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技术经济》2021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目录

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逻辑验

......王小华,温涛(4)

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了农业企业投资吗

......王萍,李刚(20)

FDI对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

——创新的中介作用

......韩嫣,罗德尼·史密斯,武拉平(32)

外资垄断与中国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盈利能力

......张晓磊,杨继军(52)

农地转入、农户风险偏好与种植结构调整

——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延雷,张正岩,王志刚(66)

农户精准施肥两阶段异质性及采纳行为研究

——基于劳动偏向型特征的再考察

......周力,冯建铭,应瑞瑶,曹光乔(81)

农户有机质改土技术采纳行为:外部激励与内生驱动

......苑甜甜,宗义湘,王俊芹(92)

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户收入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基于农村异质性的新视角

......齐文浩,李佳俊,曹建民,滕超(105)

三级数字鸿沟:农村数字经济的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效

......李怡柯杰升119

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了吗

——基于苏、皖、豫、鄂四省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

......潘明明,蔡书凯,周游(133)


#1

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逻辑验证

王小华,温涛

(西南大学普惠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城乡中国”既是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也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基本结构特征。本文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序数据,运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及方法对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在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国家与“三农”的关系,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的阶段性变动,使得城乡金融资本集聚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城乡金融非均衡集聚的政治经济逻辑下表现出了独特的阶段性非线性关系,并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1952—1966年、1967—1977年、1978—1990年、1991—2003年、2004—2016年和2017年及以后六个阶段。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破解中国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和农村金融发展不充分的困境,必须超越现有金融控制和金融扶持的行政思维以及“竞争性”的市场思维,进一步提升过去“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改革策略,培育根植于农村社区的“多元化”“合作性”“普惠性”金融中介。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手抓”,需求侧重在固本强基、培育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供给侧重在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优化、责任强化、功能完善、创新推动、风险共担和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金融资本集聚;城乡收入差距;城乡融合;平滑转换回归

#2

政策不确定性抑制了农业企业投资吗

王萍,李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预期市场和政策环境的不稳定会引发企业投资行为的波动。本文采用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联合发布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2007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3季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财务数据,分析了政策不确定性对农业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行为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农业企业受到的影响远高于一般企业;融资约束理论比实物期权理论更加契合农业企业经营现状,对阐释政策不确定性对农业企业投资的抑制效应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在制定针对农业企业投资的产业政策时,应注重政策连贯性与一致性,关注农业企业投资异质性与融资约束机制的差别,确保农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策不确定性;农业企业;投资异质性

#3

FDI对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

——创新的中介作用

韩嫣(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罗德尼·史密斯(明尼苏达大学应用经济系)

武拉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已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本文采用1998—2013年中国农业企业面板数据,将FDI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分解为6个渠道,基于CDM模型考察了FDI生产率溢出中创新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FDI对农业企业生产率存在显著为正的竞争效应和前向溢出,同时还存在负向示范效应、人员流动效应、后向溢出和逆向溢出。此外,在FDI对农业企业生产率的溢出中,创新起到了较强的遮掩作用,减少了负向溢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最后,上游FDI的正向溢出主要来自于外商独资企业而非合资企业。因此,政府应鼓励外商独资企业进入农业上游领域,鼓励企业产出专利;同时国内企业应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并努力缩小与外企的技术差距,以获得正向FDI溢出效应。

关键词:FDI溢出;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企业;中介效应

#4

外资垄断与中国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盈利能力

张晓磊,杨继军(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企业竞争力偏弱,导致强势的外资跨国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形成了较强的垄断势力。本文使用75937家中国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垄断势力增强对中国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垄断势力增强确实通过“技术挤出”和“市场挤占”机制,对中国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利润形成了显著的负向冲击,其中“技术挤出”机制造成这一负向冲击的70%左右。对比不同类型外资企业发现:港澳台资企业垄断势力增强对中国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利润的负向冲击要比外国投资企业更强。研究建议,中国应增强对外资农产品企业市场行为的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市场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为本土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关键词:外资垄断;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盈利能力

