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蔚阁宣布与中国艺术家张子飘展开合作,聚焦亚洲艺术新星的时代语言

artnet新闻 artnet资讯 2023-06-18





国 际蓝筹画廊厉蔚阁宣布协同北京空白空间,与中国艺术家张子飘展开合作。张子飘于厉蔚阁的首场个展将于2023年在纽约举办,在此之前其作品将亮相画廊于首尔弗里兹艺博会(Frieze Seoul,2022年9月)及巴塞尔艺博会迈阿密展会(Art Basel Miami,2022年12月)的展位。


张子飘擅长以直觉的笔触、布满动植物解剖结构的抽象画面构建出微妙的视觉语言,以其大尺幅绘画作品而闻名。她笔下的浓郁色调、体现数字图像影响的独特线条,将花卉、蔬果、肉身的意象交织翻涌于画面,并通过其不断演变、引发共鸣的艺术实践,表达艺术家口中“更富有张力的生命状态”。



张子飘在工作室中
摄影:余帆
*本文所有图片 © 张子飘,图片:厉蔚阁



张子飘1993年出生于北京的艺术世家,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学习绘画,生发出其自身有别于直系传承及中国传统培训的艺术触觉。谈及其创作灵感的来源,她挖掘个人经历与情绪体验的同时,也受到了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威廉·德·库宁(William de Kooning)及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等艺术史大师的作品影响。


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期间,她几乎每天都会造访校内拥有诸多战后大师作品馆藏的美术馆,也在大师们隽永的作品中不知不觉浸润了三四年。“有时候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主动追求的东西更为自然,也更强悍、深刻。这段经历对我至今仍有影响,在审美上也会对创造经典的东西比较执着,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张子飘说。


在她最具标志性的“角斗场”(Battlefield)及“花丛”(Floral Field)系列中,观众们得以看见她于大尺幅画布上对于肉体、骨骼、筋络等人体意象的抽象性表达——这系列作品也是她对芝加哥艺术学院收藏的弗朗西斯·培根涂绘作品《有肉的肖像》(Figure with Meat,1954年作)的致敬。



张子飘,《角斗场 09》,2021年作,油彩画布,210 x 190厘米(82 11⁄16 x 74 13⁄16寸)
于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厉蔚阁展位展出,2022年5月



在最新创作中,她将早期对花卉的探索及之后对肉体的研究融合为一种高度抽象的表现形式。一系列直接以花朵命名的作品,既唤起对花瓣肌理层叠交错的记忆,又暗含女性肉体的质感。在此,艺术家同时接纳又挑衅了根深蒂固的女性表征及被物化的女性形象:“一提到花,当然大家会想到传统的美的象征。但在此之上,我希望能表现出更加冲突的、对立的一面”,张子飘如是说。


艺术创作于张子飘而言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学生时代的功课研习,到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乃至后来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不断探索边界、自身潜能和潜意识的工具。也正是创作让她经历了大规模的思考与成长,从而找到生命中的快乐,实现人生的价值。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绘画最终也变成了我的象征,赋予了我新的身份,成就我为自己而活的方式。”


对于此次合作的建立,厉蔚阁亚洲联合创始人兼主席魏蔚(Rebecca Wei)评论道:“我们很荣幸与张子飘展开合作。张子飘无疑是年轻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她自信、笃定、大气,对自己的创作有著清晰的理念及不断求索的能动性, 这亦与厉蔚阁致力探索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艺术家的合作、引领亚洲艺术新声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这一理念不谋而合。”


厉蔚阁联合创始人珍妮·格林伯格·罗哈廷(Jeanne Greenberg Rohatyn)评论道:“张子飘的创作笔触独特,用色大胆、妙趣横生,结合强烈的物质性与不安感,令她在同一代画家中脱颖而出。我们期待在明年展出其新作系列,作为2021年Salon 94画廊为其举办个展的延续,同时展现画廊在其实践中一以贯之的长久支持。”


Artnet新闻中文网借着此次厉蔚阁宣布与其开展合作的契机,对张子飘进行了一次专访,和她聊了聊艺术创作、职业愿景,以及年轻一代艺术家所肩负的时代角色。



Artnet新闻

×

张子飘



张子飘在工作室中
摄影:余帆



Q:与蓝筹画廊厉蔚阁展开合作,有什么想与大家分享的感想?你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何愿景?


