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塞姆·雷尔的巨型风铃下,我们如何谈论永恒?
近 些年来,位于秦皇岛北戴河的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名气越来越盛:这里的独立书店、孤独图书馆、海边教堂吸引了越来越多文艺青年,好像一个离京不远的乌托邦。而如果你造访过阿那亚、又对艺术有所关注,必然会对阿那亚艺术中心印象深刻——由如恩设计研究室设计的这座现代主义风格美术馆因风格独具的建筑形态成为了阿那亚的“出片圣地”之一。当前,阿那亚艺术中心正在进行艺术家安塞姆·雷尔(Anselm Reyle)的个人展览“当我们谈论永恒时”(After Forever)。作为目前德国最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安塞姆·雷尔的作品早前曾参与过亚洲地区的一些群展项目,而本次是他在中国的首次大型美术馆个展。
“安塞姆·雷尔:当我们谈论永恒时”展览现场,2020.09.27-2021.01.10,阿那亚艺术中心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SPURS Gallery
摄影:Anita Zheng
作品方面,阿那亚艺术中心的空间内陈列了艺术家标志性的锡箔纸混合媒介作品、布面油画、陶瓷雕塑和霓虹灯装置共24件/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近20年,涵盖了这位出生于1970年的艺术家迄今为止的大部分艺术生涯,基本所有作品都是第一次走出工作室进行亮相。
应当说,安塞姆·雷尔的作品并不具有非常统一化的视觉风格,他更关注的基于创作材料的思考:雷尔的母亲是一位抽象风景画家,对于他而言,从事艺术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1997年从卡尔斯鲁厄国际造型艺术学院毕业后,安塞姆·雷尔移居柏林,此后开始担任一些艺术学院的教职工作——总体来讲,这是一位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和正统美术学院创作训练的艺术家。但他并不愿意刻板地接受的自己自幼习得的知识框架:“我的长辈曾试图向我展示什么是好的品味,但我没有顺从。”相应地,雷尔试图从自我的品味中寻求独特性,各种颇具工业时代色彩的材料为他所用,PVC板、亚克力板、镜子、荧光染料、霓虹灯条、聚酯薄膜、反光纸……他的作品多呈现一种高度反光的效果,意想不到的色彩组合与多样化的肌理效果使得这些创作“宛若争夺视线的摩登工业战场”。
虽然人们把安塞姆·雷尔定义为抽象艺术创作者,但实际上,他的创作更像是对抽象形态本身的更深层剖析:“在抽象艺术中,所有事物都被以清楚而坚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我用不属于传统艺术的素材,为抽象艺术的教条解套。”展览“当我们谈论永恒时”中呈现的所有作品也是如此,虽然它们在形式上具备十足的当代性,但人们几乎不需要费尽心思地带入任何知识背景,也可以感知到来自直觉的、纯粹视觉角度的吸引力。
《风铃》就是这样的作品:阿那亚艺术中心内的圆形剧场是一块极为独特的场地,螺旋形阶梯沿着圆形结构的边缘逐层上升。安塞姆·雷尔专为这个空间设计制作了《风铃》——一件直径近九米的动态雕塑。极大体量的四边形铝合金面板被切割扭转成极具视觉秩序的形态,悬置于空中缓慢旋转。如果能在圆形剧场中坐上几分钟,这件持续自传的巨型风铃定然会让人感到由心而发的宁静。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是今年年初正式成为SPURS Gallery合伙人的来梦馨(Sherry Lai),她与安塞姆·雷尔初识于2018年画廊的“柏林五人展”项目。在阿那亚艺术中心馆长王天也的邀请下,她决定将安塞姆·雷尔的作品带到阿那亚:“阿那亚艺术中心的建筑天圆地方,又有很多挑高空间,所以我马上想到了安塞姆,他是个艺术面貌极为丰富的艺术家,还具有实现场域性装置的可能性,因而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图片:致谢SPURS Gallery
摄影:Anita Zheng
的确,“场域特定”也成为了贯穿整场展览的一个重要概念。除《风铃》外,四号展厅中呈现了一组由400多根霓虹灯管组成的装置作品,也是艺术家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霓虹灯装置。这些灯条并没有经过统一的塑形,艺术家只是通过不同形态的堆叠营造出时而冲突时而协调的视觉感受。另外,随着观众在作品中穿行,视角的变化也能为作品本身的抽象形态带来更丰富的延展。
如今,展览已成功落地,但来梦馨说,展览背后的筹划工作是个极富挑战的过程,展览的精彩呈现离不开SPURS画廊团队的整体配合:“比如,霓虹灯这件作品所陈列的四号展厅,挑高达到十米,而建筑内部并没有足够大的货梯,所以布展时我们都是使用最原始的方法,花了九天时间,每天和多名工人和展览部门的同事协作才搭建完成。可以说整场展览真的花费了很多心血和巧思。”开幕后,阿那亚艺术中心几乎每日都有许多艺术爱好者慕名前往,于他们而言,这场展览或许并不能直接为“何为永恒”的问题提供答案,但来梦馨以“当我们谈论永恒时”为展览命名,这正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营造了一个具有批判意味的乌托邦,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感受而已。
文丨Yutong Yu
手握千万美元的NBA球星,怎么开展收藏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