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行时,代表委员为种业纷纷建言献策!
1
宋纯鹏委员:
在粮食核心产区布局“国家种业实验室”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建议,应依托粮食核心产区的产业优势、种业科技优势和平台优势,率先组建“国家种业实验室”,布局重大课题和产业发展。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粮食核心产区需求,建设不同农业区域的分中心或基地。
众所周知,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决定着国家粮食安全,国际上50%至60%的粮食单产增长依靠品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宋纯鹏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一些作物品种竞争力还不强。例如,我国玉米和大豆的单产仅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3,蔬菜品种中耐储番茄、甜椒、胡萝卜、水果黄瓜等少数设施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较高,很难适应今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宋纯鹏认为,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也是我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因此,谋划建设国家种业实验室,是解决我国农业领域“卡脖子”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战略选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目前,河南、湖北、海南等地方政府先后筹建了相应的种业实验室,对小麦、水稻、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开展了深入研究。
“我们呼吁,尽快在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布局创建‘国家种业实验室’。”宋纯鹏认为,一方面,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注重源头创新。瞄准生物学重大科学问题,聚集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和分子设计、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和遗传育种等学科的技术,以农业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体,以重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为重点,提高生命科学与技术、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等的综合研究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真正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统筹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借鉴国外成熟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将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农业、生命、信息和人工智能等相关人才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千方百计吸引和选拔一流人才,促进我国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确保我国粮食供给安全。
2
燕瑛委员:
抢占智慧育种制高点,打好种业翻身仗
我国农作物和畜禽种业市场接近6000亿元,已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燕瑛建议,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抢占智慧育种制高点,打好种业翻身仗。
“以‘新一代数字科技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慧育种时代正加速到来,未来育种企业之间的竞争必将围绕开发和利用育种数字化资源的能力展开。”燕瑛说,民族种业若想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抢占智慧育种制高点,必须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快种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大力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育种技术领域的应用。打好种业翻身仗,技术是核心,企业是关键,资金是瓶颈。
燕瑛说,种业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紧密相关,在政策层面,应将农作物种业增产增收与畜禽种业降低饲料粮消耗放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不在口粮而在饲料粮的安全,不仅要提高大豆、玉米等主要饲料粮品种的生产性能,促进粮食增产,还应通过选育节粮型的畜禽良种,减少饲料粮需求的压力。同时,应培育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节粮型畜禽品种,鼓励其与国外品种在节粮、节地、抗病等方面展开差异化竞争,降低对国外种源的依赖和对粮食的大量消耗。
燕瑛还建议要优化种业创新基础和环境,支持龙头种企做大做强。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出台政策引导产学研密切衔接,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开展良种联合攻关。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激发科研人员育种创新的积极性,把育种的力量凝聚到创新性育种上来,大力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
史贻云委员:
培育打造自贸港种业龙头企业
在今年全国上,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海南省委会主委史贻云委员提交提案,建议有关部委在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大力引入国内外优秀种业企业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海南南繁资源优势,加大力度培育和打造自贸港种业龙头企业。
史贻云建议,由相关部委牵头,支持海南种业龙头企业发展。着力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种业龙头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增强发展实力。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减轻科研用地流转企业的负担。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种业研发的投入及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促进种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对共建。同时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种业龙头企业,提高自身科技含量,建立企业自主技术研发机构,实现产学研结合,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提案还建议,加大南繁政策支持力度。抓好扶持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工作,多渠道整合和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贷款贴息、技改扶持、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建立经营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政银、银企合作,完善项目对接机制,鼓励银行对种业企业进行信贷支持,特别是对种业企业上市提供贷款贴息扶持,对其上市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4
张兆安代表:
健全种子基因库,强化种子安全
“如果说,高科技发展依靠芯片,那么,农业发展一定是依靠种子。”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种子是农业产业链的最前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种子市场潜力巨大,但种子产业发展较晚,落后于世界上的一些种业强国,对种子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他举例,虽然水稻、小麦、大豆等“中国粮”用上了“中国种”,但玉米、马铃薯种子等部分依赖进口,还有一些农作物、畜牧种子需要依赖大量进口才能满足,而辣椒、洋葱、胡萝卜、茄子、番茄、马铃薯、西兰花等最常见的蔬菜,不少都是洋种子长成的,有的甚至全部依赖进口。“洋种子”不仅占据了我国较高的市场份额,有的品种价格也远高于国内种子。
在他看来,我国种子行业面临原创性种质资源相对稀缺、种子研发投入不足、育种进程缺乏良性循环、种子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科研育种人才支撑力度不够、国外种质资源管控越来越严等问题。
