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跟拍,颠覆“教育常识”,这部纪录片让中产父母陷入沉思
“这世上没有最好的教育,
只有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伊姐原创的亲子&婚姻私房话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 关注 伊姐看电影
♪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文 | 伊 姐( 周桂伊) 叶子姚
最近在看央视一部纪录片《零零后》,总共五集,豆瓣评分8.4。
摄制组花十年时间跟拍北京郊区一个叫做“芭学园”幼儿园里10多个孩子。
从两三岁入园,到念小学、初中,直到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
作为中国唯一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而且是现代片,与现实贴合得如此切近。
镜头聚焦零零后的成长秘密,包括当下关于二胎、应试教育、出国留学以及青春期叛逆的热议话题。
10年光阴,孩子们不论从外貌还是心智都发生很大变化,而这些改变,几乎颠覆了我们对教育的一些常识认知。
教育这事,“知道”,就可以“做到”吗?
锡坤两岁入园,儿时就是大家公认的“熊孩子”。
他会把幼儿园的玩具和小朋友的鞋子统统扔进垃圾桶;会把架子上所有玩具、书籍扔到地上,所到之处一片狼籍。
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大家对这样的做法都是宽容,甚至觉得可爱。幼儿园大李老师也说:“这是孩子在对空间和自身能力的探索。”
所以没有勒令禁止,还特意在课后专门把空间留给锡坤,让他一次“玩”个够,彻底释放天性。
锡坤延续了这种“探索”精神,会在家中厨房翻箱倒柜,把挂面扔进盆里点火,烧着之后再自己用水浇灭。
但这一切,在当代教育体系里,都被认为是个性、真实甚至是有想法,对吧。
顺其自然的,锡坤妈妈也认为,这种时候只要父母不暴跳如雷,给予包容,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妈妈的包容确实保护了锡坤的部分天性。他喜欢做手工,搞研究,自己设计小发明创造,还准备作为科技特长申请好一点的中学。
然而,这个时候,妈妈的“顺其自然”理论,反悔了——“我担心做研究虽好,但科学家太苦,与人交往的乐趣就少了。”
看锡坤对变魔术感兴趣,支持他学习、表演。
可同时,又担心觉得当魔术师不足以支撑他未来生存。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宽容,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小的时候,真的到了现实阶段,甚至还没到生存考验,就绷不住了。
妈妈为了更好陪伴儿子辞职在家,为了生计,爸爸的工作因为距离只能与母子分居。
父爱的缺席,母爱的越位,让锡坤对妈妈特别依赖,小小年纪,表情却时常茫然无助。
看锡坤越来越不爱说话,总喜欢一个人呆着,妈妈给他报名夏令营、语言培训班,期待有所转变。
但儿子参加夏令营,她手机“远程遥控”,连第二天穿什么颜色衣服,都明确告诉锡坤。
她逼着锡坤在结业典礼上表演魔术,因为她觉得儿子表演精彩,甚至在锡坤冷场的时候,跑去鼓励必须演出来,可是锡坤内心并不情愿。
她打着伞背着包陪儿子参加特长生的选拔考试,在车上一直念叨着没有关系没有关系,试图给孩子打气,解释为什么要去参加考试,可是锡坤只是默默闭上眼睛,倚着车门。
睁开眼睛的时候,锡坤在车窗上用英文写下“不想去考试”。
妈妈问写的什么? 他说没什么。
锡坤妈妈说,她知道做父母60分就够了,再多就会出问题。但自己还是忍不住做了太多。
当不善言辞、时常迷茫的锡坤说长大以后一定好好报答妈妈的时候,妈妈很感动。
可是作为旁观者,竟有些难过。
有了二胎,一定让孩子更懂陪伴?
萌萌小时候是小鸟依人型又特别爱笑的姑娘。
曾写下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逛街、散步。
可是从十岁左右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愿意与父母说话,更喜欢独处,因为觉得父母无聊。
她宁愿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听歌,和朋友们跳舞,享受片刻最轻松的时光。
爸爸陪她买眼镜的时候,她说“你不懂我的触。”(新新人类的语言)
萌萌爸妈确实越来越不理解萌萌的改变。
回想儿时点滴,妈妈忍不住落泪,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
萌萌却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会难过,“可能觉得我长太快了吧。”
对学业的要求,是亲子关系的分水岭。
父母报名很多补习班,却都不是萌萌自愿的。
他们也明白,保护孩子天性和对付应试教育之间就像走钢丝,他们无从选择。
在严厉专断的父亲和温柔和善的母亲中间,萌萌是茫然不知所措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意见和态度不统一,会给孩子造成更大困扰。
萌萌有一次把作业本落在学校,爸爸生气取消她的课外活动。
妈妈不同意,觉得前一天萌萌做作业已经很辛苦了。
萌萌哭着说,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听你的!
父母与萌萌的另一大嫌隙,出现在妹妹柚子的出生。
两个孩子十多岁的年龄差。
因为没有征求萌萌意见,也没有做好足够的前期沟通,萌萌对妹妹的出现没有任何准备,只有抵触和漠然。
爸妈不解,试图用几组家庭共同的亲子旅行缓和关系。
可是画风再不是往日旅行的甜蜜嬉笑,萌萌宁可选择一个人留在房间。
连同行友人都对萌萌妈说,萌萌爸走哪都抱着柚子,你就跟着,感觉你们三个才是一家人,人家萌萌像是外人一样。
为了让萌萌多陪伴妹妹,父母用买耳机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去鼓励,结果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萌萌根本不买账,面对拿着手机在一旁兴奋拍照的爸爸,萌萌表现得非常无奈。
她说:面对这种父母,我能说什么呢?
