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听老放映员讲述电影变迁故事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上世纪60年代,我被分配到红星化工厂工作。红星化工厂是当时五师哈密管理处(简称哈管处,十三师前身)首屈一指的大厂,有七八百名职工,生产的“乔戈里”牌硫化碱在全国无机化工行业享有盛名。进厂后,我先是在车间当了5年的工人,由于爱写写画画,经常被厂里抽调做一些宣传工作。


那些年,看电影带给大家极大的精神享受。电影队来了,大家便会奔走相告,全厂职工情绪也都随之沸腾。此前,厂里没有放映机,工人们每天眼巴巴地盼着哈管处电影队的到来。



电影队一个月最多来一两次,通常会带两三部影片,看完电影都到夜里一两点了。那时,都在露天放映电影。只要当天有电影,大伙儿中午就拿着小板凳去占位置,场地上摆满了板凳和砖块。夏天,大伙儿要忍受蚊子叮咬;冬天,人们把自己裹在厚厚的棉衣里,由于天太冷,看完电影,大伙儿的胡子、眉毛上都挂满了白霜。


人们喜爱电影,电影放映员这一职业自然受到大家的敬重,电影队所到之处都会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


听前辈们讲,早些年电影队下去巡回放映非常辛苦,汽车很少,电影队来回都靠马车接送。不管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他们都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放映点赶往另一个放映点,路远的要走一整天。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基层单位开始配备电影放映机。


一天,政治处主任告诉我,厂里买了台电影放映机,决定调我来当放映员,别提我有多高兴了。在学校时,我就对无线电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摆弄电器,这下算是遂愿了。放映员这一工作,我一干就是10年。


厂里最初配备的是一台甘光F16型放映机,几年后,又配备了移动式35毫米放映机,由两台机子交替放映,避免了停机换片,放映效果上了一个档次。又过了两年,厂里效益好,修建了能容下1200个观众席的俱乐部,至此,厂里的职工群众结束了露天看电影的历史。


为了提高电影放映效果,我们又在厂机修车间工人师傅的协助下,将移动式35毫米放映机,改装成采用大功率氙灯的座机。当时,基层电影放映设备已配备到兵团各团场。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受到冲击。通过电视,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观看各种文艺节目,了解国内外大事。从此,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兴趣越来越淡,有时一场电影只有十几个观众。各单位电影放映队纷纷撤销,放映员改行,我也是在那时改行,从事工会宣传工作。


李蒲昌参观国家电影博物馆。


时代的变迁,并没有让电影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是渐渐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放映也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影像取代了笨重的电影胶片,电影院通过网络即可从电影公司获得数字电影拷贝,然后用数字放映机放映。


改革开放40年,国家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哈密建成了创博国际、友好国际等多家现代数字化影城。


不久前,我去十三师火箭农场参观了完全采用数字化放映的创博国际影城,该影城有8个放映厅,可同时放映8部影片;放映厅装修豪华,观众席是舒适的皮沙发。影院为我们放映了3D立体电影,戴上3D眼镜观看,逼真而清晰的画面和令人震撼的立体音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看到这些,作为一名曾经的老放映员,我的心情既感慨又欣慰。


作者:李蒲昌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甜蜜事业里有我们的骄傲

 

征文 | 说出你的故事,“我与改革共成长”网络征文活动开始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