#5

农地转入、农户风险偏好与种植结构调整

——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高延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张正岩,王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农地转入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话题,但对农户风险偏好因素却有所忽视。因此,本文尝试从农户风险偏好的角度给予农地转入影响种植结构调整的新解释,并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修正了潜在的样本自选择偏误后发现,农地转入显著促进了种植结构的“非粮化”调整,并且具有明显的农户风险偏好情境依赖特征,具体表现为农户的风险偏好会强化农地转入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户风险偏好的强化作用在农地转入规模方面显著,但在农地转入年限方面不显著。此外,农地转入对种植结构的调整效应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其中家庭成员中有村干部农户的影响效应要显著大于没有村干部家庭成员的农户,并且该影响在非贫困户中显著,而在贫困户中不显著。本文认为,应警惕农地转入带来的种植结构“非粮化”趋势,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农地转入;风险偏好;种植结构;调节效应;倾向得分匹配

#6

农户精准施肥两阶段异质性及采纳行为研究———基于劳动偏向型特征的再考察

周力,冯建铭,应瑞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曹光乔(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摘要:本文利用江苏、湖南、江西三省722户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分析了精准施肥两阶段异质性和农户采纳行为。结果表明:(1)现阶段,劳动力供给不足是导致农户接受配方肥,但不进行科学施用的主要原因,这使得农户用传统施肥方式施用配方肥,化肥用量未显著下降。(2)经营规模细分后的结果显示,非规模户科学施用决策主要受家庭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劳动力供给越多,农户越可能科学施用配方肥;而规模户则主要受农业雇工成本的影响,雇工成本越低,农户越可能科学施用配方肥。

关键词:精准施肥;劳动偏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用;采纳行为

#7

农户有机质改土技术采纳行为:外部激励与内生驱动

苑甜甜,宗义湘,王俊芹(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拓展的S-O-R(Stimulus-Organism-Response,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分析框架,选取河北省设施葡萄主产区360份种植户的实地访谈数据,运用形成型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外部激励对农户有机质改土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以及内在感知的中介作用和家庭禀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外部激励可以有效提高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内在感知对采纳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外部激励和有机质改土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家庭禀赋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家庭禀赋在外部激励—技术采纳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因此,应选择适合与灵活的政府规制手段,充分发挥溢价激励的作用,以提高农户有机质改土技术的采纳动机。

关键词:外部激励;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内在感知;家庭禀赋;结构方程模型

#8

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户收入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基于农村异质性的新视角

齐文浩,李佳俊,曹建民(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滕超(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对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户收入的机理进行分析,根据2019年入户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了产业融合与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可以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提高收入,而且有利于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水平,减小与高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差距;产业融合引致的人力资本提升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过程中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但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并不会因为受教育程度或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变而有效缩小与处于高收入水平农户收入差距,但技能培训能有效缩小处在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相比于传统农业,从事现代农业会显著促进处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提高。本文建议根据异质性农村所具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合理有效的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户增收、农民生活幸福。

关键词:农村异质性;农户收入;农村产业融合;人力资本

#9

三级数字鸿沟:农村数字经济的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效应

李怡,柯杰升(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伴随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渗透,以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差距”为特征的一级数字鸿沟和以数字技术“使用差距”为特征的二级数字鸿沟,正在引发以数字化“收入差距”为主要特征的三级数字鸿沟。聚焦农村数字经济,本文利用Meta-analysis整合并构建了有关农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的跨国证据和大型数据集。系统集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同时加剧了收入差距;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具有差异化的收入和收入分配影响,其中,电子商务表现出最明显的增收效应以及对公平收入的负向作用;数字经济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较非农收入更为显著;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从数字经济发展中受益更多。数字经济在促进农民收入总体增长条件下强化了收入差距扩大,对致力于促进包容发展的公共政策提出了全新挑战。

关键词:农村数字经济;三级数字鸿沟;收入效应;收入差距

#10

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了吗

——基于苏、皖、豫、鄂四省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

潘明明,蔡书凯,周游(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摘要:有序引导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可进一步释放农村经济增长潜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本文在理论分析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关系基础上,借助苏、皖、豫、鄂四省879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就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村妇女非农就业问题展开实证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显著提升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参与率,且增加互联网使用频率可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使用非农就业效应,但增加互联网使用时间则不具备相应功能,并可能因网络使用过度,诱发非农就业意愿、行为下降问题;互联网使用推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主要通过拓展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渠道和增强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意愿途径展开,增加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时间和改善农村妇女市场竞争力推动非农就业效果不显著;互联网使用无法改善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质量,无论提高工资待遇还是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保障水平,互联网使用均作用不明显;互联网使用作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也存在农村妇女个体特征维度异质性,受到农村妇女年龄、文化层次、家庭照料强度、家庭经济状况等的调节。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


关于我们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

《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