为打好我国种业“翻身仗”,他建议加强这几项重点工作:着力保护我国种质资源、着力健全关键种子基因库、着力攻克关键种子难关、着力强化关键种子研发投入、着力理顺科研和企业协作机制、着力培育领衔人才和龙头企业、着力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着力完善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在健全关键种子基因库方面,他建议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对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做出必要的、客观的、精准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种子产业发展规划,尤其要建立健全好关键种子基因库。同时,他建议编制和完善好我国本土重点保护种业品种的发展规划,建立类似粮食育种基地的本土品种保护区。
他还建议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根据一些关键性的不同品种,在一些企业或科研机构创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种子工程中心,强化种子研发工作;着力理顺科研和企业协作机制,建立完善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业化育种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和协作机制;着力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型、成长型的种子企业,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助力种子企业快速发展。
在完善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方面,他建议,以《种子法》为核心,完善包括各项制度在内的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包括种子产业外资准入制度、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种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种子产业反垄断审查制度、种质资源保护制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种子产业科技创新制度、种子市场监管与执法制度。同时,还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运行保障机制,以保证种子产业安全法律制度能够有效运行。
5
李登海代表:
完善法律保障 推进种业振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联系我国种业的现状,我感到目前种业的难题是如何切实保障和促进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议尽快制定种业促进法,从而切实保障、快速推进民族种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李登海说。
据李登海介绍,目前全国持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有7200多家,其中119家有一定的研发能力,约占1.65%。另外,部分种子企业缺少人才、资源、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担当种业创新主体的重任。基于此,建议制定种业促进法促进种子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深度融合,将种质资源、育种人才、推广技术、资金支持诸要素向中资企业聚合,尤其要全方位支持科研育种基础好、自主创新能力强、销售市场广的种企做大做强,将科研成果早日变为良种良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李登海还谈到,新修订的种子法已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一个修订完善内容是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品种的同质化问题。为进一步加大新品种保护力度,切实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把控新品种审定关口、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严厉打击套牌等种业侵权违法犯罪,营造一个公平、法治的种业研发良好环境,还是建议制定种业促进法。
李登海还建议,种业促进法应当包含“三个促进”,即促进种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促进种业生产基地和加工设施的建设发展、促进种业在推广销售和服务能力的提升。种业促进法还需要有“五个支持”,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金融系统及社会企业的支持、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支持、改革种业人才奖励制度支持种业研发创新团队的建设、强化技术引进和创新的支持。
6
马传先代表:
尽快建设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3月3日,来自山东德州的全国人大代表马传先在今年全国两会带来了《关于尽快建设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等建议10件。
马传先介绍说,2020年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正式印发,全国各地迅速行动,建立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通过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发掘创制,培育推广了一大批突破性新品种,一批古老地方品种在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在耐盐碱作物种质收集、鉴定评价、创新利用方面,还不够系统深入。一些重要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如黄河口的盐地碱蓬、柽柳、芦苇、二色补血草、罗布麻、白茅、野大豆等,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创新利用。而且由于多年来对耐盐碱作物种质没有进行系统提纯复壮,种性退化严重,利用水平不高,产出效益也偏低。
为保护我国本土耐盐碱种质资源,扩充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和多样性,保障我国耐盐碱作物种质安全,马传先代表建议:
一、尽快建设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
建议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由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立项,设立专项资金,加快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积极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联合优势种业企业,开展耐盐碱种质资源中长期安全保存,统筹布局种质资源长期库、中期库,分类布局保种场、种质圃,实行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活体原位保护与异地集中保存,及时繁殖与更新复壮,系统地开展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二、加大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力度
认真组织各地开展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查清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及变动情况,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同时积极引进的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材料,进一步扩充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和多样性。同时对现已收集到的分散保存在各单位和个人的材料进行登记造册,分类整理,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建立耐盐碱作物品种资源综合数据库系统和耐盐碱表型分析系统。
三、挖掘创新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
结合传统育种和前沿生物技术手段,利用现有的优质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采用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等生物技术手段,创制突变群体,形成耐盐碱作物种质的创新资源群体。鼓励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开展资源创新和技术服务,建立耐盐碱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交易平台,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往期文章 」
吉林省种子管理总站印发2022年玉米、水稻、大豆品种试验实施方案
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涉种子刑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