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
产业经济
中国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选择
......胡向东,石自忠,张合成(4)
农业的减量化逻辑:一个分析框架
......张露,罗必良(15)
机构性质、社会共治与食品安全认证的有效性
......邓衡山,孔丽萍(27)
组织与制度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与博弈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赵鹏,王琳,刘华(38)
政府委托监管与农村合作金融监管“魔咒”的破解
......罗兴,安雪洁,何奇龙,马九杰(50)
扶贫资产管理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研究
......任金政,李书奎(62)
乡村振兴时代“零污染村庄”的实践逻辑与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浙江省源头村的个案考察
......沈费伟,杜芳(75)
土地问题
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路径与机制
......梁伟(85)
乡村振兴视阈下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安徽省两个案例的考察
......张勇,周婕,陆萍(96)
发达国家土地发展权配置: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
......陈磊,姜海(107)
其他
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内涵及其实践逻辑:基于合作生产视角
......杨康,李放,沈苏燕(118)
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与反思
——兼议公共管理学的社会学化
......樊凡,陈毅(133)
中国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选择
胡向东,石自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张合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摘要: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致使生猪市场剧烈波动并造成较大经济社会影响,本轮政策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加深生猪市场波动、压缩“猪周期”。系统把握中国生猪市场调控政策演变历程,深入探究政策演变内在逻辑,研究提出生猪市场调控政策优化路径,对于更好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保供应稳价格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猪市场调控政策演变历经推动生产增长与探索市场化改革、保障供给能力与完善调控机制、促进转型升级与加快现代化发展等三个时期。生猪市场调控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保供应、稳价格,居民消费需求变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等是推动生猪市场调控政策演变的关键因素。本文建议高度重视生猪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战略意义,着力提升生猪市场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完善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工具箱”,进一步夯实生猪市场调控及平稳有序发展基础。
关键词:生猪;猪肉;调控政策;演变历程;未来选择
2农业的减量化逻辑:一个分析框架
张露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必良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
摘要:本文旨在阐明农业减量化从技术逻辑、行为逻辑向交易逻辑转换的内在机理。农户是农业减量化的核心主体,其减量意愿及潜在技术需求具有重要的行为发生学意义。已有研究通常将农户视为同质化主体,未能厘清农户需求偏好影响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内在机理。本文以化肥减量为例,通过构建“农户分化—要素匹配—技术策略”的分析线索,揭示不同农户减量的目标偏好及其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农户减量具有差异性,并与其要素禀赋特性和要素匹配度紧密关联。其中,生存型农户偏好以家庭生态圈内部要素替代外部要素来弱化毒性成分以保护土壤;生活型农户偏好以节省劳动力的施肥措施改进来降低肥料损耗;生产型农户偏好以改善化肥养分元素配比来增加作物吸收率;功能型农户则偏好通过危害度更低的外部要素替代来弱化毒性成分。此外,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供应商偏好以施用工具的改进来降低化肥损耗。本文进一步强调,通过鼓励小农户的连片种植,能够突破其要素禀赋局限,诱导农业减量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进而促进农业减量的市场化。
关键词:化肥减量;要素匹配;连片种植;减量市场化
3机构性质、社会共治与食品安全认证的有效性
邓衡山,孔丽萍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第三方认证制度被普遍作为一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政策工具。怎么解决消费者与认证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这一制度能否奏效的关键。本文认为,当且仅当优质优价机制恢复,认证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在讨论了社会共治有助于提升认证有效性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认证机构的性质对社会共治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认证机构的官方性质不利于认证的有效性:官方认证机构的垄断性质不利于“声誉锦标赛”的开展,同时,官方认证机构由于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易被生产企业所俘获,而媒体约束过多,社会监督作用发挥受限。由于媒体有效监督这一关键环节的缺失,食品安全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理。最后,提出官方认证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社会共治;机构性质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与博弈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赵鹏,王琳,刘华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事关乡村振兴大局,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采用典型案例方法,从地方政府、村委会、村民三个层面,进行多维度案例解析,重点分析并考察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基层的实践逻辑。结果表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层实践既有政治逻辑又有经济逻辑,政府和村庄博弈力量交织共存。在政治逻辑主导下,由于考核要求和村庄发展等因素,地方政府会积极推进改革;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逻辑下,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考核标准、村庄自身经济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村委会的改革实践,且优惠政策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高;未分红状态下,村民对改革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其参与改革的经济逻辑凸显,且不同村民群体对改革存在认知差异。基于此,地方政府在推行改革时应提高政策的普惠化程度,打造典型的同时应重视资源的均衡利用;适当放宽对集体资产参与市场竞争的管制,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庄改革获得感;采取差异化的宣传策略,提高村民的改革参与度与认知度。
