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退而不休逐梦人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赵檀芳

中国种业 2022-06-21


小麦、水稻和玉米是全世界三大主粮。土豆作为第四大主粮,也被很多国家用作战略储备。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会从70亿增加到90亿。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要满足全球“吃货们”对粮食持续增长的需求,就必须培育出高产量的农作物。


虽然中国人吃米饭比较多,但在中国北方和印度、欧洲、非洲等地,小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楼兰遗址发现的碳化麦粒,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小麦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因为气候变暖,灾害频发,全球小麦生产受到很大威胁,产量出现波动。所以,科学家们都在想方设法培育优良的小麦新品种。



     

小麦新品种观摩会上,赵檀芳介绍新品种


与共和国同龄的赵檀芳教授,从事麦类作物遗传育种科研48年,主持和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小麦、啤酒大麦品种33个及若干新种质,其中国审品种9个;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10余项。主持获得(申报)植物新品种权和发明专利24项。

2009年退休后,他退而不休,胸怀“天下粮仓”,仍躬身麦田,选育小麦新品种。退休10余年来,他与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丰种业)等单位合作,主持选育出通过国审、省审的17个小麦品种,20余个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的新品系。

此外他还参与承担国家、省和市级科研课题5项;获市级科技成果奖多项。2019年荣获我国种业界的“张海银种业促进奖”1项。

01




“只想学好,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赵檀芳出生不久新中国就成立了,从懂事起就长在红旗下,爱祖国、爱人民的种子深深地在他的心田里扎下了根。对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程感同身受。他曾不止一次地说,“我从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新中国的一名大学教授,这是党和人民给我提供的发展机遇,是共和国培育了我,是伟大的时代造就了我。”
赵檀芳1949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朱家西村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他们这一代人对童年时期断粮挨饿、辍学务农刻骨铭心。

1968年高中毕业,大学早已停招,赵檀芳回村当上了农业中学老师,第二年又被选为生产队长,负责村里的农业生产。他回忆:“农村生活给我的印记,就是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辛苦劳作,换来的却是微薄的收成。”那时候,晨起劳作一天,日落收工后,善于思考的他就琢磨着怎么才能提高产量,让村里提高收入。他修改耕作农具,改进小麦播种方式,第二年小麦就增产了35%。他研究果树嫁接技术,发展地边角落经济,堰边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翌年,他带领的小队在村里8个生产队里从原来倒数第一一跃成为正数第一。他被评为公社、区和淄博市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受到上级政府表彰和鼓励。

1971年,他被推荐为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当时乡亲们希望我去学文化,又想让我留在村里继续带着他们搞生产。我自己也很矛盾,最后下定决心先上大学学本领,学好为老百姓干点实事,还回村里去。”带着浓重的家乡情结,赵檀芳满怀追求知识的希望迈进了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当年学校只有农学、园艺和畜牧3个系,当时一门心思想学园艺的果树学,却被分到了农学系。我找有关领导说了说,学校给我开了小灶——可以到园艺系听有关果树栽培课,跟老师学习果树修剪等。那时真够我忙活的,我使出全身的劲去学。”

1973年8月,赵檀芳大学毕业了,他向系领导提出回乡当农民。但是,学校已经多年没有毕业生,更需要人,他被留校当老师,分配到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教研组,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小麦育种科研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一生选育小麦品种的漫漫征程。

赵檀芳在做小麦种性考察。


当时正在做秋播小麦种子整理的工作,第二天他就搬到学校位于泰安市郊区的实习农场,跟着包文翊老师一起整理小麦种子。秋种结束后他回到学校,教研组决定让他接替包老师负责的小麦育种工作,先专职两年负责小麦育种科研。1974年正值小麦功勋组合——“矮孟牛”处于关键的杂种2代,还在继续分离状态,因表现优异,被评选为重点组合。赵檀芳亲手从100多个杂种2代代小群体中选留了13个类型各异的优良单株,正是这13个优良单株,后来衍生出“矮孟牛”10大类型系及鲁麦1号品种,20多年后“矮孟牛”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早期的小麦育种中,他作为主要完成人不仅创造出“矮孟牛”种质,还育成了鲁麦1号等8个小麦品种。

02




科研要面向市场,服务生产需求


20世纪70年代末,正当赵檀芳的小麦育种科研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时,山东省原一轻工业厅与山东农学院联系,希望学校开展啤酒大麦引种鉴定试验,尽快筛选出适宜山东种植的啤酒大麦品种,自主繁育生产啤酒大麦,解啤酒厂家对啤麦原料的燃眉之急。

农学系领导就将这个任务安排给赵檀芳,让他以小麦育种为主兼搞啤酒大麦引种试验,继而再开展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赵檀芳说,从此他的工作就跟“啤酒”联系在一起。当时没有一份啤麦种质材料,一切从零开始。他通过写信、登门搜集品种资源,然后在省内安排多点试验和栽培试验,以空间代替时间,不到两年就试验鉴定出适宜山东种植的啤酒大麦品种。后来在新品种选育上,他采取南繁加代、北鉴抗寒、泰山夏播、全省布点等多种方式方法,加速育种步伐,先后选育出5个啤酒大麦品种,圆满完成任务,满足了山东省对啤麦品种的需求,受到省一轻工业厅的表彰奖励。

