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荃银高科:科企合作支撑成果转化——从民营种企到年入9亿国家品牌的成功之路

方玉 张琴 等 中国种业 2022-06-21
本文节选自《科企合作支撑种业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方玉 张琴 张从合 杨慧珍 王慧 杨韦
单位: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
刊于《中国种业》2020年第4期5-8页 转载请注明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荃银高科)于2002年在安徽合肥成立。当时是由自然人投资成立的纯民营种业企业。公司成立之初提出了“科技先行、资本与实业相结合、国内外同步发展”的战略,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层面,公司立足自身实际,在不同发展阶段积极开展科企合作,实现了快速发展。


目前,公司是全国种业综合排名前四的上市公司、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全国拥有16家控股公司,并在孟加拉和安哥拉设立公司;2018年公司职工人数745人,营业收入9.1亿元。拥有农业农村部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是农业部首批颁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商务部对外技术援助项目实施企业资格、国家级“星创天地”等荣誉。

种业创新难题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也曾于2012年联合组织实施生物育种能力建设与产业化专项,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但是,部分种业企业缺乏创新源动力,其通过金融手段实现兼并重组,获得外延式的快速增长,但由于核心竞争力优势不强,形成“虚胖”的现象,也因为没有研发体系很难兼并重组到优质资产。同时,也有部分企业较为盲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生物育种研究体系,因缺乏科企合作,不能把握发展方向,并未有效地发挥相应功能。与国际大公司比较,当前我国种业企业创新之路迫切需要科技合作的支撑。

科技合作助力荃银高科发展




1

上市前创业期(2002-2009年)

荃银高科由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张海银先生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李成荃女士共同创立。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创业,赋予了荃银科企合作的基因。公司拿出35%的期权股紧密聚合了5省6位高水平育种专家,保障了公司研发起点高、少走弯路。
创业期开展联合申报实施项目、设立横向课题、合作开发科研成果等产学研合作方式,使得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与中国水稻所开展中9A的合作,使企业在积累期获得了市场和利润,更因此参与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利用安徽农业大学的恢复系安选6号与公司自主选育的不育系新安S配组选育而成超级稻新两优6号,该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53.33万hm2,促进了公司成功上市;双方还共同成功申报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获得了201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超级稻新两优6号


2

上市后发展期(2010-2015年)

合作方式


2011年公司与安徽省农科院共建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重组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安种业),在全国率先实施科企合作新模式。同年,与铁岭市农科院合作设立辽宁铁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铁研种业)。
公司也进一步扩大科企合作规模,探索开展转基因产业化研究,以及抗病、抗虫、优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海外走出去育种。已利用的基因有:Pigm、Pi2、Pi9、Bph14、Bph15、Badh2、Sdd、Dep1、Xa21、Xa23等。持续开放合作,以结果导向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与此同时,公司创新地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共青团安徽省委,在全国率先发起并开展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

合作成效


子公司快速发展。重组后的华安种业注册资本增长5.4倍,总资产增加了5400万元;重组后的铁研种业从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变成了营业额增长12倍,每年盈利超200万的公司。
高效使用MAS育种。以抗稻瘟病基因使用为例,目前荃银高科的杂交水稻材料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均低于4.0,参试的所有组合稻瘟病抗性指标均达标。
加大海外科研工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参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项目,在坦桑尼亚和印度尼西亚进行水稻试种,开拓了非洲业务。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开展适宜非洲的玉米育种,公司已经成为世界银行采购援非种子的唯一中国企业,并入选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
成果持续产出。为发挥荃9311A更大的社会价值,公司制定了广泛合作、共赢发展的开发机制,吸引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等优势育种单位和育种家,以及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与公司签署荃9311A技术合作协议。2016-2018年已经审定的荃9311A系列组合共45个,合作选育的达41个,如荃优华占(荃9311A/华占,与中国水稻所合作选育),荃优丝苗(荃9311A/五山丝苗,与广东农科院合作选育),年推广面积均超过6.67万hm2

荃优丝苗


转基因技术取得突破。通过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承担“转基因抗虫玉米双抗12-5产业化研究”课题,并取得了系列成果。


3

新时期科企合作的机制创新


2016年8月,在农业农村部支持下,公司牵头成立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国家水稻商业化联盟),搭建适宜自身发展需求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1月10日,获农业农村部“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认定,同时也是首批认定的“标杆联盟”


技术协同攻关。基于基因组学成果开展分子设计育种:对公司核心材料进行深度测序,根据公司的需求,提出育种方案;各科学家团队结合自身优势,利用已知的功能基因,在不同生态区域开展相关材料改良和配组工作,高效地选育出系列强优势组合。
联盟机制创新。公司投资230万元在三亚建设国家水稻商业化联盟南繁基地,提供食宿、用工等服务。2019年7月3日,国家水稻商业化联盟“实体化”成果:由荃银高科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遗传与生物发育研究所,以及近20位科学家自然人共同投资的实体化公司——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取得营业执照。2019年12月24日,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 限公司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得到《农民日报》《证券时报》等媒体的关注。

2019年12月24日,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揭牌仪式暨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与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公司联合安徽张海银种业基金会在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设立“荃银创新人才奖学金”;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帮助公司培养科研人员,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院士工作站等。


科企合作有关建议


01

进一步完善科企合作的制度


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入股兼职,特别是有领导职务的研发人员;从制度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后顾之忧;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拨付科技成果宣传、推广工作专项经费。

 

02

优化产业化研究管理


区别管理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将产业化研究推向市场,鼓励科企合作;从职称评定方面将产业化研究人员引导为农业技术推广系列职称,降低文章考核指标;鼓励科研机构开展稻曲病、赤霉病、机械化生产等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难点问题研究。


03

科研项目实现从“研学产”到“产学研”


增加企业科技人员在产业化项目立项论证和考核验收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鼓励多种形式签订成果转化经费,降低科研单位成果转化门槛费用;强化产业化目标考核、奖惩到位。

 

04

配套措施


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优先支持国内单位,建立农业科技中文情报系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诚信机制。

 

05

企业做好自身发展


打铁还需自身硬。任何合作的前提都是基于互惠互利,也只有能促进合作方发展的合作才具有可持续性。荃银高科的科企合作不断深入,开始于前期的诚信经营,发展于公司的不断壮大。如今荃银高科已经建立了在产业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科研体系,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科企的紧密合作。



荃银高科的成功发展经验就是科企合作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不仅是种业,也不仅是科企之间,合作的本义就是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中国种业的科企合作在振兴民族种业的共同目标下,科研机构和企业都要讲诚信、互相帮助,才能取得好的科技成果,才能在“种业报国”的道路上,实现企业、科学家、农民和产业的全赢发展!


编辑:张鑫封面:网络


推荐阅读



 种业管理 | 种子产业链上下游脱节、供需结构失衡,“跟风种植”等问题如何破? 重磅!中国农科院1亿元启动良种培育等重大科研任务,首批启动这些项目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 悦目 | 2020年5期最新文章速递 VR体验 | 邀请函:山东寿光喊全国人民一起“云逛”菜博会啦!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中国种业》▼把时间交给阅读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