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块的土味电动车,才是通勤鄙视链的王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槽值 Author 槽值小妹
后台回复“读书”
即可免费领取52本精读好书
文|槽值
来源|槽值
01
云南又又又出圈了。
这一次,不是因为“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洗脑旋律,而是因为西双版纳的小电驴。
随着一句“欢迎来到西双版纳”,每个人的朋友圈或微博首页,都多了几个骑着电动车、驰骋在西双版纳街头的身影。
不止西双版纳,“骑着小电驴兜风”的话题下,无数电动车骑士在分享自己的见闻:
有人一边骑,一边大声唱喜欢的歌;有人坐在闺蜜的后座,用喇叭播放着“大小姐驾到通通闪开”;
有人一天之中最期待的时刻,就是骑小电驴,接心爱的人下班……
曾被认为土到掉渣的电动车,如今已经成了年轻人精神生活的顶配之一。
01
出来玩吗?
我骑小电驴接你
诗人木心,曾经对比帆船和轮船的不同:“帆船是有灵魂的,帆船一身无处不健美,任何细节都扣住海,扣住航行”。
并最终下结论道:
“帆船能驶进童话、神话,轮船就驶不进。”
在年轻人心目中,电动车和汽车的区别,也大抵如此。
汽车代表的“霸道总裁爱上我”“重生之我是职场女魔头”,固然很吸引人;
但回到现实里,电动车代表的烟火气和青春感,脱离了油钱和车位的限制,显得要接地气,也更唾手可得。
骑着小电驴兜风的视频,大多没有高级的运镜和精巧的剪辑,却总能引起共鸣:
“仿佛感觉夏天的风拂过了我的脸”“已经闻到路边摊的香气了”“我好事做尽,这是我应该刷到的”。
有不少打工人,在评论区直接破防:
“挤地铁的苦命孩子,没惹你们任何人。”
毕竟,骑着小电驴的他们,看起来实在是太快乐了。
青春片里,小电驴也是男女主角凹造型的利器。
杨丞琳饰演的蒋小花,她的电动车放在现在也不会过时/《不良笑花》
电车一跨,头盔一戴,囊中羞涩却热烈自由的青春不过如此,偶像剧的感觉立马就来了。
有点像偶像剧,不确定,再看看/图源《王牌对王牌》
点开社交平台,不断增加的笔记数量,同样宣告着小电驴日渐提升的地位。
“小电驴装饰”话题里,年轻人们一边晒着“全款提车”“秋天第一辆小电驴”的快乐,一边买来各种装饰改造电动车,誓要让自己的坐骑成为整条街最靓的仔。
小妹同事准备装饰电动车的小黄鸭
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配上耳机里“整个夏天想带你环游世界”的背景音乐……
电动车不再是浪漫绝缘体,反而成了生活仪式感的一部分。
同时,它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勤。
02
打工人的快乐,是小电驴给的
曾经,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在大家的印象里,是小城市的专属。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则多少显得有点“拿不出手”,仿佛是供不起汽车、不让骑摩托车、走路和骑自行车又太慢之下,无奈又尴尬的选择。
可如今,有一辆小电驴,就相当于站在了通勤鄙视链的顶端。
无论身在几线城市,都能在每一个工作日,收获无数羡慕的目光。
无论是地铁站挤破头、又找不到共享单车的同事,还是开车被堵在路上的主管,都想问你能不能顺路捎一段。
北上广深的打工人,通勤到底有多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
2021年,全国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人口,超过1400万,长距离通勤,成为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与此同时,全国的“幸福通勤”(指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如果仅仅是时间长,倒也可以忍受,真正可怕的是拥挤和堵车。
早高峰地铁,被挤到双脚离地、动弹不得,还得掌握拨开人群、突围出车门的技能,才能不坐过站。
尤其是在夏天,忍受车厢里的异味和憋闷的同时,隔壁大哥今天早餐吃了什么,也总能通过一个嗝准确无误地传达到你的天灵盖。
开车,也好不到哪儿去。
涨到离谱的油价不说,单是早高峰、晚高峰“三公里堵三十分钟”的架势,绕写字楼五圈找不到车位的苦恼,就足以让每一位司机朝着悠然而去的小电驴,投去羡慕的目光。
