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5日下午,坐落于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举办开馆仪式,并将于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同时,作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晶——“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也于5日正式启动,这也是蓬皮杜中心在亚洲的第一个合作项目。
Vincent BROQUAIRE, Muséiformes, Centre Pompidou x West Bund Museum Project, 2019
以十一月众多展览以及艺博会开幕的艺术季为契机,这无疑为上海欣欣向荣的艺术生态添加了一片新的绿荫。5日下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纽埃尔·马克龙 (Emmanuel Macron)先生及其夫人布里吉特·马克龙(Brigitte Macron)女士出席了项目开幕仪式,并与徐汇区区长、西岸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席方世忠一同为此项目揭幕。 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先生为“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揭幕 © 西岸美术馆蓬皮杜中心主席主席塞尔日·拉斯维涅先生与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出席西岸美术馆开幕仪式 © 西岸美术馆
西岸美术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带领的建筑事务所担纲建筑设计,于徐汇区黄浦江畔拔地而起,历时三年建造完成。建筑本身也是一件令人驻足欣赏的作品。三个承载着展览功能的建筑体量成峰车型旋转排布,并通过中央的双层通高门厅联系。布局为建筑的为各个部分实现了独立运营的可能性。滨江一侧也有两种进入展览空间的方式:参观者既可以下至下沉庭院进入,也可以通过广场台阶爬升至二层露台进入中央门厅,同时驻足俯瞰黄浦江上缓缓驶过的船只和对岸的天际线,鼓励开放式的参观动线。
西岸美术馆下沉式庭院 © 西岸美术馆
自开幕日起,西岸美术馆将推出为期两周的开幕季活动,带来包括放映、表演、论坛、工作坊、儿童活动等60场公共文化艺术项目。同时令人激动的是,西岸美术馆也将在未来五年内呈现3个为期一年半的常设展和约10个为期半年的特展,由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共同策划。
其中,常设展将为观众带来蓬皮杜中心现当代艺术收藏中的标志性作品,并通过三次主题展览的互相补充,系统且完整地展现出20世纪至21世纪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全面性地为中国以及整个亚洲观众提供了了解西方艺术史的普及环境,展出的经典杰作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解读的全新视角。此外,特展继续由双方合作,深度挖掘全球化语境下热议的艺术话题,提出最具研究价值的跨领域议题,将为实现观众对于现当代艺术的欣赏和认知提供平台,同时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体验。
11月8日,常设展的第一棒“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The Shape of Time — Highlights of the Centre Pompidou Collection vol. I)正式向公众亮相,并汇集了百余件重磅作品。展览采取线形的时间叙事方式,以20世纪和21世纪为主线,向公众介绍蓬皮杜中心的也艺术收藏方面的定位和历史,以及作品同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发展的渊源,是一个回顾及补充艺术史的绝佳机会。
展览现场图 © 西岸美术馆
展览共分为十一个章节,展出包括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瓦西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保罗·克利(Paul Klee)、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蔡国强、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白发一雄、赵无极等在内的近百位世界顶尖艺术家作品。以“时间”作为线索,审视了跨度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艺术发展路径。杰克逊·波洛克,《绘画(黑、白、黄、红之上的银色)》,1948年,1972年购藏,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 公共领域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Adam Rzepka/Dist. RMN-GP
新媒体特展《观察》:既是当下的体验,也是永续的瞬间
蓬皮杜的馆藏艺术作品的数量多达12万件,涵盖从20世纪初至今现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作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蓬皮杜馆长表示这是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丰硕成果。
蓬皮杜除了是国家美术馆,是陪伴和支持艺术家的创作的生产空间,也是世界上第一家对中国艺术家作品进行大规模展示的艺术机构,如今已有约230件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被纳入到蓬皮杜的收藏之中,例如张培力、杨福东、曹斐等等。
蓬皮杜中心。图片:西岸美术馆
而其中,新媒体艺术是蓬皮杜馆藏的重要部分。此前新媒体艺术收藏方向仍然以来自美国的艺术家作品为主。而这一情况在近年来发生了变化,蓬皮杜更愿意将目光投向世界上的新地域,策展人玛切拉·莉丝塔 (Marcella Lista) 加入蓬皮杜艺术中心刚刚三年,她称其工作内容即是致力于发现更为多样的表现形式,探索世界上更多区域,发现新的、更为强烈的艺术语言。
此次开幕特展《观察》,便通过回顾70年代发展至今的新媒体艺术,既回望随技术发展的新媒体艺术历史,又展示未来新媒体可能发展的方向。策展人玛切拉·莉丝塔女士在现场为大家进行导览 © 西岸美术馆
在筹备新展期间,玛切拉实地走访了大量艺术家工作室,与艺术家开启新的对话,探讨应如何看待美术馆的角色,如何感知当代生活。本次特展中,邀请了三位中国新媒体艺术家参展,包括来自杭州的张培力,生活与工作在广州的周滔,以及来自中国北方的已故艺术家崔岫闻。在策展人看来,这三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与“观察”紧密相关,并具有极强的叙事性。
