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改革共成长 | 从马背到多媒体,这个团场学校教学手段变化巨大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品牌微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十三师红山农场上学是件新鲜事。当时,牧民们居无定所,团场也没有学校,牧民的孩子大多都子承父业,世代放牧,没有其他出路。


那时,好多家长觉得学习知识没什么用,还不如放牧,而父亲并不这么想,他将我送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上学。而后,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在当时也算是“大学生”了,这让父亲十分骄傲。


1960年3月,红山农场组建“马背民族小学”,由哈萨克族教师骑马到各毡房流动施教,教师随牧民转场进行流动教学。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毕业后的我加入到这支教学队伍当中


从1962年到1973年,我们在山区骑着马,带着书本,挨家挨户为牧区的孩子传授知识。夏天,我们将黑板挂在松树上,以石头和树桩为桌椅;冬天,我们将附近的几户孩子聚在一起上课。


吐斯别克·苏来曼老师。


1982年,团场党委在原六连旁的少数民族居住点建起了4间教室,开办了红山农场民族学校,结束了22年“马背民族小学”的教学历史。之后,我一直在民族学校任教,直到退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红山农场民族学校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触摸一体机,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学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各个方面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深切感受到教育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作为教育的受益者,我希望孩子们能把握机会,好好学习,努力成才,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作者:吐斯别克·苏来曼 口述 刘丹 整理


编辑 / 陈颖   责编 / 蒋龙珍  审核 / 钟新 侯万里


猜你喜欢

我与改革共成长 |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通讯方式

 

我与改革共成长 | 一条长凳引发的回忆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胡杨网

兵团零距离

胡杨网站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