚至国际名校毕业的博士;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普通马院则处于劣势,不利于学院长远发展。再次,这种评价方法加剧了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科研产出差异,形成了重点马院“突飞猛进”与普通马院依然“积贫积弱”的鲜明对比。一方面,近几年“重点”“示范”马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取得长足发展的喜人成绩,成为全国或各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地;另一方面,很多普通马院,其工作重心仍然主要局限于教学,其科研呈现典型的单打独斗的“职称科研”特点,其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主要以评职称为动力,缺乏可持续发展,其教科研数据逊色很多。
(三)普通马院面临的真实发展空间依旧局促
总体而言,由于中央高度重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发展环境有很大进步,但很多普通马院面临的真实发展空间仍然比较局促。中央的总体部署是通过先设置、发展重点马院,然后经过示范引领带动从而促进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发展。然而,在国家政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不少普通马院存在有心发展但资源受限或消极等待上级扶持等问题,发展空间依然局促,发展缓慢。
一方面,各地各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有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受限。例如,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每年给予2亿财政资金支持。这就出现了京津二市的思政课教师按月人均2000元全覆盖增发岗位津贴,但是也有些高校不仅没有岗位津贴,甚至存在学分学时或实践教学课时费都无法落实等现象。很多普通马院所在高校,内部早期在各类资源的配置中对思政课机构的重视和投入都不够充分。有些高校出于主干专业发展的需要,往往违反国家政策规定,变相削减思政课学分和学时;生均40元专项经费不足额到位;实践教学“纸上谈兵”;思政课教师的收入在全校垫底。这些情况在省属理工科院校、省属行业院校和财政实力较为薄弱的高校中较为明显。“不少行业特色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定位不够清晰、规模小、资源缺乏,学科建设层次较低,基本处于各自学校边缘化位置”。[14](公众号:思想政治理论动态)这些马克思主义学院很多在消极等待上级的扶持、督导和指导。
另一方面,很多普通马院面临发展的客观瓶颈,想发展但有心无力。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出台,加大了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突显其重要性。然而,很多普通马院的思政课教师仍然面临政治地位、政策地位与实际受尊重程度之间的偏离。有些普通马院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采用何种方法和路径实现目标、如何完善学院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如何完成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期待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多普通马院在顺理成章的分层与较大的现实差距中充满困惑,想奋起直追又深感能力、动力、保障力不足。这些普通马院感知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但是其所处的真实小环境使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难以盲目乐观。
三、解决理路:分类评价的改革构想
我国高校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均承担着同样重要的育人使命。如何变“阶段性错位”为“各就各位”,是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基于现实和形势探索我国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评价方法改革的可行路径,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泰勒(Terry Taylor)等人提出的增值评价法,以及我国高校评价变迁的历程和分类评价改革尝试,可以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评价方法改革提供颇有裨益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一)树立分类评价理念,厘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新分类
1985年,泰勒(Terry Taylor)等人提出的增值评价法,旨在关注教学、教育的提升增量;前述高校评价方法改革,根据其组织职能分为研究型、就业型等不同类型高校。作为借鉴,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在确认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明确分类的评价内容,聚焦其评价指标的增长提升。曾有学者指出,全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在思政课教研室基础上形成的学院,这类“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可以称为教学型学院;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既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课,又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以及邻近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这类学院可以称为教学科研型学院。[15]笔者认为,全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可以分为全国重点马院、各省示范马院、普通马院三类,其中重点马院、示范马院大多属于教学科研型学院,而普通马院大多属于教学型学院。
在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确认新的分类归属后,继而公布分类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对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分别评价,不再进行“一刀切”评价,以实现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发展和“共同富裕”。新分类将遵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分层现状,(公众号:思想政治理论动态)同时更加注重各自评价指标的增量提升。对于数量众多的普通马院来说,它们多来自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学科基础、院校实际、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等方面呈现出发展很不充分的特点,但是其对人才培养和地方就业的贡献是巨大的。目前,他们局限于简单地在组织形式上模仿重点马院,其实重点马院的深厚底蕴、教科研实力等不可能通过短期的浅层模仿达到,他们亟需内涵式发展以实现办学质量的根本提升。[16]它们需要上级帮扶和政策引领才能迅速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类政策杠杆才能推动小环境的优化,从而充分提升其教学、教研乃至育人的特色潜力。
(二)实施分类评价改革,由平面化评价转向立体化评价
截至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评价的关键词均集中于教学、科研、学科、社会服务等。这种平面化的评价方法不可避免存在两大核心缺陷——评价指标对社会情境的抽离性和碎片化特征。[17]脱离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际情况同时碎片化评估其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及学位点建设,必然增大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本就存在的差距。要实现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调发展,必须进行分类评价改革,由平面化评价转向立体化评价,激发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挖掘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从国家“重点”、各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遴选到《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发布,官方评价具有权威性,其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影响政府的教育资源分配、引导高校的发展方向,其直接而强大的影响力使各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对标对表。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分类评价改革应当亦以官方评价改革为主。
新的分类评价改革的实施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客观实力差距,对不同类型的马克思学院分别制定其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及不同权重。在制定评价指标时,除了一般性指标,根据不同类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侧重、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提炼各自的关键性指标。教学科研型马院的关键性指标聚焦教学、科研、学科和学位点;而教学型马院的关键性指标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大学生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养,既为地方就业提供强力支持又完成了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三)开展“精准扶贫”,助推普通马院奋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思政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涉及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育人使命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分层次,全国所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光荣职责。因此,不仅要大力推进重点、示范马院建设,也要千方百计尽力加快非重点非示范的普通马院发展。
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类评价应加强对普通马院的“精准扶贫”。(公众号:思想政治理论动态)根据普通马院的类型特点,适当降低其科研指标同时增加教育、教学、服务社会的要求,鼓励其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改革,充分调动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以扬长避短;对“重点”“示范”马院的评价指标除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亦应包括示范引领作用的实际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评价新体系将有效解决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实力差距扩大的趋势,指导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的分类评价中找准新定位、新目标、新路径,形成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各自取得最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四、结语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其特殊性的认识仍存在“不到位”或“模糊”的现象。[18]深入分析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可以发现,近年来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科研实力、办公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差距整体来说没有缩小,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重点马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发挥了积极带动的作用。但是,全国有2500多所普通高校,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科研及服务能力相对欠缺和薄弱。[19]在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公众号:思想政治理论动态)我国高校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评价方法亟需改革,对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采取分类评价,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不同层次马克思主义学院既获得科学、快速、充分发展,又同时实现从“先富”到“共富”的转变,从而推动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大战略的贯彻落实。囿于研究视角的局限,本文侧重于站在普通马院的视角探究不同层次马院的发展差距及外部评价方法,并未深入挖掘不同层次马院内部的师资、管理等影响因素,亦未全面梳理全国重点马院、省级示范马院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重点马院在新时代面临新的重大使命。这些都有待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开展。
作者简介:胡晓丽,山东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年第1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