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振良:现代化——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中社学人 2022-09-09




现代化——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21世纪现代化的新特征新内涵进行了概括和梳理,认为21世纪现代化与以往现代化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中社会主义是新世纪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现状和态势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题;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与世界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转换中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新征程






“新征程”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词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应当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高度把握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也需要从这样的视野逻辑去认识和把握新征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世界意义。这里拟对现代化与21世纪社会主义做一综合性阐述和分析。



一、21世纪现代化新内涵与历史发展新趋势


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作为21世纪历史的趋势和人类的追求,现代化永远在路上,比较而言,21世纪现代化与以往现代化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中社会主义是新世纪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21世纪现代化是以新技术革命为动力的现代化

近代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而今天的新科技革命又推动世界迎来了新的发展。新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使得人类社会的经济技术基础正发生深刻变化。相比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知识经济之上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生产、交换与消费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而信息社会也在不断地演进,今天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变革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社会化生产力是现代化的基础和现代文明发展的动力。

但是,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在本质上是正向联系,与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契合,给世界发展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科技革命是一个新的挑战,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发展也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适应性的革新和变化。


(二)21世纪现代化是从民族国家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进的现代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还是人的实践空间不断扩展、人们的交往不断增强和人类共同体不断升级的过程。从历史与逻辑上看,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经历了从以血缘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和氏族联盟,以共同的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心理为条件的民族或族群,以对内治权、对外主权为基础的现代民族国家,以及到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球化为基础的世界共同体——‘地球村’”。

21世纪的今天,一方面,人类社会仍处在民族国家的时代,民族国家在我们生活中仍是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体,这个基本实际既是当代世界各国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世界各国民族性、多样化的深刻根源。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成为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政党都要面对的客观现实。我们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去反思世界的发展,去思考21世纪现代化的性质和要求以及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三)21世纪现代化是内含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此外,自然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还具有内在联系,只有人与人结成一定的关系才能构成对自然的影响。

人类经历了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原始文明阶段、以种植和畜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文明阶段、以加工和制造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工业文明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原始的依存演化为现代的“对立”。

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暴露了各种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必须克服工业文明的局限,构建新的生态文明理念,走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是21世纪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客观趋势和内在要求,其中人与人的代际公平公正应是人们重要的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应然的社会伦理。


(四)21世纪现代化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趋向的现代化

以往的现代化,在西方是否定中世纪的等级和神、转而诉诸“人”自身的时代,但这里的“人”是“个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制度和世界体系。以个人为本的逻辑,是以强人、以资为本,与之对立便产生了以社会为本、旨在促进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人的空场”,他将人类社会发展区分为“三个阶段”(三种形态),即“对人的依赖关系”、“对物的依赖关系”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认为人的状态是与一系列自然、社会条件和与制度相联系的,并在批判资本条件下劳动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指出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今天,人类的社会化在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为新时代社会的革命性变革提出要求,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21世纪现代化以后“资本”、新“劳动”为趋向,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主义的辩证发展。与之相适应,21世纪是“人”的时代,必然是个人基础上的集体与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时代。


(五)21世纪现代化是注入中国深刻影响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辉煌,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近代以来,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我们的民族甚至一度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写下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诗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开始了新征程,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将会极大地影响21世纪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方向,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也是一份历史责任。

总之,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发展是基本矛盾之上社会形态的演进;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突出的问题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反差,就广义上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来说,现代文明与资本主导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矛盾。

21世纪,现代化的矛盾在不断地演进和发展。一方面,西方社会和资本主导的现代化、世界化进程之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对立不断发展,体现出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客观要求。这体现在资本主导的现代化之“五化”方面诸矛盾及其发展过程之中,集中反映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9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另一方面,在东方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即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矛盾,也客观存在并集中反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形成、改革及其发展的复杂曲折的实践进程之中,又突出体现在“苏东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总之,21世纪现代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从传统到现代转换的新阶段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21世纪各种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世界社会主义将在与现代文明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社会主义自身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进入新阶段,可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在世界现代化发展中,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实践。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首要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实现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在与现代化自觉或不自觉地碰撞、变奏中推进,成败得失交织,经验教训并存,21世纪将继续这一探索过程,经受实践的考验。

