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心潮起伏话乘车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前些天,外孙和媳妇开着车请我下馆子,看着时尚的小轿车,我不禁感慨:现在的生活太好了!当年,我可是驾着“11路(双腿)车”来新疆的。如今,我的五个外孙家都有小轿车,我和孩子们一起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日子,心里美滋滋的。


吃完饭回家后,我想起以前坐车的往事,想到有趣处,不禁笑出声来。

 

1949年,我在西安参军。当时,我背着行囊从西安行军到酒泉,那时,看着文工团、宣传队的战士坐着大卡车,从我们行军的队伍中呼啸而过,真有点眼馋。心里,什么时候咱也坐坐汽车。



坐车的日子终于盼到了。从酒泉向新疆进军时,我们坐上了羊毛车(用羊毛从苏联换来的中型汽车),无座无棚,一辆车挤了近30余人。我们坐在自己的背包上,装备抱在怀里,腿和对面的战友插空放,身体都挤扁了,一动也不能动。虽然条件艰苦,可心里乐呵呵的,因为我实现了坐汽车的愿望。

十几辆车在戈壁路上前行,从酒泉到哈密,我们起早贪黑,坐了3天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第一次坐汽车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


上世纪60年代,我在红星二场工作,攒钱买了辆脚踏车,飞鸽二八型,加重梁,有后座,它成为我们全家的宝贝。到师部办事,我都舍不得骑脚踏车,宁愿走路蹭拉芒硝的大汽车。


那时,火车刚通到乌鲁木齐,红星二场北门设立了临时乘车站,我们可以坐火车到师部。一次,我去师部参加会议,领导派农场仅有的212车接送我,让我受宠若惊。


回场时,我还没走到车边,车里已挤满了人,等我坐上副驾驶的位子时,我脚边蹲着一个人,背上趴着两个人,后座上挤了四个人,后备箱还站着三个弯着腰低着头的人,12个人把车塞得满满当当的。司机老杨叫苦不迭,喊着:“你们下来几个行不行?这车受不了了!”车上的人大眼瞪小眼,谁也不动。老杨没法了,硬着头皮发动车子往场部走。第二天,场部的人都羡慕我坐过212车。



那几年,农场职工到哈密办事会蹭拉芒硝的车坐,乘车人要早早在路口等着,运气好能做到驾驶员身边的软座上,运气不好,就坐在芒硝上,颠簸不说,那芒硝粉末铺头盖脸,人就变了模样。就那样,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坐上顺风车就能早点到家。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出行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是让人应接不暇,脚踏车潮刚过,摩托车、电动车潮相继涌起,那时,满街都跑着摩托车、电动车,有车了,工作生活更加方便,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如今,基本上家家都有小轿车。我外孙总是说:“爷爷,你要出门就叫我,我开车送你。”我说:“我坐公交车也非常方便,有时,还比你们的小车快呢。现在,十三师的红星一,二,三路,四通八达,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光我家门口就有5条公交线路车。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好生活,能亲身经历这些变化,我倍感荣幸。我要教育我的后代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为建设美丽团场多作贡献。               

作者:孙慎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来到兵团后,我家日子节节高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投稿方式的变化,背后是信息技术的飞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