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长江之太湖
图 | 太湖日落美景
这二天,我借来无锡参加“智造将来”的节目录制,就专门去太湖看了看,此次碰巧遇到一位无锡的热心领导,安排人带我去实地了解太湖蓝藻治理,结合去年“问长江”的一些情况,有几点思考:
一、九龙治水
上海“问长江”时,贺克斌院士提出过,上下游联动问题,就是下游治理起来难度更大,短暂改善了,上游的污染又来了。有些还花费了很多经费,还不如主动划拨一部分经费给上游,这样省钱还省事。但是下游的城市会说,我的市政经费为啥给你上游城市?
现在,太湖蓝藻的治理情况还有个上风口和下风口。自从2007年太湖的蓝藻事件以来,无锡市的水治理力度很大,十年来投入了600个亿,也明显取得了成效。我这次是冬季,不是蓝藻爆发期,实地考察水质看起来不错。据说,到了每年5月份,还是能看到大片的蓝藻,尤其是无锡的湖区。但无锡管理的湖区约为30%,经常刮起东南风,苏州和浙江的湖区蓝藻也都会刮到无锡湖区,这样无锡觉得压力都是自己的,毕竟一眼过去,满是蓝藻,再夹杂着难闻的气味,感受最直观。就安排大量的“打藻队”,几乎每个村都有,日夜打捞。谁都知道,这是治标,本质上还是整个太湖水系统问题。这个当然又不是短期能解决的。我这个外行,之前也很天真,我们想干任何事情,都会很快解决的。但“问长江”王浩院士告诉我,泰晤士河治理了160年,莱茵河治理了70年,我才理解长江大保护更深远的意义,水治理任重道远,欲速则不达,欲速就别想。
这个上风和下风还是几个区域的联动问题,大家都自觉些,一有蓝藻,不管有风没风,都赶紧捞呗。
无锡湖区自己管理协调也是几个部门,有时自己内部也有分歧。水利局打捞蓝藻,当然是越快越好,所以想上更好的设备。环保局认为对水质改善意义不大,不能浪费。其实这里就是“标本兼治”问题,蓝藻爆发了,当然急了,市民游客的不满,赶紧先治标,纯手工打捞,当然不及机器好使。长期治理又需要时间,拿空间换时间。
二、天大水大
都说天大地大,水是天地之间的血脉。“问长江”开始的时候,我想长江流域影响中国近一半人,这事够大了,我还想一个月或者最多一年“问”完。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件事可能是最大的一件事,比现在中美贸易站、芯片技术和经济下行压力等等重要得多。以前我听有人称赞,这可是有益子孙后代的好事啊。现在我觉得这好事直接跟我本人相关,随着我们科技进步,我们活到100岁甚至120岁,不是天方夜谭了,青山绿水,我们本身就是最大受益者。
我们从政府开始,一定得重视,形成定期工作检查机制,有事,重点突破。没事,检查细节。再忙再急,这件事是真大事啊。我们社会各界,还是要积极行动,比如蓝藻,你别以为看不见了就没事了,这是表象,打捞完你就看不见了。但是水质不是就好了,富营养化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定时“藻”复来。
三、点点滴滴
“问长江”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要敲锣打鼓,轰轰烈烈地进行。随着了解,我意识到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复杂性极高,牵扯面太广。大禹治水,13年,还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劲头。我这个世界小邮差,就问长江,十年持续而不间断,一点都不算多大个事。从我做起,用十年为节点,点点滴滴干起。我想我们社会各界,对这件事也得有极高的包容度,也都从一点一滴做起,加强环保意识,节约用水,爱护水源。这次在水边吸烟,我倒是没有随地乱扔烟头的坏习惯,但是觉得弹弹烟灰是无妨的,现在想啊,烟灰也不能乱弹啊,我美其名曰“一尘不染”。
新年“问长江”,我也多了一分平常心。拍纪录片,拍动画片,让中国一半人关注长江大保护,关注母亲河。现在想想啊,点点滴滴,力所能及地干些工作也行。写一篇千字文,给朋友们分享分享,有些我花时间了解的情况,不方便公开的,间接转达给相关地区的领导也好(我欢迎朋友们认为合适的,可以直接转我的千字文给相关市长和书记,我自己有的也会转,现在我觉得《不东》一书多多行销,也是一个蛮好的渠道呢)。
说到这里,由于我最近有个新探索:“和市长交朋友”,各地走走,小邮差“以小见大”,见大市长。我总体认为我们政府部门的领导水平还是很高的。和我比较的美国情况不同,美国一流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里,近几年有流向硅谷大型科技企业的迹象,但总体来说,还是在大学里。我们国家的一流人才还是流向了政府,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领导看到了,尤其是一把手,在我们国内是真有效,不怕大家笑话,我以前真得没这么认为,但最近我拜见过的几位大市的领导,都公开表扬我,我发现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就是顺利很多,实际上,我还是世界小邮差,本身能力并没有见长,有些力所不及的事让干我也干不了。但是,现在“问长江”,有时候能搭手,我也不嫌麻烦领导,既诚恳,也颇有点“意气风发”啊……
太湖边上,偶得一联:长江问水长江水;科学复兴科学兴。新年开始,一手长江,一手科学,高山流水,以此对自己期许和鞭策……
文厨,2019年1月20日星期天
- 近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