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薩求種種智,以期證得佛果。故超出聲聞緣覺之境界。
但所謂智,所謂得,皆不應執著。
所謂智者,用以破迷。迷時說有智,悟時即不待言,故云「無智」。
所謂得者,乃對未得而言。既得之後,便知此事本來具足。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亦無所謂得,故云「無得」。以無所得故一句,證其空之所以。
以上經文中,無字甚多,亦應與前空字解釋相同。乃即【有之無】,非尋常有【無之無】也。若常人觀之,以為無所得,則實有一無所得在,即【有一無所得】可得。非真無所得也。若真無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觀下文所云佛與菩薩所得可知。
智,作巧用佛法解。
天台宗:「以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為智。」言小乘之智也。
佛教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
悟我空、偏真理而修者為小乘。
以其志僅在於轉迷啟悟而無消度眾生之願力。即緣覺乘、聲聞乘是也
悟吾法空所顯之理而修,此為大乘。
不僅以啟自己之悟為目的,離生死而得生死的自在,入生死而不繫於生死,復能普渡眾生,即菩薩乘是。
其上為佛,達至圓滿涅盤境界,為大乘之極致。
緣覺乘:
梵語辟支,意譯因緣,佛云覺,故曰緣覺。
又昔有佛迦沙者,見風動樹而悟道,以藉事緣得覺悟,故亦曰緣覺。
又以修十二因緣而解悟,從緣得覺,亦為緣覺命名之故。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相因而至之緣也。
十二因緣之流轉:法華經曰:「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十二因緣之還滅:法華經:「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十二因緣淺釋:無明指見思二惑也。見則有分別,思則有欲,故昧於真理;因無明之昧,而有作業之行;有作業之行,遂有印象;印象生外境;外境入六根;以至根塵相觸;觸則有領受;領受生所愛;愛而思取;取而思有;因執我之有,故有我生;有生則有老死。
反而言之;不為見思所惑則明;明則無業行;無業行則無印象;無印象則不存外境;六根不染;六塵不遇;便無領受;無領受則無所愛;無所愛則何有取;無取何有;一切無有,何有於我生;無生則無老死。
十二因緣:由無明至老死,輾轉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故曰緣;因緣相續,往還無際。若了無名,生死自息。是以緣覺之乘,知老死之由來,首在於無明,欲求無老死,必先做到無無明,能無無明,便無老死,而緣覺之悟,盡於此矣。
聲聞乘:
聲聞乘,梵語舍婆羅迦,聞聲而得道之意。修聲聞乘者,誦經聽法,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真理,斷見思之二惑,因而悟道,故曰聲聞。
四諦:苦、集、滅、道。
集:集謂招集,眾生有所見,則有所思,見種種境界,生種種貪欲,招集無量業之謂。
苦:苦謂苦厄,集無量業,必得無量苦之果報。故集諦為因,苦諦為果。修聲聞乘者,悟苦厄之源,在於集業,故向道以進。
道:理也,路也,謂一定之理,人所共由之路也。能修是道,則生死苦厄,自可永滅。
滅:滅謂滅絕,不復有也,故道諦為因,滅諦為果。
由此回義相因而生,有見思則招業行,有業行則致苦厄。欲免苦厄,先須修道,道修而滅絕苦厄,聲聞之悟,盡於此矣。
緣覺聲聞二乘,悟止于此,惟求自渡。一則執著十二因緣以修,一則執著四諦以修。禁絕十二因緣之有,未至於空,不能獨來,自如自在;滅絕苦厄,不自我集,亦未至於空,不能使道自為道,而苦自為苦也,實為大乘所不取。
故必要更進一步,知十二因緣皆幻化,皆幻化則無實,能幻化而又非虛,既知其無實,應知其非虛。故曰:豈徒無無明而已,應不就以無無明而止。由十二因緣之始因,明其無實也。又曰:豈徒無老死而已,應不就以無老死而止。雖至十二因緣之最後,仍以為未盡,欲明其非虛也。
由無實而至非虛,是謂得空之結果。
四諦亦然,執其道以求,滅絕苦厄,祇無苦厄之實而已,尚未明苦厄之非虛,必也無苦集滅道,勿以此書為執著,然後為空之結果。
夫如是,則非巧用佛法矣,非執著矣,故曰去智去得,故曰空之結果。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智是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無智是能觀之智不可得,無得是所證之理亦不可得。
能觀是空,所觀之境界亦是空。
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世尊解答富樓那尊者)
有智即無明之根本,如有能證之智,有所證之理,能所未亡,無明即不能斷絕,所以無智才是真智,無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圓滿的自性,能證之智也沒有了。(道德經也是這樣說)
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證所證,俱不可得。
佛說法是對治我們的毛病,因眾生執著一切法皆有,以為一切法相皆是真實。從此錯誤的觀點產生錯誤的想法與作法,即分別執著,有取捨得失,此皆屬空相。
佛說空確是事實真相,並非假設,使我們了解事實之後,知道諸法空相,於一切法的幻想、分別、執著,便可一切放下,執有之病即可消除。
但是空也不能執著,空也不存,此說到究竟處。智得也是緣生之法,亦無自性,亦不可得。
以無所得故:此句總結前面所說,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修學的方法四諦十二因緣,智與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萬緣放下,妄情盡了,真就顯了。
【菩提薩埵……三藐三菩提】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欢迎分享:邀请您朋友圈关注+置顶「抢先看」
将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感谢慈悲!法喜充满!
善書的贈送與銷售都是由張淑華前賢負責,所以請直接連絡淑華姐,海外她也有寄送。張淑華 0939-883055 (02)2747-1986 張淑華Email: wujin1221@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