业内都知道,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又是育种的“芯片”。

赵檀芳自然重视自制种质及利用,他说:“创制一个好种质比育成一个品种更重要,没有好种质很难育成大品种。”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冬性抗寒的啤麦种质资源,所以必须自己创制合适的种质。

温室里,赵檀芳(穿白衣者)与科研人员在做小麦新品系考种。

为此,他选用源于河北省的冬性六棱地方大麦品种河北六石准作母本,与欧洲的二棱春性捷克啤酒麦作父本,进行亚种间远缘杂交,将其后代在河北省廊坊市进行抗寒性鉴定,从中鉴定筛选出冬性二棱啤麦新种质山农263,以其作母本与春性啤麦品种苏啤1号杂交选育而成山农4号。这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抗寒的半冬性二棱啤酒大麦新品种,填补了我国冬性啤酒大麦育种的空白。

据1996年统计,鲁啤大麦1号等品种在黄淮海地区推广面积达1200多万亩,纯增经济效益2.3亿元。

03




为圆初心梦,小麦育种从头再来

01

伴随着改革开放,啤酒大麦生产也由原来计划经济,变为企业自主的市场经济。啤麦供求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有关部门认为立项啤麦育种已无必要,赵檀芳必须重新选择科研方向。

他经过认真地思考分析,认为民以食为天,小麦是我国三大主粮作物,常年种植在3.5亿亩左右,市场潜力大,小麦育种研究前途光明;其次他想圆自己能育成一个小麦大品种的梦想;另外他原来所在的小麦育种课题组,自1984年育成215953小麦品种后,10多年来再没有育出新品种,学校的小麦育种也正处在徘徊期。他心里不是个滋味,诸多因素促使他重新拾起小麦育种研究。


赵檀芳在小麦温室中做考察记载。

“当时手里没有一份小麦种质材料,又要从零开始一个一个地搜集。”他回忆说,“只要育种思路正确,育种体系和方法合理,敢于创新,下田实干,就没有攻不破的科研难关。”于是,他一边搜集小麦种质材料,一边在学校分配的5亩育种地上组配杂交组合,重新开始了自主选育小麦新品种、新种质的科研历程。2005年,他主持育成的山农8355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2006年,山农14号和山农15号品种双双通过审定,山农14号是因为在区域试验中表现特别突出,提前一年破格审定的。在同一年审定两个高肥水小麦新品种,实属罕见。期间他还创制出知名小麦新种质6125,后来用它作为亲本育成了山农28号等4个小麦新品种,其中3个通过了国审。

04




退而不休的逐梦人


2009年是赵檀芳耳顺之年。六十年一甲子。正如其他公职人员一样,他在满60岁这一年必须有一转折点——退休。在这三尺讲台上和育种试验田里,他辛勤耕耘了36年。离开这里之后干什么,他必须作出新的选择。

本来赵檀芳退休了,可以安度晚年了,但是他放不下热爱的事业及未实现的梦想——多选育出几个小麦好品种,让农民多打些麦子,致富奔小康,让中国人手中的饭碗里多装山东粮。

当时,赵檀芳已经组配出一批小麦杂种后代材料,只需试验田进行田间试验。禾丰种业多年生产经营他选育的山农8355和山农15号等小麦品种,并且2009年这些品种已成为山东省小麦主导品种。禾丰种业公司董事长朱俊科也是山东农大的毕业生,熟悉并了解赵檀芳的科研实力与潜力。获悉赵檀芳老师的上述想法,朱俊科立马决定给赵檀芳提供试验田,配备科研助手,解决影响育种的其他所有问题。禾丰种业农业科学研究院一成立,就聘赵檀芳为院长。于是,赵檀芳住到了禾丰公司,继续进行小麦品种选育研究。


赵檀芳(中)与禾丰种业董事长朱俊科(右)、科研部主任马甲良观察小麦新品系。


翻开赵檀芳的田间记载本,里面的记录清晰、品种系谱一目了然;对号、半对号、叉号标记着每个材料在越冬、抽穗、灌浆、成熟及收获等小麦生长关键期的表现和评选情况;抗寒、抗病、抗倒及产量等性状的数据详实清晰……这些都是他天天“泡”在试验地里观察得来的。麦收期间,他每天早晨6点开始带领助手在田间选单株(穗)、收株(穗)系和新品系,一直忙到12点,下午1点多又和他们一起下地,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收工。

