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9岁退休教师建500平别墅,邀30位老人抱团养老,5年后结局太现实……

365读书 2022-12-0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耳朵先生 Author 我是王耳朵

后台回复“读书”

即可免费领取52本精读好书


|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01


5年前,一则公开登报招募“牌友”的消息,让无数人羡慕不已。


79岁的退休教师朱荣林和老伴王桂芬,在老家建起了500平的大别墅,广邀60到80岁,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抱团养老。



“农村环境好,风景好,房子也大,大家在一起又热闹一点,养老不那么孤单。”


消息一出,一呼百应。


短短一周,老两口就收到了100多个申请,其中大多是子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


这栋别墅,巅峰时期,曾有13位老人共同入住,前前后后迎接过30位客人。


起初,这里的生活悠闲又充实:


“吃过早饭,十几个老人沿着田间小道散步;
回来之后张罗午餐,饭后休息休息,打打牌;
晚上再一起跳跳舞,又或围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聊聊天……”

在别人眼中,他们“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



如今5年过去,当《钱江晚报》的记者,再次探访朱荣林的乡间别墅,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幕:


“客厅里的三条长沙发用罩纱盖了起来,餐厅的拐角处竖着两大张木头圆桌面,以往下午热热闹闹的棋牌室里,皱巴巴的桌布已落了灰。


院子里的香泡树上挂满了青黄色的果子,但今年没有人去摘……”


82岁的朱荣林,给记者发了一条颇为无奈的微信:“我们抱团养老停止了。”


有人深感意外,有人扼腕叹息,可最近几年抱团养老散伙的案例并不少见。



揭开镜头中那层“温暖浪漫”的滤镜,抱团养老其实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美好。


01

没有钱,谈什么优雅变老


每当提起抱团养老,我们的脑海里总能浮现一些惊艳的画面。


比如《梦想改造家》中,那5位来自四川的姐姐。


平均年龄50多岁的她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了“单身贵族”。


于是五个闺蜜一合计,来到了丽江。


在一个小村落中,打造了一座“养老基地”。


大面积的落地窗,幽雅的小庭院,精美的室内陈设,再加上天高云淡的自然风光,宛如人间仙境。


还有台湾北部那座享誉全网的“桃花源”。


24户家庭,买下了8000㎡的荒地,建起24栋房子,抱团养老。


这里有农田,有溪流,每一栋房子对应一个节气,只要一推开窗子,就是郁郁葱葱。


平常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聊天、娱乐、分享美食,假日还有儿孙辈过来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眼中的退休生活,“不是在那等着老死,而是开启了另外一段生命的旅程。”


但是,很多人下意识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钱。


为了建起自己心仪的世外桃源,那24户家庭,一共筹集了1.5亿资金。


而且这群人全都是中产以上,他们中间既有企业家、建筑师,也有医生、老师,三分之一的人都有博士学历。


在丽江打造梦想养老基地的那5个闺蜜,单是房子的装修就历时四个月,花费180万。


此前,她们的晚年生活,是“没事儿一块喝个小酒,打打麻将,拍拍照,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游。”


还有那部被很多人奉为“抱团养老”典范的纪录片《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


大家还记得她们退休前的职业吗?


田矢奶奶,在一家私企当了40年宣传部负责人。


幸子奶奶,年轻时是NHK电视台的播音员。


市川奶奶是老人康复专家,曾经做到理事长的位置。


其他人,有记者、作家、女性生活顾问、广告撰稿人……


有句话说得很扎心:“没有钱,你谈什么优雅变老。”


可这就是现实。


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多少老人到了退休的年龄,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晚年?