A:很荣幸与厉蔚阁合作,作为年轻艺术家,很高兴能与画廊彼此陪伴,共同成长。我希望从合作中吸取新的养分。但若细化到创作日常,我的工作状态较为稳定,有自己的步调,是否与画廊合作、有无展览项目不会影响我的日常创作方式与节奏。


Q:你在创作中,最重要、或是最愿意钻研的主题意象是什么?


A:我想通过创作探讨人性的挣扎、脆弱,以及复杂的人类情感。这种情感最开始是来自于自己,但后来我发现它具有普世共通性。艺术是在寻求一种共鸣共振,生、死、爱则是永恒的主题。事物的两面性和个体周遭的痛苦,这类比较抽象的议题是我想要去探讨的。


80后、90后的艺术家经历了中国朝气蓬勃的阶段,世界局势也相对稳定,最近因为疫情,大规模的封锁和隔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家也有了需要去思考和挑战的主题。我的画乍一看也许颜色鲜艳,有生命力,但其实里面具象的东西都是来源于腐烂的肉或是遗弃的器官,这些负面的东西隐藏在了比较欢乐的表象之下,是一种“糜烂式的狂欢”,有点像电影《不要抬头》里面的末日前的享乐,这跟世界上很多社会现象是有关联的。


Q:创作中如何看待和把握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A:画面的氛围和情绪是感性的部分。理性则用来控制画面的走向,比如这一笔是怎么落在画布上,这些都来自大量的学习和研究的积累。我不打稿,也不会在电脑上制个图再开始画,但是在下笔之前我就知道自己要画什么,而整个创作过程则是靠着过往对绘画的经验,以及感性的引导来完成。



张子飘,《花蕾 01》,2021年作,油彩画布,175 x 140厘米(68 7/8 x 55 1/8寸)
于厉蔚阁香港「春华秋实」展览中展出,2022年2-4月



Q:绘画以外,是否对其他媒介有兴趣?


A:我还是想专注绘画。我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上学的时候,有机会去尝试所有的专业,所以我虽然身在绘画系,但是尝试了包括建筑、雕塑等其他学科的课程,也因此更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对我而言,绘画已经足够深奥,需要我用一辈子去实践、求索。我是一个执着的人,当我对一件事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就愿意全身心投入去钻研,而淡化对其他事物的欲望。


Q:自2015年回国发展以后,对国内艺术界有何观察?


A:很高兴见到国内艺术界的蓬勃发展。许多年轻的藏家和策展人涌现,新的血液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愿景。而且新一代的藏家们许多都有海外背景,眼界开阔,有较全面的艺术史观察。私人的基金会和美术馆也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他们对年轻艺术家的支持,也让艺术的讨论度不断增加。周边的大环境的发展同步滋养了艺术家的成长。


Q:如今国际艺术市场上,90后艺术家逐渐取得了更中心的位置,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你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认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会为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A:我认为不是探讨年轻艺术家有什么影响,而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在面对当代的事件和议题的时候,需要去思考些什么。比如疫情,让人感到对于时代的一种无力感,开始让人思考人类的命运、地球的未来,这让我想到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涌现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其实每次发生大规模的灾难,一定会引发大量的哲学家、艺术家、电影人……乃至整个文化行业的进一步思考。疫情打破了我们这一代的舒适区,促使这一代艺术家拾起对人性、对人类的抽象思考和深入挖掘。


Q: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可以与我们分享?


A:下个月我的作品会在松美术馆的群展中展出,在龙美术馆也将举办一场个展,紧接着是南池子美术馆的群展。明年在厉蔚阁纽约举办与画廊合作以来的首场个展,在此之前厉蔚阁也会在首尔弗里兹艺博会和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展会的画廊展位展出我的画作。



文丨Georgina Zhao








大家还在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