因为执着和坚持,桑榆之年的赵檀芳小麦育种研究成果累累。早期育成的山农14号还在区试时就被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看中,以当时小麦的最高转让费获得品种生产经营权,赵檀芳将转让费全部投到科研上。近年来,山东省较大的种业公司几乎都在生产经营他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推广面积6000万亩以上。2020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组对山农28号实打测产亩产量高达856.9公斤,创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至2020年秋播其种植面积接近4000万亩,已位居山东省第二,为全国第四大主推品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山农27号已成为山东省旱肥组区试对照品种,它是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史上第一个成为省级对照的小麦品种。这硕大的科技成果,圆了赵檀芳育出小麦大品种的梦。

05




创新育种技术,永做麦田守望人


思路决定出路。从事作物育种工作,首先要有好的思路,思路决定成功与否。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赵檀芳对传统的育种理论和方法都有所改进和创新。选育一个小麦品种从开始杂交到育成,一般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赵檀芳在对收获的小麦考种。

为了缩短育种年限,早出品种,快出品种,赵檀芳研究创立了一套新颖独特的育种体系、方法和技术,并应用到小麦育种实践中,取得可喜成果。

他自创的“早代多处理测产筛鉴法”,能加快育种试验进程;“温室和异季连续加代法”,能加快育种世代进程;综合利用这两种方法能缩短育种时间3-4年。

他创用的“小群体类型优选法”和“水旱产量测比试验法”,在育种规模较小的条件下,同样能选育出高产稳产、节水耐旱及广适性好的新品种,育种成效高、成本低。

他与禾丰种业等公司合作,自2014至2020年,7年间主持育成了17个通过国审、省审的小麦品种,位居山东省农业科研院校、种业企业等育种单位第一,占山东省区域试验审定的小麦品种总数19.05%。他主持育成的小麦品种不仅数量多,而且表现优,大多数品种在区试中的增产幅度名列前茅,其中国审品种占30%以上。

育成的小麦品种成功与否,还是要由市场来说话,省审、国审,老百姓是终审。赵檀芳主持选育的10余个小麦新品种能实现转化,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绝非偶然。他说,做育种要研究琢磨种植户对品种的要求,你培育的品种高产、稳产,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他们多打了几袋子粮、钱包鼓起来,他们才会认可。

06




“国家已经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名利对我已经不重要”

作为一名老农业科学家,与禾丰种业合作育成的4个小麦品种——山农27号、山农28号、山农31号、山农32号审定推广几年后,公司希望在地方上申报成果奖,并让赵檀芳领头。


他深情地说:“国家已经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名利对我已经不重要。为了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加快品种推广,多打粮食造福人民,就不用给我挂名了。再说,是山东农业大学培养了我,我的这些育种技术和手段都来源于母校,我用此感恩,感谢母校和老师。”


2015年禾丰种业育成审定了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品种齐民6号。当该品种审定后,禾丰种业拿出转让费100万元感谢赵檀芳,赵檀芳一分也没留。他说,“近年来种子企业一直不景气,公司尚处在发展提升阶段,资金先用在公司发展上,我和杨老师(指其老伴杨光爱)都有退休金,平时不用钱,如果用到钱的时候我再找公司。”


赵檀芳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下棋,生活俭朴,全身心都扑在小麦育种上。赵檀芳在任公司研究院院长后,公司让他住宾馆,他没有同意,而是住在公司提供的办公室中,让老伴来做饭,与住宿都是在一间屋里。直到2018年公司买了一套旧村改造的阁楼,他才搬进去居住,算是改善了一下居住环境,毕竟他已迈入古稀之年了。


正是赵檀芳严谨专注的科学态度、为民负责的科研精神和心系农民的朴素情怀,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口碑。

看见农民连年粮食增收、农业日益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品种支撑,他为自己从事的小麦育种事业感到自豪,也感到沉甸甸的压力。

赵檀芳说,他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一步一步跟着党,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敬岗敬业,踏实苦干,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今后自己小麦育种的步伐不会停歇。为把中国人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为解决种子“卡脖子”,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继续新长征。

尾声


赵檀芳不仅是卓有成就的育种家,还是一位人民教师,赵檀芳在农业高等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地辛勤耕耘36个春秋,先后主讲过《作物育种学》(总论和各论)、《特用作物育种》、《农学概论》、《种子市场营销学》、《发明创造学》、《作物遗传改良的原理与方法》等。为了完善和发展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理论,赵檀芳还主持《作物育种学》的教研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写教材、著作4部。

在36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赵檀芳始终坚持和大力倡导“科学研究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既要理论研究的创新,站在学科前沿,又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学术理念,贯彻落实“扎根基层,密切联系农民,重视实践,解决生产问题”的优良作风。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赵檀芳躬耕沃野,把论文写在共和国的大地上……
本文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通讯员 马甲良 周新国 郭翠华 王静

/往期推荐/

认清玉米种业供需形势与市场价格波动,玉米种企如何在变局中谋发展?

《中国经济大讲堂》——看陈志强教授为我们解密航天育种

打好种业翻身仗·山东探索创新 | 登海种业摒弃“拿来主义”,精确培育182个玉米品种

谢华安院士:保障种源自主可控 守护农业的中国“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