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KAWS的“制胜密码”:怀旧、商业和当代抑郁心理?
纽 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展览“KAWS: WHAT PARTY”可以说是很把KAWS当回事儿,但又没太把他当回事——他们本可以在我这类的怀疑论者的注视下,去花更多时间来夸大作品的深度,并试图证明它们的重要性,但博物馆并没有这样去做。
总体来说,这是一场给粉丝们看的展览。展览由KAWS在90年代涂鸦的照片开场,旁边是他进行“颠覆”的几个例子,这位艺术家让自己的卡通绘图介入城市,在各处展示着。而后是KAWS的画作,以80、90年代的美国卡通人物形象为特色,比如蓝精灵、辛普森等。当然,人物的眼睛都是呈X形——这是KAWS的标志元素。他最为人熟知的系列“同伴”在展览中也有许多展示,从乙烯基材料的小件潮玩,到在博物馆大厅里竖立着、正向观众“打招呼”的巨形雕塑。
KAWS与无数品牌合作的成果也被展示出来:合作款板鞋、为MTV音乐录影带大奖制作的奖杯,以及他与坎帕纳兄弟(Campana Brothers)合作的一些家具。
还有一个展厅展示了他最近大型项目的影像:他把自己的一个大型充气“同伴”玩偶带到了全球许多地方。
关于KAWS(原名Brian Donnelly)的传奇故事,已经被诸如William S. Smith和Michael H. Miller这样的艺术圈作者写过很多。我不想再去将那些故事讲述一遍,不过必须要承认的事实是,他确实渗透到了嘻哈、时尚和名流圈子的滩头阵地,拥有了遍布全球的大批拥趸,也最终包围并最终征服了画廊和博物馆等机构。
要我理解KAWS的玩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爱,就像是要我理解“飞天意面神教”(Flying Spaghetti Monsterism,起源于美国,由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一个物理学学生创立。他们相信宇宙是由一个‘会飞行的意面怪物’在一次严重酗酒后创造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虚拟宗教)那样困难。带着同理心观察,我可以理解这种崇拜是怎么产生的——但另一方面我又总在自问:“你是在开玩笑吧,对吧?”
当然,“飞天意面怪”只是一个隐喻,任何有组织的宗教信仰对于一个无神论者而言都是很陌生的。而且与宗教类似的情况是,KAWS走红这件事如果从更广泛的公众观点来看,我这样持怀疑论的人可能反而更奇怪。“KAWS崇拜”更接近于一种规模非常庞大的公众热情,不过这种崇拜究竟触及了什么样的痒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重制和翻拍IP的时代。主流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包括知名漫画和电影的改编,都在以无休止的方式重塑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情感。那么在视觉艺术中,什么东西会触及同样的神经?
像KAWS这样的艺术家最主要的艺术手段就是借用熟悉的卡通,进行修改、再修改,然后不断发展出自己的独立宇宙。
近来,你能在YouTube上看到一种电影批评,它主要是分析大流行文化环境下的怀旧情结。不过这里用“批评”其实没那么准确——这类东西更像是复活节彩蛋,参考背景、源材料链接和粉丝言论,并从这种轻松的注释中衍生出大量内容。
KAWS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愉悦感也有点类似。你会很容易就会觉得自己很聪明,因为你知道KAWS做的是什么,能很直观地看见他使用的原始材料,以及在上面进行了怎样的操作——你会觉得自己仿佛是这个文化宇宙中的一员,跟随着他的这些“同伴”玩偶在文化中漫步。
所以,展览“KAWS: WHAT PARTY”总能让人有种亲切感:有结合冈比(Gumby,一个粘土动画人物)创作的形象,有结合芝麻街Elmo的形象,有结合米其林轮胎人的形象……诸如此类。
《潮汐》(Tide, 2020)陈列在布鲁克林博物馆一个蓝色调的展厅里,这幅巨大的油画中,一个漂浮在海上的“同伴”头部和X型眼睛露出在水面之上,双臂叉开。
我站在走廊里,对着这件作品看了很久。通常,当你意识到艺术家在构建图像时所做的决定时,在第一印象之后,持续的关注就会帮助理解一幅画。而这件油画里主角的头部和手臂似乎被渲染成扁平的。我看得越多,就越觉得它与身体没有联系,只是浮在水面上。
要如何理解这些琐碎的观察?也许这幅画的浅显正是有意让人联想到动画的简易性(KAWS在90年代曾在尼克国际儿童频道的《Doug》等节目中担任动画师)。也许它不应该被如此仔细地观察,并以这种方式挖掘细节层面的乐趣。
KAWS是属于当下世代的艺术家吗?任何与流行文化合拍的艺术家都会被拿来与安迪·沃霍尔相比,但我这么说吧:与其说他是当代的安迪·沃霍尔,不如说他是新版的彼得·马克斯(Peter Max)。
马克斯在20世纪60年代非常受欢迎,出名到足以出现在《今夜秀》和《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封面标题大概会是“非常富有的画家肖像”。他利用商业彩印的发展,成为当时的海报之王。他那些新鲜的荧光色调和对流行文化的即兴重复,契合了当时文化环境中正在发生的某些事情,即对强烈狂喜体验的渴望——但这种热度并没有很持久。
如果你以同样的方式将KAWS的流行作为对当今文化的评判,那么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尽管它外表如罂粟花般令人沉迷,但内在并不令人欣喜若狂,也不算特别强烈。坎耶·韦斯特(Kanye West)为自己专辑《808s & Heartbreak》的封面选择了KAWS作品,这很有洞察力,因为这张专辑的氛围就是在呈现一种麻木和疏离感。
在KAWS角色中,眼球被X取代了,“同伴”们总是蒙着眼睛,或垂头丧气,或摆出哀悼的姿势。这些肢体漫无目的地漂浮着,或像医学模型一样被切开,展示出内脏;或只是向前直直盯着,眼神茫然。
他作品中传达出的空虚感似乎暗示了一种在社会中蔓延的抑郁情绪,这种情绪非常普遍,以至于它成为了艺术范畴的一种标志,而并不是在传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
然而,这一观察结果与《辛普森一家》《蓝精灵》《花生漫画》《海绵宝宝》《星球大战》和《阿童木》这些在KAWS宇宙中反复出现、又充满X一代怀旧气息的元素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这是一致的。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今日秀》中所言,回归早先被认为更简单的文化乐趣是一种应对机制:“当人们感到压力、焦虑或失控时,怀旧有助于让他们平静下来。”
当然,人们应对压力、焦虑或坏想法的另一种方式是“买买买”,通过购物让你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转移,感觉自己掌控一切。
KAWS的绘画、雕塑、潮玩和品牌合作之间的区别并没有非常明显,这也让他向更广范围的粉丝开放。即,KAWS的艺术是可接近的,它并不是要教会你什么,也足以让你觉得,你参与其中就是因为喜欢它。
站在那里凝视着《潮汐》时,我终于意识到,这件作品的意义是多么的模糊。我不知道这幅画到底在表达什么。在夜晚远离陆地的海洋中央,它是溺水了吗?还是其实只是在很幸福地徜徉?
而问题也在于,我们是否能愉快地沉浸在KAWS这种自我独立的宇宙观之中?还是我们正被虚无淹没,绝望地寻找一丝可以抓住的意义?这或许本就是一体两面。
以下是本次展览的更多现场图片:
*“KAWS: WHAT PARTY”正在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展期将持续至2021年9月5日。
文丨Ben Davis
150年“春华秋实”汇聚厉蔚阁香港,大师笔下有怎样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