当谈及到走访艺术家工作室过程中,所观察到不同城市之间的艺术家状态差异时,玛切拉认为上海的环境似乎更加“焦灼”,更为活跃,艺术家的视野与关系置身于国际化的网络之中;而距离上海不远的杭州,新媒体艺术的优势与实力更为强大,例如张培力、杨福东等艺术家都曾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老师,从事新媒体艺术教学与实践。而广州的艺术家则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诗意,简单,放松。玛切拉感慨,“这种关于生活的哲学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活在当下是极具诗意的艺术能力”。
博物馆是时间和空间交汇的场所,不同的时间尺度共存于此处。《观察》特展也与时间的概念紧密相关。新媒体艺术本来就是“基于时间的艺术”,特展《观察》之中时间的的状态也如影随形。观察是基于时间的讨论,既是当下的体验,又是永续的瞬间。
我们所在的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西岸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个“观察的机制”,我们在其间投射目光,在建筑空间的关系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城市风貌,在空间与城市风景之间一幅幅景观绘画。
观察是一个批判的动作。如果说艺术就是提出问题,那观察的也许就是审题的过程。回归到展览的主题“观察”,我们在观察作品的同时,也在被作品观察,随着机器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目光和投射目光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目光和图像不再是由人眼,而是机器之眼产生,是机器与机器图像之间的对话。
例如艺术家布鲁斯·瑙曼的重要作品《绘制工作室II:色彩变化与图像跳跃版(约翰·凯奇有戏)》,用多台机器在夜间拍摄他的工作室,许多不常见的细节和场景被捕捉。跳动的猫,一闪而过的昆虫……细微的事件牵动出一连串静止的戏剧性,视觉暂时地聚焦于一个往往在事物平凡的运动中被忽略的细节、事件或场景。如果看俯视图就能发现,这件作品位于展厅的正中间,就像一个中央监控室。一个哭泣的女人,她将为何而哭?莱涅可·迪克斯特拉透过一群孩子的脸庞完成了观察的反转。艺术家用三台摄像机,用缓慢记录了一群参观博物馆的孩子观看毕加索绘画时反应。孩子们含泪讲述的实际上是自己的感受,自身内心的恐惧和担忧。“相机朝向观者并对其凝视的这种反转,揭示瞬间记忆的复杂产生和形成。”
莱涅可·迪克斯特拉,《我看到一个女人在哭(〈哭泣的女人〉),泰特利物浦》,2009—2010年,视听装置,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 莱涅可·迪克斯特拉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Georges Meguerditchian/Dist. RMN-GP
《不确定的快感III》是艺术家张培力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录像装置作品,呈现了一个由自身多重叠加碎片所组成的身体,暴露外壳与支架的电子屏幕显示器,纠缠的电线,如同赤裸的器官。在策展人眼中艺术家有条不紊的“挠痒”手势,实际上是极具私密性的体验。时而的闪屏,却像一个暂停符号,让人的意识做短暂的抽离。而这样的私密影像在美术馆里观看会产生什么体验,也带来了公共性与私密性的讨论。
周滔的作品《凡洞》(2017年)中的时间性,被策展人称为“在与当代世界变化的现实相遇之时稍作停留”。艺术家穿越世界各大洲,用摄像机长时间的拍摄,捕捉到宏观而奇特的景象,宛如一篇视觉的宏伟诗歌。在相遇的许多个瞬间,周滔弱化了作为创作者的身份,与作品中呈现的自然景象拉开距离,地方特殊性消融于共同的经验之中。
周滔,《凡洞》,2017年,影像,2018年由国立现代美术馆馆友协会国际委员会–大中华地区赠予,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工业创造中心 © 周滔 © 照片由艺术家及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
观察的方式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如今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成为一种艺术语言。我们身处的时代,很多图像是由机器生成的,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图像对话。艺术家应如何对新的技术,对机器的图像语言加以利用,对社会和当下的时代提出批判?
时间轴移至网络时代,音乐人及艺术家池田亮司的作品《数据波场》(2007年),将生产当今知识系统的数码现实用作原材料,用大数据算法形成的抽象风景,由数字技术涌现而来的美学,特别是窥探到正常情况下难以看到的隐藏的世界。策展人认为这涌现的数据风景,既以物质的形式将世界的移调对换表现为编码数据,也开启了为眼和耳预备的冥想空间,“人们轮番被吸纳仍又保持着距离”。
此外,不同于其他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打破固有的运营体系,开放时间为上午10点一直至晚上10点,公众不仅可以欣赏展览作品,也可以充分利用其他空间,如书店、咖啡馆、餐厅、酒吧等配套服务。美术馆希望可以打造一个社区性,有温度的文化空间平台,以此不断拉近公众与文化艺术的距离。为此,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共同认为,二者之间的合作,既为全新的一套针对中国本土需求和方式的特别项目。文丨Yali & Yi Zhang
大家还在读👇
大访问 | 对谈MoMA馆长(上):MoMA重生了吗?不完全是
大访问 | 对谈MoMA馆长(下):未来会发生什么?
artnet微信平台是由Artnet全球有限公司独家授权的平台,任何出版机构或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artnet微信平台或翻译来自artnet News网站的文章,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artnet创建于1989年,总部位于纽约,是世界第一家上市的艺术品交易研究网络平台,其宗旨是致力于提高艺术市场的透明度。artnet开发的全方位产品用最完整的艺术品数据库和藏家网络,为顶级银行、保险公司、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服务。
artnet新闻是一个一站式艺术资讯平台,围绕全球艺术市场的热点事件、趋势、人物,全天候不间断提供业界最权威的调查分析和深入评论。联系我们:xinxi@artnet.com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artnet
立即传送至artnet阅读更多全球艺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