现代文明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实现现代化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面临的历史课题。首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尤其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东方国家,是现代化的后来者,在现代化实现过程中面临着特殊的国情世情。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即现代化有其共性和一般特点,但也如列宁指出的,“我们的欧洲庸人们作梦也没有想到,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来更多的特色”。其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制约着“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西方现代化的弊端亦逐渐显现,进而使得如何避免现代化过程中的“痛苦”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最后,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众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都以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探索着国家独立、人民富裕、发展更快、痛苦更少的现代化道路。

社会主义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工人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列宁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和俄国具体的实际,提出与西欧国家不同的方法,要首先“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

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并在此条件下推进现代化,用社会主义推动文明的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第一个现实形态,也是一个历史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着发展问题。尽管后来其体制模式走向僵化、最终导致“剧变”,但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仍有其历史地位,为后人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苏东剧变后,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中国外,还有越南、朝鲜、老挝和古巴。进入新世纪以来,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步伐没有停止。这些国家大致属于由共产党领导、主张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也属于把民族解放、实现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类型。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史和改革史有某种“特殊性”:传统模式是学习的产物,但这里有一定的适应性成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了与东欧类似的问题,但也有与之不同的诸多问题;苏东剧变后,他们都在进行政策的调整或改革(开放、转换)实验,但没有发生改向和剧变,还有新的发展;他们主张建设本国色彩的社会主义,但在内容、形式和实质上又有较大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

“2020-2021年,越南、老挝、朝鲜、古巴四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积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另一方面筹备并召开新一届党的代表大会,部署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轮换工作和国家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

朝鲜是在特殊的国际条件和背景下,坚持“主体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地建设“朝鲜的社会主义”。2021年朝鲜劳动党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推举金正恩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并提出了新的五年计划的发展目标以及一系列内政外交重要任务。这标志着金正恩领导下的朝鲜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朝鲜将坚持金日成-金正日主义,继续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唯一领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把朝鲜建设成强盛国家而奋斗。

越南和老挝在客观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革新发展”,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越共十三大在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越南未来五年和“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30年越共建党100年时,越南成为拥有现代化工业的中等偏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到20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国100年时,成为社会主义定向的发达国家。老挝人民革命党十一大则以“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加强全民大团结、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深化落实革新路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努力摆脱最不发达国家状况,向社会主义的目标迈进”为主题,通过了第九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是实现经济年均增长4%,到2025年人均GDP达到2887美元。

古巴在苏东剧变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红旗不倒”,在世纪转折时期,更加大政策调整力度,推进“社会主义的模式更新”,国家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和气象。古共八大选举迪亚斯-卡内尔为古共中央第一书记,总结了古共七大以来经济社会取得的成果,通过了《2021-2026年党和革命的经济社会政策指导方针》,研究了完善更新模式和推进中长期战略规划等广泛问题。

2021年,朝鲜、老挝、越南、古巴四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先后举行了新一届党代会,对各国发展、现代化做出新部署、绘制新蓝图。


(二)发展中国家民族社会主义的新态势与现代化追求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所主张的是民族社会主义。它们是民族解放运动高潮、非殖民化背景下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的产物,受到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影响。战后发展中国家中提出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政党有近100个,成员曾达近2000万人,执政的曾有40个。他们信奉的社会主义都强调民族主义,其中又有激进、温和和保守之分。

取得民族独立之后,各国民族社会主义均面对发展和现代化主题。这些国家大体经历了“模式”借鉴、现代发展,以及之后的“改革调整”、社会转型过程,其中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另一些国家独立后,非执政的社会主义力量仍在为取得政权、改造国家而不懈努力。

苏东剧变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有很大冲击,且大体是负面的影响。但值得庆幸的是,世纪转折时期,民族社会主义在南亚、南非、拉美等地的发展有新“亮点”,即南亚尼泊尔共产党、印度共产党在地方和国家层面取得执政地位或保持执政或长期执政;南非共与其他党合作,领导人民取得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胜利,又在建设民主、繁荣新南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下,拉美民族社会主义更融入“反全球化”“替代运动”,开启了战后拉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哈瓦那大学教授罗伯特·雷加拉多在一次研讨会上提交的题为《拉丁美洲:左翼进步政府急需战略规划》报告中指出,“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催化了由1959-198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所开启的拉丁美洲历史的终结”,“随后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人民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发起反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社会运动,以及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开展竞选。虽然这种民主制度一直受到美帝国主义及其在拉美地区盟友的破坏,但除社会主义古巴之外,它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该地区相对稳定地得以运行”。

