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当代理论思潮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员。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理事。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参加数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并有专著、译著、合著、编著、专业研究论文出版、发表。曾荣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外左翼学者社会主义思想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刻的梳理和分析。集中分析评判其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左翼学者关于资本主义批判及其变革的观点见解,二是对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设计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和探索。
国外左翼学者的社会主义思想观点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揭示了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必要,对社会主义替代方案的思考设计体现了建设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更好社会的可能。国外左翼学者的观点见解,对于人们深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特点和主要矛盾,更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以及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前景,具有启示参考意义。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国外左翼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内容的认识与发展第二节 国外左翼学者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5二、国外左翼学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的积极意义 40三、国外左翼学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性 44第二章 国外左翼学者对变革社会主体力量的认识和研究第一节 坚持工人阶级依然是变革社会的主体力量 48一、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并不改变其作为社会变革主体力量的地位 48三、批判以工人阶级结构变化为由否定工人阶级本身 55三、从对挫折原因的分析转向适应新环境发展社会主义 79第三节 国外左翼学者审度视角的变迁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 80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巩固是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 81三、既要注重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异,又要着眼现实 84第四章 国外左翼学者对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关系的新认识三、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其帝国主义特征日益凸显 93四、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依然处在管理危机但无力克服危机的阶段 99二、注重积极力量的联合以应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危机 103三、全球化为资本主义缓解冲突和矛盾提供了伸缩空间,延缓了资本主义的衰退 105一、莱斯利·斯克莱尔提出的“人权全球化”替代方案 106二、萨米尔·阿明提出超越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方案与路径 109三、超越资本主义的路径:在资本主义国家范畴内的渐进变革 111四、反霸权,构建另一种体系是可能的:自下而上的大众社会运动 113五、托马斯·皮凯蒂:在欧洲范围内重建国际主义 114第五章 国外左翼学者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蓝图设计第一节 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相结合的新设计 119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的不足及其积极意义 123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关注 126三、注重意识形态领域在建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135第三节 后工业社会主义:对后工业时代新社会文明的憧憬 145第四节 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149第五节 关于如何开启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探讨 156五、网络信息时代和社会主义关联性:对“共同平等协作生产”的批判借鉴 166第六章 国外左翼学者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一、审视资本主义危机的两种角度:系统性危机与局部危机 177第二节 国外左翼学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五种主要评判 200第四节 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新思考 230一、资本主义自身弊端为未来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230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代替资本主义的将是社会主义 235第一节 国外左翼学者对中国发展状况的关注与分析 240二、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多年密不可分的关系 241二、中国的发展凸显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的优势——以“抗疫”为例 246第八章 21世纪初国外左翼学者社会主义研究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第一节 当前国外左翼学者重新深入探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257一、国外左翼学者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探讨的历史变迁 257一、国外左翼学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具国际视野 261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由多元化向经济及社会制度性质回归 263三、关于社会主义变革的主体力量,重新强调阶级主体及工人阶级历史地位 265四、对未来社会的认识,突出对经济平等与正义的强调和回归 268五、对社会变革方式的研究,更加突出社会运动本身带来的推动效应 270第三节 国外左翼理论新探索的积极意义与局限 271
国外左翼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内容的认识与发展
