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碗”端得稳不稳?听听农民朋友怎么说
“好种”不愁销,品质出效益
良种良法:1+1>2
针对胶东地区小麦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倒春寒、病虫害等的问题,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选育的“烟农1212”,并制定和推广了小麦抗旱节水技术、防冻减灾技术、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技术。
试验站姜鸿明站长了解到丁信北的情况后,对其指导春季综合管理进行了科学指导。麦收前,丁信北高兴地打电话说:“姜站长,你到我地里看看吧,麦子长得太好了!”
“烟农1212”小麦新品种,自2015年来已连续六次实达亩产突破800公斤。丁信北感慨地说:“本来是让人失望的麦田,结果丰收在望。种地,还是要相信专家啊。”
节水小麦,喜出望外
小麦种植曾一度带来了巨大的用水压力。“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句世代相传的民谚,曾被农民们一直遵循。
▲ 以河北为例,据统计,近年来河北省全年的总用水量约200亿立方米。其中,“用水大户”农业就占了总用水量的60%以上,小麦灌溉又占农业用水总量的50%。长期以来,河北地下水超采严重。
受资源与环境制约,小麦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了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一致在寻找最“耐渴”的种子。
“去年衡4399节水麦只在拔节期浇了一次水,每亩用水60立方米左右,亩产也有1000多斤。今年相当乐观,浇一水也能收1200斤。”河北景县志清合作社社长高志清对种植的节水小麦非常满意。
“过去的很多小麦品种不耐旱,整个生育期得浇三四遍水。”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乔文臣介绍说, “像衡4399这种只浇一水的小麦,以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
科技惠农,保障种粮
“我每天通过手机实时监控着地里的庄稼,发现有病虫害,可以及时做好田间管理。”安徽省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跃说,在线会诊解决了疫情期间的不少难题,“返青期的小麦长势好,但田里有杂草,专家通过手机视频给出了除草方案。”
技术变革提升小麦生产能力,植保无人机、农业物联网、专家在线会诊等新模式,给传统农业装上高科技的“顺风耳”“千里眼”。不少农户感叹道:“这东西以前听都没听过,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湖北荆州沙斑桥村的小麦种植户周坤云承包了230亩地种植小麦。“要不是收到小麦条锈病预警信息,我还不知道今年条锈病发生得这么早。”他下地一查看才发现,其中有5亩已出现较大面积病情,其余麦田也有零星染病现象,好在进行了及时防控,未造成大的损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院士带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条锈病防控团队,及时掌握条锈病发生动态,并给农业主管部门提供防治建议。中央财政预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4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相关工作。同时,小麦主产区各省也专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经费,确保了小麦“有病不成灾”。
“夏粮丰收,全年主动”。在防疫的特殊背景下,夏粮丰收坚定了我们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信心。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藏粮于农、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我们就能筑牢粮食生产的稳固底线,让“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托起中国人稳稳的幸福!
编辑: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