据统计,世纪之交左翼总统候选人在拉美当选后,已出现十多个左翼进步政府,它们在机遇和挑战面前积极开展实践探索、理论更新,为建立拉美进步新社会而努力。其中委内瑞拉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和厄瓜多尔的“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曾有特殊地位和较大影响。今天拉美左翼及世界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其现代化进程面对诸多挑战,其理论创新(替代方案)也要不断经受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检验。


(三)转型地区国家社会主义将在反思、探索中“涅槃”重生

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三部曲,即改革、改向与剧变后的新探索。但这个相互联系大致同步的进程,就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历史和“逻辑”而言,却又有一系列差别和特点。

从苏联方面而言,苏联模式是“内生模式”,与其历史文化联系,是社会主义与俄国“结合”的产物。苏联模式有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但更有弊端和局限,需要进行体制改革。苏共总体是僵化保守,体制长期不变,失去诸多机遇,严重落后时代。最后的改革又过度激进、操作不当、被人算计,致使改革失败、改变方向。而今日俄罗斯回归西方、转型艰难、难于定位,新条件下,社会主义经历着恢复、发展,社会主义价值及其实现形式仍需再“探索”、新转换。

就东欧方面而言,苏联体制是“外生模式”,模式外源引入后表现出“消化不良”。因此,战后尤其是“波匈事件”之后,各国改革的主题是,努力处理大国关系,不断推进改革进程,积极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在改革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辩证篇章,但探索过程曲曲折折(如“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留下不少教训,缺少真正选择的“政治空间”,而苏联的底线及国际因素的影响,不仅决定着这些国家改革的命运,而且决定着其发展的方向。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固然是互相作用,但应当认为苏方影响是决定性的方面;剧变后,东欧全面回归西方,转变中社会矛盾发展,后社会主义时代仍然呼唤着社会主义,而新社会主义也要在新过程之中生成、发展。

苏东剧变后,原来的苏联与东欧裂变为28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主义不再是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只作为若干主义之一存在于各种政治思潮当中,并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和特殊色彩;社会主义力量及其政党也与之相适应,在多元政治中生存、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会主义主题也发生“转换”,成为所谓多元体系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政策选择。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有不同的表现,社会主义运动的格局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总体上看,随着转型的结束、国家发展方向的确定,社会主义力量及其活动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运动主要有两大传统力量,即共产主义政党和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此外,一些民粹主义倾向组织也有一定的影响。相信社会主义因素将在这些国家反思、探索中“涅槃”重生、曲折发展。


(四)发达国家多元左翼力量在整合演变中担负着“超越”资本的使命

资本主义在创造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处处暴露出其“野蛮”和弊端,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改造”着西方社会,推进现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指导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展开争取自身权益和人类解放的伟大运动和事业,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和“直接动力”。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资本主义“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大量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了西方各国的政策选择、制度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战之后,主张革命的共产主义思潮、组织尽管起伏变化、历经高潮低潮,但始终是“历史合力”中的进步因素,在西方多元政治的运行中,对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而主张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和力量,则不断运用“执政”、“参政”的机会,在维护私有制的同时推行国有化,在运用市场调节的同时强化国家调节,在不剥夺资本权利的同时对其加以限制,在不牺牲效率的同时积极倡导公平,从而扮演了文明之“病床边的医生”的角色,促进社会积极因素的发展。此外,以生态主义为代表的新社会运动兴起。生态文明是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新社会运动是战后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索超越了生态学范围,90年代以来,绿色运动逐渐成为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并不断发展。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代际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阐述,从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上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还出现了一系列广泛、多样的社会运动(如民主、人权运动)。这些运动以非组织化、非经济化、斗争对象非具体化以及“身份政治”、文化斗争、意义主体和“后物质主义”为特点,有别于传统工人运动,因而被叫作“新社会运动”。新社会运动反映时代变迁,有特定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前景,亦有其特殊的地位。