关键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利益相关者;村庄禀赋;优惠政策
5政府委托监管与农村合作金融监管“魔咒”的破解
罗兴,安雪洁,何奇龙
(郑州大学商学院)
马九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在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面临着政府金融监管成本高而导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监管“魔咒”。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的合作金融监管模式的成本及效果,论证了政府委托监管模式的可行逻辑。运用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的多案例研究法,对四个合作金融监管实践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政府委托监管通过多监管主体合作既能够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又可以监管并服务于基层合作金融组织,减少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破解监管“魔咒”,国际合作金融监管经验同样适用于我国。由此,我国也可借鉴国际经验,逐步探索利用相关孵化组织以及将基层分散的合作金融组织联合起来形成县—地市—省级或者全国性的行业联合组织,建立由下而上的合作金融体系,并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对接,最终形成金字塔型的政府委托监管体系,从而避免因噎废食式的“一刀切”或者采用低效率合作金融模式的监管政策。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政府委托监管;金融稳定;金融普惠;监管“魔咒”
6扶贫资产管理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研究
任金政,李书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扶贫资产管理是“有效衔接”长效机制的重要纽带,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扶贫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实现了扶贫资产的平台化管理,扶贫资产管理也在部分地区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两大战略有效衔接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扶贫资产管理的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贫资产管理助力脱贫质量巩固与拓展的长效机制仍有待持续贯彻。为此,需要从目标管理机制、运营执行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反馈提升机制等方面构建扶贫资产管理良性运行自我循环体系,并在管理制度体系优化、目标动态调整制度实施、运营过程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制度落实、扶贫资产大数据管理体系构建、绩效评价开展、问题整改与目标导向理念融合七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关键词:扶贫资产管理;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7乡村振兴时代“零污染村庄”的实践逻辑与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浙江省源头村的个案考察
沈费伟,杜芳(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建设“零污染村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乡村的新方法,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新途径。本文应用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以浙江省源头村为典型案例发现,当前源头村建设“零污染村庄”的实践逻辑是以污染预防控制为前提、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关键、以清洁能源推广为重点、以环境教育传播为核心、以环保公众参与为保障,从而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社会凝聚的乡村振兴样板村。源头村在建设“零污染村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高效率的治理机制、多类型的治理资源以及共识性的治理目标的创新模式,并且通过学习机制、行政机制以及社会机制来保障“零污染村庄”创新模式的发展。为进一步发挥“零污染村庄”治理优势,提升乡村振兴绩效,未来需要从明确各主体角色定位、塑造合理性治理结构、合理配置多类型资源以及达成共识性集体行动,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村环境善治目标。
关键词:零污染村庄;协同治理;农村环境治理;乡村振兴
8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路径与机制
梁伟(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从而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框架。皖南F区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包含了农地产权变革、农地流转政策实践、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农地租金调整和市场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形成了整体性的农地流转制度设置和运作体系。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以村社集体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行政资源承接、以动员为基础的公意统合和基于村民自治的民主过程等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的权责关系,推动了农地流转秩序的有效运转。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能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村社本位;农地流转制度;三权分置;农业农村现代化
9乡村振兴视阈下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安徽省两个案例的考察
张勇,周婕(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陆萍(滁州市南谯区农业农村局)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需回答“为何盘活利用”“盘活利用受何因素影响”“如何盘活利用”“谁来盘活利用”等理论问题。本文援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推拉理论、乡村多功能性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对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进行理论阐释,以传统农区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和城市近郊区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崔岗村为例,对两个村探索的实践样态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通过理论阐释和案例考察,本文指出在乡村振兴视阈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应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及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统筹考虑村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着眼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支持多方主体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最后结合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出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乡村振兴