公交车同样会堵车,错过了一班可能就会直接迟到,出租车网约车价格太贵……
2017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通勤时间过长,都会给身心带来压力。
但相比驾驶汽车、乘坐公交和地铁,走路、骑自行车或者乘火车(地上轨道交通)这三种方式会让人觉得更舒适。
一篇刊登在《旅游行为与社会》上的论文指出,频繁采取自己开车、公共交通通勤的人,对于通勤的满意度,显著低于不常使用这类交通方式的人。
受够了地铁拥挤、地面交通堵车的人们,转向了自行车和电动车。
较长的通勤距离,又让电动车比起前者,有了更多的优势。
从前,电动车意味着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有点寒酸;但如今,不会堵车、无需车位,随停随走的它,只代表两个字:
自由。
《2022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两轮电动车销售4100万辆,预计2022年将达到4500万辆。
工位上的年轻人,白天坐在格子间,晚上回到出租屋的小房间,两点之间最大的变数,可能就是通勤的那条“线”:
能骑在小电驴上感受一下生活,带给人的幸福感,不是一星半点。
逃离早晚高峰拥堵,穿行在大街小巷,沐浴自在的空气;路边摊、路人的交谈、擦肩而过的风景,都让漂浮着的生活,有了一些实感。
03
当我们迷恋电动车时,
我们在迷恋什么
在社交平台上键入“小电驴”的关键词,跳出来的画面大多与“快乐惬意”的情绪相关。
人们分享着下班路上的日落,夏夜慢悠悠的晚风,一盏盏亮起的路灯,还有路边随意的风景。
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用提前留出堵车、等地铁公交的时间,小电驴所代表的掌控感,恰恰戳中了当代人关于生活的想象:
浪漫又安稳,知足又快乐。
通勤之外,这几年,愿意奔向户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他们带着红白格子的桌布,跑去公园里野餐;带上飞盘,去一切有草坪的地方露营。
长期不确定的生活下,人们越来越渴望户外的真实生活,奔向自由的念头充盈在每个人的心头。
放在以往略显寒酸的电瓶车兜风,也成了值得珍惜的户外时光。
“出来玩吗,我开小电驴接你”不再是玩笑调侃,而是颇具诱惑力的邀请。
骑着电动车,人与世界的距离仿佛被无限拉近,人们似乎又重拾了对生活的感知。
《十三邀》里,人类学教授项飙曾经谈到了一个概念:“附近的消失”。
在社会经济的巨大繁荣之下,人们对抽象理性的计算系统高度信任,也就失去了对社会关系的向往。
如果问现在的年轻人,身边的邻居是做什么职业、小区在社会意义上属于什么位置、周边的菜市场在哪里,他们很可能一无所知。
科技的变化抹杀了附近的立体感,人们所感知到的附近,被替换成了一个个数据。
点过十几次的外卖店铺,却从不知道它的样子,没和老板说过一句话。
从住处到公司的距离,被概括为几号线转几号线,沿途有着什么样的建筑和商铺,从来没有关心过。
“网红打卡地”去了不少,但不知道家旁边就有个小公园……
我们忙着谈论宇宙和经济,思考细微的人性,唯独让原本触手可及的“附近”,成了人与人的链接之间最脆弱的一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电驴恰恰赋予了我们重新感知附近的能力。
可以短暂地逃离钢筋水泥所打造的坚固空间,逃离被外卖软件、大数据、评分所“推荐”的一切,去到真实的生活中,探寻更多意料之外的可能。
地铁不会因为一张别具一格的广告海报停下来,公交车不会因为窗外倏忽而过的花朵放你下车。
出租车,更贯彻了“时间就是金钱”,任何一点计划外的停留,都是钱包在滴血。
但小电驴可以。
或许只是在花束前停留,或许只是挑个西瓜回家,又或许什么也不做,只是骑着车,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回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骑上电动车时我才知道,这座城市的街道是这样的,拐角处有面馆,绿化带里的月季花好香。
我像钻出地洞的鼹鼠,第一次有了生活在这里的实感。”
END
往期精彩
作者: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
如果您喜欢365,请点赞,让我们知道,您曾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