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资本主义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也在经历着辩证否定和积极扬弃,出现了“资本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福利化”“生产绿色化”“世界全球化”“全球治理化”等趋向。尽管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改变其根本性质,但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已步入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成为“新资本主义”,都不同程度地社会化了,一定程度地生长着“新社会因素”。其新发展亦如马克思指出的,在为未来社会“准备物质基础”、“现代化管理形式”和为解决资本主义矛盾“提供基本的线索”。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应当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变化的辩证法(过程、机制)去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在西方的意义以及社会主义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总之,新世纪西方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变化的必然性、辩证性和复杂性,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结构、特点及其各种社会主义力量的创新、转型和命运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依据,提出了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不断探索和转型,经历着新演变和新发展,为21世纪新文明发展注入“正能量”。


(五)文明互动基础上的从传统到现代转换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态势

从世界范围看,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发表迄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现在又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新发展。

新发展的背景是新技术革命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的调整与世界主题的转换。新发展的主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建设实践的结合,革除“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路,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使社会主义自身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新发展以苏共二十大为起点,经历了苏东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还要经历21世纪更长时间的探索。

社会主义新发展过程贯穿着改革,从初始、兴起到发展,从被迫盲目到自觉,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取得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结果,但历史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世纪之交,伴随社会主义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新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步入了重要节点:一方面,以苏东剧变为标志,改革变成了改向,世界社会主义出现大的曲折;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世界历史中走来,从中国历史中走来,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探索和不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成果,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和社会主义的面貌,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基本问题,成为20世纪末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希望和“亮点”,今天更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是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现实过程,是国际范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模式转换,其意义就是社会主义对时代变化的适应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这里的“时”不仅是时间,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既是一种对立、斗争,还是借鉴、扬弃和统一;就是中国现代事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华,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还被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还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从更深层次上看,就是社会主义对“时代的超越”,从当今现实去认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去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去思考引领世界向何处去,以及人类文明走向何方与何以发展。

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新世纪现代化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是“两大基石”之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发展的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文明新形态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主题和任务。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一定要站在新的历史关节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揭示现代文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引领现代文明新发展。因而,它一定是反映时代要求、担负历史使命、体现现代文明发展的理论,是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现代文明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总之,今天是“一球两制”的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现代文明发展的另一种道路选择,新世纪各国各种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有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特殊的意义,但社会主义现代化还在“实践中”。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各国实际、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一定是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在把握规律、创新发展、不断探索中才能也一定能够书写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也一定能在与现代文明互动发展中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进入新阶段。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今天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文明发展的深刻内涵。21世纪,中国将开辟现代化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文明发展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特殊地位和世界意义。


(一)中国现代化新路为世界提供全新选择

西方现代化是一种特定的现代化模式,在体系、过程、性质和结果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在资本主义占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中,资本主义传统现代化道路不能复制,后发国家面临发展的“瓶颈”和现代化的“陷阱”。

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100多年的曲折探索,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创新、实践发展,我们党终于形成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的道路,不仅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之路”,还是后发国家可以学习借鉴的“现代化新路”。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老路的现代化之路,是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之路。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现代文明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是发展起来之后超越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还要引领现代文明的方向。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是中国“新时代”“新征程”及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背景,还是世界范围力量、格局变化,生产、生活及其文明发展的背景。中国要为世界提供新的公共产品,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国际关系施加积极影响,例如现代化新路的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脱贫攻坚的做法,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一带一路”的倡议等。

总之,中国要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基本问题,要认识和遵循发展规律,要积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中国现代化强国将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转换作出特殊贡献

社会主义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开创了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但社会主义传统模式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世纪转折时期还出现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和剧变。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体制问题,世界社会主义必然要改革、更新、现代化,给社会主义以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变化,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担当。我们一定要继续探索、不断创新,超越自己,走向世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为社会主义从传统向现代模式的转换作出自身的贡献。







作者简介:胡振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原会长(现咨询委主任),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原副会长。长期从事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问题》《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等多部专著、合著、译著出版,有系列专业研究成果及论文发表。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1年第4期


本次转载来源:“人民哲学”微信公众号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