很多时候,父母用着“我认为这是对的”方式,去爱着我们的孩子。
我们为孩子做了很多,却不能承认,这些不是孩子需要,是我们太需要孩子。
包括生二胎,是为了“给你陪伴”,而其中被隐形的“偏爱”和“忽视”,其实是隐形炸弹。
生为父母,要承认自己的需要甚至软弱,也许才是一件艰难的事。
真的可以接受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吗?
纪录片导演张道同说,假如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尊重每个孩子个性,是教育的起点。
一一是个特别的姑娘。 两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爱一个人玩,享受独处。
被问到为什么不交朋友,小小年纪,竟能说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庆幸这样的个性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尊重。
老师说,看她一个人坐在那里,那么高贵,享受。
父母会创造条件带一一多与小朋友接触,但发现她有抵触,就不强迫。
一一妈妈说,她是个自推型的孩子。小学时候迷迷糊糊,对成绩无所谓,但上初中以后,目标特别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会自己要求自己。
所以整体是让父母放心的。
一一说,她蛮佩服小时候自己的特立独行,如今就不可能一个人没有朋友地生存在都有朋友的环境里。
尊重孩子的性格,不给孩子随意贴“不合群”之类的标签,不强加父母的个人意志,给孩子时间,按照她的轨迹慢慢成长,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保留独特的个性。
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扛得住“外界”和“标准”的压力。
长大后一一感慨地说出:要求外向,对内向孩子来讲是不公平的,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变得外向。
刘嘉阳和梁昊天是性格迥然不同的一对好朋友。
幼儿园时期就表现出不同,梁昊天不大爱说话,刘嘉阳却得到全班同学喜欢。连小朋友都说,只要是人,都管不了刘嘉阳。
上学之后,两个人选择了不同道路。刘嘉阳选择出国念书,吴昊天选择体制内应试教育。
梁昊天每天辗转各个补习班的时候,刘嘉阳在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刘嘉阳妈妈非常支持孩子的选择:他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生就是经历,他自己选择,然后自己承担后果,为什么要焦虑呢?
刘嘉阳原本准备去美国留学,之后又改变主意去日本,妈妈也没有阻拦。
“只要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自己去做就好了。”
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让刘嘉阳很有主见,对自己也有正确的认知。对人生选择不盲从,很理智。
梁昊天认为自己适合体制内教育,尽管“严父”的某些教育方式也曾令他抓狂。
念书做作业,父亲总在一旁盯着指导。
做不对,就忍不住发脾气。让昊天也忍不住喊“闭嘴”。
长大以后,昊天谈及爸爸对自己的态度,还心有余悸“他一冲我发脾气,我就觉得世界瞬间灰暗了,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妈妈承认,昊天成长过程都是夫妻二人商量的结果。
爸爸也懊悔自己不该情绪失控,对孩子影响还是蛮大的。
成长是一条单行道,没有回头路。
情绪可控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气。
有格局和能力的父母,是孩子的运气。
10年时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曾经从同一个幼儿园走出来的孩子们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有人质疑《零零后》选取的对象是小范围的中产阶级家庭,但我们其实可以从里面看到一个时代的变化。
但还记得英国BBC令人震惊的《UP》系列纪录片吗?从1964年开始,每隔7年,拍摄7天,到2013年拍摄结束,真实记录14个孩子50年不一样的人生。
片子播出后,被质疑聚焦点在阶层固化,阶层流动的艰难,精英的孩子长大后仍然是精英,贫民的孩子很难挣脱轮回。
我们无法否认,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但看到这个片子,看到自己身边的孩子,经过短短十年的时间,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甚至父母本身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不断调整。
没有任何事,是绝对的。每个问题,都可以有两个相反的答案。
有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教育理论?答案:没有。
有没有什么做法和心态,可以保证自己的孩子就过上我们期待的人生?答案:没有。
我非常喜欢的小说,日本作家林真理子的《平民之宴》,讲述了中产阶级的妈妈花了一生,一丝不苟按照教育学家在电视上的说法,对孩子鼓励、宽容、等待。
而长大后,进了贵族学校的女儿爱慕虚荣,对“女人靠实力改变命运”嗤之以鼻,付出一切只求嫁豪门;儿子对“人生要进取”意兴阑珊,离家出走,只想打工度日。
她跟丈夫哭诉: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丈夫摸着她的头发说:你什么都没做错,只是不肯承认,对于孩子,我们始终是只人生的过路人。
这句话对我影响是深远的,当我再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我就会保持某种平和——因为,十年,也不是全部,成长是场巨大的马拉松,孩子和父母要面临的挑战,还有漫长而真实、起伏又未知的一生。
如果问我,做父母最重要是什么,我思考的答案,也许听起来空泛到让人泄气:唯有接纳和爱。
不管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不管他的人生会经历什么,你都一如既往留给他保全自我的余地,不需要就不干涉;以及无论他对整个世界来说,多么平凡甚至格格不入——
对你来说,他永远都是你的最爱;看到他,都有“只若初见”的温柔。
我觉得,父母的义务,就尽到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0241vbhmx&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进入伊姐微博@sofialifehere
往期推荐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关于婚姻关于亲子关于文艺
伊姐(周桂伊)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0岁出版畅销书专注明星专访十余年
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亲子关于婚姻关于爱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伊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