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原先4辆车可搬走这座医院,现在400辆车也别想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发展变化的三师医院★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三师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设备更好了,医生医术更高了,看病更加方便了,老百姓赞誉一波接一波......


1965年,三师医院在喀什市开发建设南疆的大潮中创建。为了更好地服务南疆各族群众,在原农一师四管处医院的基础上,又从兵团第一、第二医院、石河子管理处等单位抽调了一批医护人员充实医院。

当时,医院聚集了原院长施介人等一批知青,他们伴随着十万官兵开发大西北的铿锵脚步,告别繁华大都市——上海,告别并肩相处的同事,告别体弱多病的双亲,义无反顾地走上支援新疆建设之路,为医院的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1974年7月,三师医院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巴楚县毛拉公社义务劳动,抢收小麦。


上世纪60年代的三师医院地处戈壁荒滩,但医院始终坚持勤俭建院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白大褂没有多的,来一个人就做一件。护士没有值班室,晚上就提着马灯或点着蜡烛上班。大家斗风沙、住地窝子,想办法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为方便垦区团场职工就医,1967年10月,医院整体搬迁至巴楚县色力布亚兵团中心运输转运站院内。当时,四辆汽车就把一座医院搬走!1968年4月,又迁往驻巴楚县毛拉乡的三师师部五七新村,直至1986年10月,医院才搬到喀什市。


当时,医院条件很艰苦,宿舍不够,大家晚上就在办公室打地铺。吃的是玉米面,女的每月14公斤,男的每月16公斤。工资是每月31.08元,孩子多的家庭往往是这个月接不上下个月。


就这样,医护人员还经常深入周边农村、团场连队送医送药,巡回医疗。大家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开荒种地、发展副业生产,边学习边劳动,打土坯盖房屋,参加医院营房建设,逐步改善职工和患者生活条件。


为满足临床急需,在药房原主任赵志善的带领下,医院职工克服各种困难加工配制药品,如:中药丸、常用西药片、注射糖盐水、生理盐水等。


那时,医院只有两个科室,外科和内科,后来又成立了传染科。药品短缺,医疗设备少,医务人员大都没经过专业培训,内科只能开展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如:肺炎、胃炎、肝炎等。外科也只能做阑尾、疝气、肠胃切除等手术。现在,三师医院依照专业化的发展思路,临床科室已增加到17个,医技科室5个


如今,三师医院已发展成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现有医疗用房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工作人员461人,开放床位390张,医院现基本医疗设备应有尽有,东芝1.5T核磁共振、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l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强生超声刀、能量平台……四辆汽车再也不能搬走一座医院了。


与此同时,医院医护人员不断钻研业务,医院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各科室不断练内功,探索新技术、钻研新业务,用新技术和方法尽可能解除患者病痛。


新的时代催人奋进,在今后的日子里,三师医院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为南疆各族群众的健康作出积极贡献,向更高、更优、更先进的目标前进。

作者:李婷婷  彤万照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母亲当年的简单心愿,如今完成了吗

 

我与改革共成长 ▪ 漫画 | 兵团人的住房变化简史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胡杨网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站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