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知识产权】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产业结构均衡化发展——日本香菇品种保护制度的启示
作者:张清洋 朱星考 陈丽 袁海艳 朱姝蕊
单位: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农业农村局/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标题:《日本香菇授权品种现状及其启示》
本文刊登于《中国种业》2020年第3期23-27页,转载请注明
1796年,日本江户后期本草学家佐藤成裕出版了《惊蕈录》,大量引证《阳春县志》《广东通志》和《菌谱》中的相关内容,在中国“砍花法”的基础上发明“鉈目栽培法”,开启日本香菇人工栽培历史。明治维新后引进西方菌物学,揭示了香菇栽培的基本原理,并纯化培养出优质菌种,栽培技术逐渐传播到我国台湾、浙江、福建等地。 早期日本政府并未意识到需要对食用菌品种权进行保护,导致当时育种者权益无保障,肆意扩繁的劣质菌种充斥市场,问题频发,菇农经济效益严重受损,严重打击了香菇育种业的发展。日本菌种企业意识到这一现象后,开始联合组建“全国食用菌菌种协会”,敦促日本政府修订《种苗法》立法保护育种者合法权益。经过60余年的不断发展,日本香菇品种类型丰富,差异化显著,出现了适应日本本土不同环境条件的地域性品种和根据不同用途开发的食用、保健用、深加工用品种。
日本香菇品种授权概况
3)专业育种企业优势明显,多种系列交替。在1978-2019年授权的品种中,前5名共计155个品种,占总授权量的76.35%。其中,森産業株式会社排名第一,有69个,约占比33.99%。
4)长寿品种多,企业历史悠久。日本香菇品种寿命前5名共计有16个品种,平均寿命为17.375年;前10名的平均寿命为14.26年。
5)有效品种集中度高,头部企业占比高,新品种定期更新快,基本保持每5年更新25%的频率。截至2019年底有效品种共计56个,前3名共计32个,占比57.14%,前5名共计50个,占比89.29%。从品种寿命角度,整体分布比较均匀,每年有序更新。有效品种寿命在15年以上的有13个品种,占比23.21% ;10~15 年的14个,占比25.00% ;5~10年的13个,占比23.21% ;5 年以内的16个,占比28.57%。
日本香菇品种保护制度的特征
持续性的产业扶持政策保护育种业健康发展
育种主体多元化,品种有序更新
日本品种权人突出的特点是主体多元,包括企业、科研机构、企业研究所、个人、地方政府、合作育种、行业协会7大类型的权利人,企业是香菇品种创新的主要力量。日本香菇菌种企业不论从品种总体数量、品种寿命、品种有效数量角度都处于优势地位,专业化程度高且历史悠久,如森産業株式会社的创始人森喜作1934年便开展了菌种工作,随后就菌种制作和配套栽培方法申请专利。
成熟的育种技术保障了日本香菇产业的发展,育种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同步调整,实现了香菇品种的有序更新。在品种授权量上以5年为周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品种更新迭代有效地避免了香菇生产上的痛点,即长时间栽培单一的香菇品种会导致种性退化、生活力下降的问题;同时,也有性状非常稳定的长寿品种,如JMS5K-16品种寿命已长达20年。
重视知识产权
日本国内法在保护育种者合法权益方面成效显著,保障了育种者权益的实现。在保护范围上,不仅保护品种的生产,还延伸到为繁殖而进行的调整、提供销售、销售或交易、出口、进口以及出于上述目的而提供存货;在侵权行为认定上,采用推定过错原则,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故意与过失均需承担侵权责任;在责任承担上,除民事赔偿外另规定了6种刑事犯罪,包括侵权罪、欺诈罪、虚假标识罪、违反保密命令罪、销售带有虚假标签的指定种子罪以及虚假通报罪。
对我国的启示
香菇是日本广泛栽培的主要食用菌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香菇生产的垄断地位。1990年浙江庆元、福建古田等地通过大力发展香菇种植脱贫致富出现“村村种香菇、户户都会种”的现象,由于早期生产成本和政策的鼓励,产自中国的大量优质香菇迅速占领国外市场,日本产香菇市场份额被压缩。2000年以后,由于日本国内经济泡沫和农协影响,日本农产品价格迅速走高,从我国进口的香菇开始出现大幅上升,截至2018年,我国食用菌出口量为83.97万t,出口金额突破了20亿美元。日本为维护本国香菇生产者利益采取保护措施,不断加码贸易壁垒,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种苗法修改案》等导致我国的食用菌出口受阻,整体利润率下降。其中《种苗法修改案》加大了对本国农业品种权保护,为确保能够对中国进口香菇及其制品收取高额“品种权许可费”,日本林野厅委托相关专业研究所收集中国香菇品种与本国品种进行比较,进行香菇菌种检测标记,国内企业采取菌棒运往进口国出菇销售的方式也未能避免。
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香菇上升为发展战略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用种需求巨大,品种选育处于产业的基础核心地位,育种事业的繁荣可以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食用菌育种应该坚持自主创新,细化产业分工、整合资源,着眼市场需求培育优良品种。重视育种产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对外合作,引进成熟的良种培育技术和菌种装备制造技术。第一,完善管理制度,从严审定品种,实行全程监管。加快食用菌类《DUS测试指南》研制,规范稳定性、一致性、新颖性、特异性和法定名称的评审标准。建立品种申报-授权-退出的动态监测体系,形成全过程监督确保育成品种的质量。
第二,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鼓励食用菌生产企业向育种研发投入,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育种企业流动,依据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化育种模式研发食用菌品种。
第三,建立专业执法队伍确保执行到位。培养懂农业、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加强菌种销售许可的事后监管,在日常执法中关注菌种繁育和市场购销,打击假牌品种、生产经营假劣菌种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侵权行为赔偿标准,保护育种研发企业的正当权益。
转变不均衡发展观念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发展实践充分印证了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据制度经济学观点:在开放的市场下,知识产权是各个竞争者获取保持市场优势地位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对于农业而言,优良的品种是获得农产品稳产丰收的核心要素,因此对品种及其培育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所带来的持续品种创新对农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大型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多采用外国菌种(如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等),国内并未有规模化菌种生产企业出现,多以小而散的形式分布在各个香菇产区。以国内较为有影响力的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菌种站为例,注册资本仅有680万元且属于非法人组织,对比国内育种上市公司隆平高科13.1697亿元的注册资本,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同时,也应看到菌种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香菇富于风味且较肉、奶、蛋等制品更低脂,是更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另外,脱贫攻坚过程中由于香菇亩产高、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在西南地区涌现出大批的新产区,如贵州、云南等省份大力扶持香菇产业发展;传统产区如河北平泉、湖北随州、浙江庆元、辽宁牧牛等地继续保持原有生产规模;国内香菇产量不断提高而消费市场并未出现萎缩,预示着潜在的供给并未满足消费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应转变香菇产业的发展思路,重视育种创新以发掘产业新蓝海。
(对原文内容有删减)
编辑:张鑫
封面:网络
推荐阅读
※获奖论文 | 加快推进国际互认 助推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