国外左翼学者对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将以一种怎样的机制加以运行和维系,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是谁,工人阶级又是代指怎样的群体等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尽管许多曾经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今天仍然拥有这一称号,但是他们中很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已经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放弃了将社会主义视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知。所以,今天许多左翼学者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他们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绝不单纯局限于生产方式这一角度。正如任教于伍斯特州立大学的理查德·施密特(Richard Schmitt)所言:“社会主义变成了一个有弹性的概念,用以称呼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秩序。”概括地说,国外左翼学者对社会主义性质的判断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的学者将社会主义视为一种价值追求,有的将其视为一个过程,有的则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模式,还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同时兼具其中两种或三种层面的内容。例如,有很多学者从价值伦理的角度对社会主义进行研究,他们虽然赞成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替代,却不是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进行考虑的,也不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所带来的主要矛盾中进行论证,寻找理论依据,而是强调社会主义具有优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自由与民主提供了可能性。他们主张“必须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发点是一组价值”。俄罗斯学者尤·克拉辛(View Klasing)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实现历史设定的目标的社会经济形态,而是向往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制度而产生的思想政治潮流,是人类探索和谐关系的永恒课题。”英国政治学家拉尔夫·米利班德(Ralph Miliband)也将社会主义视作一个过程,他认为:“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必须把社会主义看作既是对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秩序的延伸,又是对它的超越。它必须建立在许多年来凭借坚韧不拔的斗争而取得的社会政治进步的基础之上,它力图进一步推动这一过程,以便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左翼学者克劳丁说:“我认为,社会主义不外乎是一个在更多的自由和社会公正的意义上改变现存社会的实在的运动。”埃里希·弗洛姆从精神层面的追求定位社会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导致对人的异化,使人自身陷入一种严重的危机:“我们发现自己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与其说是经济的危机,不如说是人的危机。”为此,社会主义应该从人的精神层面实现彻底的转变,他为社会主义做了如下的定义:“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人的精神和文化的驱动所形成的人道主义联合体,就是满足‘预制的人’的人性需要的展示。”纵然弗洛姆看到了人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丰富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但是在分析中脱离了对经济基础、对社会关系的考量,抽象地发展了人性的观点,因此,终究还是陷入了抽象人性论。爱尔兰考克大学维多里奥·布法切(Vittorio Bufacchi)教授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道德哲学,它以一系列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主义也是一种经济理论,这种经济理论是次要的、附属于哲学的。”从上不难看出,许多左翼学者在强调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的同时,也将其看成一种运动过程,但选择从制度范围内进行解读的相对较少。也就是说,更多的左翼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并非某种特定的制度领域的内容,而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价值追求过程。在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伯恩施坦讲过的一句话:“最终目的算不了什么,运动就是一切。”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社会主义这一作为替代资本主义发展方略的普遍性选择方案进行研究,并进而推动其实现时,需要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和把握。国外左翼学者将社会主义视为一种价值伦理的内容,进而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存在的弊端,这方面他们的功劳是不容忽视的,再多的溢美之词甚至也不为过,但是如若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性,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替代的必然性这一根基,终归会使他们的分析难以走向深入并进而指导实践。当然,也有少部分学者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从制度的角度来谈社会主义。托尼·史密斯就赞成这样一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即“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它改变商品化、唯利是图、资本雇佣劳动关系,代之以自由劳动和公共产品的大量生产。绝大多数社会主义者认为,这种新的生产模式的实现是以推翻现行社会秩序为前提的。他们谴责自由平等主义者,因为后者认为只要有恰当的立法和监督管理框架,资本主义社会就能以一种规范方式运行。在社会主义者看来,自由平等主义者所认同的核心价值和社会关系——真正的自由、一个繁荣的公共领域、公平的全球秩序,等等——这些内容在原则上是不能与资本主义相容的,二者是存在矛盾的”。美国左翼经济学家戴维·施韦卡特(David Schweickart)从社会主义不是什么的角度来阐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认为社会主义不是反宗教的;不是反对自由和个体差异的;不是反对民主的;苏联以及20世纪东欧所建立的制度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反对因对社会贡献不同而导致的收入差异;社会主义并非用合作代替竞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人能够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代际间的团结;参与式的自治权;生态可持续性。美国新泽西州独立学者萨缪尔·弗里德曼(Samuel R. Friedman)认为“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但他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工人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应对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于工人阶级行动起来取得对主要政治、生产和文化组织的控制。安德列·高兹从生态社会主义角度定义社会主义,认为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要看在这个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经济理性还是社会理性。“一个社会,只要社会关系由经济理性主导、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并且由经济理性和资本增值塑造个人的生活、活动以及价值等级和文化,那么就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社会,只要与价值和非量化的目标相比,资本的经济理性对社会关系的塑造只发挥次要作用,‘经济理性’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不过是和其他活动同等重要的活动,就是社会主义。”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经济学家米歇尔·于松(Michel Husson)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分配方式上,尤其是剩余的划拨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决定着投资应重点进入哪些部门: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会受到经济核算的约束。而社会主义则相反,它是由整个社会来对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进行控制,而经济核算则退居次要地位。”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生产资料的选择上,而且在目的的展现、选择和分类等方面也发挥着作用,而社会主义则意味着经济范围的收缩:其功能将被严格限制在对实现目的的手段进行的调整上,而这些目的是通过其他途径来确定的”。
信息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