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40人 | “倔老头”与变化的服装梦

何长涓 刘哲 兵团零距离 2022-03-30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开栏语

改革开放40年来,兵团各族职工群众从中享受到了巨大福利。一滴水能见证一个江湖,一名兵团人生活的变化能够印证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从今天起,胡杨网特开设“40年40人”专栏,试图选取40名兵团人,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从他们身上的变化来展现兵团改革发展的成就,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希望广大网友能够对此栏目给予大力支持,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7月18日下午4点,五家渠一丝风也没有,空气好像凝住了。在长征街与天山北路交叉口,记者第一次见到了77岁的退休干部郑志义。他穿了件宽大的白色衬衣,外面套着桔色反光马甲,手上拿着自制的安全指示旗义务执勤。


等了半个小时,执勤结束的郑志义,骑着有些旧的小三轮车带着记者前往他家。老爷子有写日记的习惯,原来日记是从1960年写到现在啦!原来看似平凡的生活记录,藏着58年来,他默默关注的“服装梦”。

郑志义在写日记

郑志义的7本日记


童年,没有新衣


1960年10月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是中秋节,我想妈了,想她10年前给我用姐姐的旧上衣改做的那件“新衣服”了,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穿上一件新衣服。


郑志义家里有4个姐姐,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父母就把姐姐们的衣服改下给他穿。直到他的身高超过姐姐,父母才第一次用自家织的大布为他做了一件新衣。


郑志义与孩子们在一起。


想到那时的场景,他感慨道:“我的童年是没有新衣的,现在的孩子有穿不完新衣,真是让人羡慕啊。”


除了新衣,鞋子也是稀缺品。那个年代,大家都是穿手工做的布鞋。平时还好,下雨的时候,买不起雨鞋和雨伞,他和其他孩子只能穿高粱叶子做的蓑衣,将布鞋包裹起来装到书包,光着双脚,跑到学校。“过去,家里自制的布鞋对我们来说也是珍贵的,生怕布鞋湿了脏了,自己就真得要一直光着脚上学了。”


青年,款式单一


196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多云

今天,部队又给我们发新衣服、新鞋了。当兵以来,每年都有新衣服穿,尽管都是一个样式,但我再也不用担心会光腿跑啦!


1960年,郑志义参军到部队,穿衣有了极大改善,那几年,每个战士发两套军装、两双解放鞋、两双袜子、两条毛巾等军用物品。这可把郑志义高兴坏了:“终于有了新衣服、新鞋子,而且还是军装呢,真是太幸福了。”

1965年,郑志义和妻子合照。


1966年,郑志义转业到兵团。那时,买衣服都要凭布票。为了节约开支,他继续穿旧军装,妻子穿着色彩和样式单调的蓝色衣服,女儿的衣服也没有几件。“一方面是条件不好,一方面是市场上选择少,要是有选择,我真希望能给家人置办些多种花样的衣服呢。”


中年,花样选择


2005年6月12日 星期日 天气 晴

今天上午,我给孩子他妈和女儿买了新衣服,也自己做了件毛呢衣服。说实话,今天是我60多年来第一次将这么多钱用来买衣服,虽然孩子他妈一直唠叨浪费钱,但我知道她心里是开心的,我也很开心,就是现在衣服样式太多,老让人挑花眼。


改革开放后,商场里各种衣服布料应有尽有,不需要布票了,“真是想穿什么都能买到”。郑志义说。


随着改革开放,郑志义的工资也在上涨,用于买衣物的比例越来越大,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到商场里买新衣服。“款式多了,颜色多了,这么多花样,真是让人挑花眼。”郑志义陪着妻子和女儿逛了一整天,她们选择了好几件颜色鲜艳的衣服呢。


郑志义也给用当时两个月的工资定制了一身毛呢衣服。“因为物资还不是很丰富,还是太贵了。”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衣服的款式越来越多,价格也在不断下降。


老年,独爱旧装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小雪

今天是腊月二十七,孩子们都回家过年了,女儿又给我和老伴买了新棉衣、棉鞋,我知道她们是关心我,但其实我并不开心,这些年买的衣服够多了,我一个老头子能穿多少呢?还不是浪费钱吗?我说让孩子以后不要再给我们买了,她们还不高兴。我是个节俭的人,一辈子钱够用、饭够吃、衣够穿就行了……


记者到他家的时候,他的子女给他打电话,要给他买新衣服,他却坚决地说:“说了多少遍了,我不需要,衣服不是还没穿破吗?以后也不要给我买了。”怎么劝都不听,他的子女只好作罢,记者也被他的“倔脾气”震惊了。


郑志义解释到:“现在我们退休工资有3000多,也不差钱,我们也不是买不起衣服,只是觉得现在衣服已经够多了,每件衣服质量都好,衣服买多了也是浪费。”


郑志义正在为学生义务执勤。多明忠 摄


现在,他每年会给贫困学生捐上一个月退休工资,希望他们能上好学,穿好衣。“我现在还希望,大家能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退休后的郑志义,热心公益事业,社区开会、公事、志愿服务,平均每天超过4小时,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他觉得这样的生活,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实现了个人价值。


记者手记:

7月17日下午,我拨通了郑志义的电话,告诉他,我想了解他的故事,老人显得很兴奋。


7月18日16:00,我们在长征街与天山北路交叉口见到了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的他,他告诉我们,每天15:30—16:30,19:30—20:30,他都会在路口执勤,学生上学期间,他的执勤点在距离五家渠第一小学50米的十字路口。如今,学生放暑假了,长征街与天山北路交叉口的红绿灯又坏了,他就转移了“阵地”。


在郑志义的家中,我们看到了用牛皮纸包的整整齐齐的7本日记本,每一本都用钢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还见到了他厚厚的两个记账本,从1960年当兵有工资以来的每一笔钱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给我们讲了自己为了参军曾三次报名、两次改名、趟河游泳3小时追赶征兵车的故事……


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他说:“我这个人做事有‘三不’,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不讲职位。”


从郑志义身上,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兵团精神。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永远做一个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人。


来源:胡杨网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投稿方式的变化,背后是信息技术的飞跃

 

我与改革共成长 |  从自行车再到自行车,喜看新变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