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以用数学来证明的中文

算法数学之美

日期:2019年1月27日

正文共:1466字2图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来源:算法与数学之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个例子估计有很多人之前看到过,我是在高二时学概率那段时间在一本课外书上看到的。这里面隐藏的数学模型是:

做一个决策,有两种方案,问哪种的成功的概率大。

1、由一个一流的人才来决定,他正确的概率是75%。

2、由三个二流的人才来觉得,他们正确的概率都为70%

第一种方案正确的概率是p(1)=70%,

第二种方案正确的概率有三种情况,即三个人ABC都正确的概率+AB正确C错误的概率+AC正确B错误概率+BC正确C错误概率

p(2)=70%*70%*70%+3(70%*70%*30%)

=78.4%>p(1)

“这句话信息量好大”

这是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个回复,往往用来说明一件事或一句话很内涵。比如“自从室友交了女朋友,寝室网速都变快了。”这个你就可以回复“信息量好大”。那么到底信息量大在哪,是不是一句话字数越多信息量就越大?或者说如何量化的来度量信息量呢?

1948年,著名的科学家香农提出了信息熵,解决了对信息度量的问题。信息熵能够反映知道一个事件的结果后平均会给你带来多大的信息量。如果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当你知道他确实发生后你所获得的信息量就为-log(p)。简单通俗来说一条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就等于不确定性的多少。

来比较下这两句话哪句信息量大:

”自从室友交了女朋友,寝室网速都变快了。”

”自从室友交了女朋友,他经常不在寝室了。”

因为前半句都一样,所以来比较后半句的信息量。

第一句话,网速为什么会变快了?或许说明室友经常不在寝室了,或许又可以说明之前室友在寝室经常看电影所以导致网速不快,看什么电影?或许又可以说明是经常在看泥轰国动作片。总之,不确定性太多,所以信息量好大。-log(p(不在寝室))-log(p(看电影))-log(p(电影是泥轰国动作片))。-log(p)都是正数。相比之下,第二句话也是相同的字数,但信息量就小得多。-log(p(不在寝室))。当然,这不完全是严谨的数学证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分析,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汉语是世界上最简洁的语言”

这句直观的感受同样也是可以用数学来证明的。采集一批相同字数的中文和其他语言的样本,计算信息熵和冗余度不难得出结论。过程可以参看《数学之美》一书,就不在这长篇大论了。太多公式了立马分分钟掉关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兴趣你可以留心收集一下。

写到这里忍不住又回过头来吐槽一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这句话原话是“三个裨将,顶个诸葛亮”,裨将在古代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副总裁二把手,演变到后来人们为了突出团队的作用就变成了“皮匠”,这个还不足以突出,所以前面又加个“臭”字。效果相当于单说一个”傻逼“已不足以满足你的情绪的时候可以成“臭傻逼”,仿佛把团队成员讲得越渣就越能体现出团队的伟大出来。但事实上在企业中三个二流人才真能顶得过一个一流人才吗?不见得。通常是一个一流能做极致的一件事30个二流一起做出来照样是二流。

所以企业中往往是这样的:

二流+二流=两个二流

一流+二流=两个二流

一流+一流=两个超一流

- End - -


更多精彩:

算法|通俗解释最大似然和EM算法

数学|暴力破解还给人美感的证明!

全球撤稿排行榜前10出炉:第一名多到想象不到

如何把女儿培养进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爸爸的40封家书,堪称家庭教育的典范!

数学|从“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看数学的统一美

学科论|数据挖掘中所需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