能够不为子孙继续操劳,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抱团养老终归是空中楼阁。


02

抱团,抱的是人性


朱荣林老人的抱团养老试验失败后,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问题:


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很难有长期的奉献精神,这是人性。



朱荣林和王桂芬老人畅想的“抱团养老”是一群老年人的怡然自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地鸡毛”:


原本大家商量好了,按照值日表安排买菜做饭的工作。


有人借口“没去过菜场、不会买菜”不愿履行义务,最后只能是王桂芬老人自己完成。


一条鱼上桌,总有人会最先夹走最大最好的那一块,于是大家之后只能吃容易切块,便于均分的鱼类。


朱荣林和王桂芬的孩子回家探望,有人私底下抱怨他们开了空调怎么算?


而且很多住户,都有各自的算盘:


“有的为了观察全新的养老模式;
有的家里房子拆迁,需要暂时找一个租金较低的地方居住;
有的把市区房子出租出去,住在这里省钱……”


其实早在实施抱团养老计划前,朱荣林和王桂芬老人就有过心理预估,提出的条件里也特意强调了一起生活,不要有太多计较。


“我觉得老人不能丧失社会性,但这样的抱团也意味着,你进入了公共空间,需要让渡部分个人自由。”



可是他们依然低估了人性。


一次,一位在别墅里居住了两年的老人,不慎摔伤。


原因是她总爱穿酒店的一次性拖鞋,不防滑。


王桂芬曾不止一次提醒她,让她换一双。


可老人并不听劝。


摔伤后,她被家人接走,临走前却向王桂芬索赔几千元。


说好了抱团养老,一起享福,最后组织者却成了处理烂摊子的“帮佣”。


所以说,想抱团养老,不仅生活上要讲究质量,心灵上更要追求品质。


平等、豁达、不斤斤计较……


抱团的时候,人人符合标准;散伙的时候,人人都不达标。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03

养老,养的是失能那几年


央视曾经报道过一个上海老人众筹买楼,抱团养老的故事。


多年过去,这座现今市价500万的小楼,不得不宣布“退休”。


因为有些老人去世了,有些老人身染重病,还有些老人难以自理,只能转到有专人照顾的护理院。



抱团养老能否持续下去,极度依赖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朱荣林和王桂芬老人那份抱团养老的邀请里面,就有一个被他们标了重点的条件:能自理。


自理和不能自理,是两种不同的晚年。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抱团养老现实吗?”


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知乎用户L7ZQCu:


大多数人理解的抱团养老:一群老大爷、老姐妹住在一起,平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生活怡然自乐。


我理解的抱团养老,一群老人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保姆轮番照顾,总有顾及不上的时候。


说句实在话,第一种就是享受退休生活,抱不抱团都无所谓。


第二种,你们又真以为跟养老院有啥区别,而且由于缺乏管理,老人情况有好有坏,团队迟早散伙。


就连让大家艳羡的《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也有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结局。


七人中最年长的清田因为癌症,在82岁那年入院治疗,搬出了公寓。


组织大家聚会的市川因为身体变差,渐渐变得沉默寡言,每年的集体旅行也无法参加了。


老人的健康一旦出了问题,即使是孝心满满的子女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更别提与他们一样自顾不暇的朋友们了。


《最好的告别》里说:


“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可能是一场疾病,可能是一次摔倒,还可能是单纯的年龄增长,老年人不再能照顾自己。


这时,才是他们最需要关爱的时候。


养老养老,说到底养的是最后失能的那几年。


04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


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


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也曾公布过一个数据:

“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据研究,中国人均健康寿命仅为68.7岁,8年多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


如今养老,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人老了,靠谁养?


无论是抱团养老、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是一种方式,关键还在于5个“守住”。


第一,守住老伴。


第二,守住老窝。


第三,守住老本。


第四,守住老友。


第五,守住健康。


我们这一代人,比不了上一辈,子女三五人是常态,也比不了下一辈,两三代人的积累集于一身。


这个世界很现实,唯有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即便做不到优雅地老去,也能够从容地度过此生。




END

往期精彩


那些辞职去终南山隐居的人,90%后悔了

鲁豫翻身记

当你不那么「关心」对方,关系才会变好


作者王耳朵先生。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

如果您喜欢365,请点赞,让我们知道,您曾来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