10发达国家土地发展权配置:典型模式与经验启示
陈磊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姜海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摘要: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把握发达国家土地发展权配置模式与特点对推进中国土地发展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归纳与比较分析法,基于土地发展权发展沿革的回溯,分析以英国、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土地发展权配置模式及其经验,提出国土空间治理需求下中国土地发展权管理的需求逻辑。结果表明:中国的土地发展权尚未独立,且内生于土地产权制度,隐含于土地权利运行与土地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之中;发达国家土地发展权配置表现为国家所有形式、市场转让与政府征购相结合、法定密度极限分配、未利用容积率转移、公平配置主导等典型模式;通过政策比较分析归纳出,以法律形式规范土地发展权制度与权属、确立市场与政府两种手段相结合的土地发展权配置模式、突出效率与公平两种机制在土地发展权制度运作中的基础性等经验启示。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中国土地发展权管理重点在于助推空间规划革新以明晰发展权前置条件、突破管理范畴内涵以确立发展权调控内容、完善配套政策机制以保障发展权高效运作。
关键词:土地发展权配置;发达国家;典型模式;经验启示;需求逻辑
11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内涵及其实践逻辑:基于合作生产视角
杨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放,沈苏燕(绵阳师范学院)
摘要:在农村互助养老整体绩效不佳背景下,对农村互助养老绩效内涵以及实践逻辑的关注有助于厘清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复杂变化,促进实践中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提高。基于合作生产视角,从结果和过程两个维度解构了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内涵,结果绩效主要表现为互助养老效率、互助养老服务质量和互助养老效益,过程绩效主要表现为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着眼于个体行动、行动者间合作生产福利过程及其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结合跨案例资料的比较分析,从宏观结构、中观机制、微观嵌入以及情境影响探讨了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生产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农村互助养老绩效是多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提升农村互助养老绩效水平需要优化政府治理环境、加强村庄社会建设、建构合作生产供给机制以及发挥个体能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互助养老;合作生产;结果绩效;过程绩效
12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与反思
——兼议公共管理学的社会学化
樊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陈毅(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从学科属性上看,农村公共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内部的一个分支和领域,是以致用为要、以实践为本的,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甄别、捍卫和创造公共价值。然而在当前这个无不以“实证”研究为尚的学术形势中,农村公共管理研究普遍或多或少发生了社会学转向,甚至被无意或有意地社会学化了,由此也造成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社会学转向的分析与反思,发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取向上对以描述性知识和解释性知识的厚爱,很大程度上遗忘了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应以生产实践性知识为志;二是研究方法上对实证社会学和解释社会学研究路径的偏信,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责任感和开拓性;三是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学资源的过度依赖,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敏锐性和专业性。尽管要更好开展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参与,但社会学不能因此而成为制约、支配乃至定义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力量。与此同时,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学科属性的异化势必会威胁和伤害到学科自身的独特性和必要性。遗憾的是,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界尚未对自身的社会学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学科属性异化的问题加以关注并形成反思。这意味着,走出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社会学化、树立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自觉,是有效开展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学科属性;社会学化;学科自觉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80年创刊,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题写刊名,是由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承办的、由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经济学核心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定的22种A类期刊之一。
《农业技术经济》月刊,1982年创刊,是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是全国农业经济类的核心期刊。
根据国际引证年报,《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再次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农业经济问题》国际影响力CI值为91.095,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为284,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超过30%,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农业技术经济》国际影响力CI值为68.783,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值为210,国外机构引用频次占比达到34.29%,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连续2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在“F3农业经济”类中均位于Q1区(前25%)。
官网:https://www.iaec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