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稼生畅谈书法人生
人物小传
樊稼生,1925年生,湖北大冶人,中国老年书法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黄石市轻工局办公室主任、黄石市塑料研究所所长。1980年发起并筹建黄石第一个书法篆刻团体,历任黄石市国画金石书法学会会长,黄石市书法学会会长,黄石市书法工作者协会主席,黄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黄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三楚书画院顾问。2005年被授予“黄石市文化发展特别贡献奖”。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级大赛并获奖,被国内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初见樊稼生老先生,是在2014年春节,黄石工人文化宫邀请书法名家为市民写春联。先生个子高高的,写字的时候一丝不苟,脊柱挺直。字写得不大,很像他喜欢的腊梅,花朵虽然不大,却朵朵精致。他说:“写字是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写字横要平,竖要直,写作就好像做人处事,能平,能直,有什么事情办不好呢?写字,字是载体,你写唐诗宋词,写美文,都可以得到文化享受,这不是乐趣吗?这不就是快乐吗?”他对书法率真的热爱,从少年一直坚持到耄耋之年。2018年夏天,再次对话先生,93岁高龄的先生,讲述了他所经历的时代,他的书法之路及书法心得。
樊稼生接受采访
他所经历的时代
1925年农历三月三十,樊稼生出生在大冶市保安镇。家中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父亲是做棉布生意的,那时候,保安的棉布质量好,要跋山涉水三天两夜,贩到湖南洪江去卖。樊稼生读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学校停课。尽管家里经济日渐拮据,但重教的父亲为孩子们请了私塾老师,教孩子们写字。长到十五六岁,樊稼生跟着父亲去保安镇上的煤矿打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黄石地区工业复兴,煤矿需求量大,有“一吨煤炭一两黄金”的说法。当时黄石的码头上往来的业务多,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和劳动青年。樊稼生原本在保安一家煤矿做会计,不久有了一个机会,被介绍到华中矿业中国公司汉口办事处工作,学习新式的会计和企业管理技术。当时,他有一个叔伯哥哥在中窑的利华煤矿工作,又介绍樊稼生到利华煤矿,利华煤矿董事长陈行渐爱才,看到樊稼生的字写得好,会算账,给樊稼生特批工资每月90块现洋,当时一个普通中学校长月收入只有现洋九块。有了这笔收入,才20多岁的樊稼生成为家中经济的主要依靠,弟弟读书,父母生活,都靠他的收入供养。
樊稼生书法作品1
1950年,黄石建市,黄石的大型企业为华中钢铁公司、华新水泥厂、源华煤矿、利华煤矿、黄石电厂,五大企业中,煤矿占两家。1953年,利华煤矿并入源华煤矿实行集中统一开采,时任黄石市副市长任子衡兼任源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樊稼生担任会计师。1958年,樊稼生接受组织安排,调到黄石市工业局生产科担任科长。随着黄石工业大发展,工业局被划分为机械局、冶金局、纺织局和轻工局。樊稼生调到轻工局,任办公室主任,后调到黄石市塑料研究所,担任所长。
说起黄石的轻工业,樊稼生回忆说:“黄石是一座重工业城市,华新、源华、电厂、有色,冶钢,重工业单位工人多,工人很难找对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大力发展轻工业,办橡胶厂、一针织、二针织,提供更多的女性方便就业的岗位,为此还专程去浠水和黄冈招女工到黄石工作,在过江的船上,女工想家还哭得稀里哗啦的。之后,黄石的纺织业和轻工业很快蓬勃发展起来。那时轻工局分为一轻、二轻,一轻主要负责自行车、手表的生产,二轻主要负责布鞋、雨伞的生产等。那时,黄石出了很多轻工的品牌,飞燕自行车,一针织的汗衫、衬衫,还有我们的麻绳,畅销全国,沿海发展养殖海带,用的就是黄石的麻绳。还有我们的橡胶鞋、球鞋,行销全国,还出口到国外。”
60岁那年,樊稼生从工作岗位上退休。
他和书法的那些事
书法是一个家学传承的技艺。樊稼生的第一位书法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少年时,尽管家境清贫,父亲还是买来诗书临摹,父亲写得一手好看的小楷。家乡有位老秀才,名叫刘晓明。他书读得多,写文章特别快,但是书法写得一般。别人找他写文章,他就拟好文字,找樊稼生的父亲代笔。父亲觉得很有趣,原来,写字,还可以受人尊敬,有人感谢。父亲来了精神,看到儿子也喜欢写字,就耐心教起来。樊稼生书写的天赋高,跟着父亲,很快就临摹得有模有样。
因为字写得好,当会计的时候,他账本上写的字,经常被工友拿去临摹,尤其是阿拉伯数字,端正精致的小楷,每个数字,都像印上去的。在厂矿工作的时候,大家辛勤劳作一上午,中午会小憩一会儿,樊稼生也小憩,但是他放松身心的方式是写字。他说:“天气热的时候,中午疲劳了,我就不睡午觉,找到一张干净的桌子,写一张纸。写字好像打太极拳,点横撇捺之间,是气韵流动,也是一种享受。拿一本唐诗或宋词,和古人对话,是乐趣,更是精神的慰藉。”
成家以后,樊稼生有了儿女。在儿女的印象中,他们的父亲淡泊名利,唯有书法,是这辈子最痴迷的最爱。樊稼生不抽烟,不喝酒,对穿衣吃饭,也没有特别要求。咸菜稀饭将就一日可以笑容满面;满桌好菜家人团圆也是乐呵呵的。一大家人,上世纪80年代在上窑50平米的小屋住;儿女渐渐长大,渐行渐远,他一个人住着也怡然自得。朋友求字,三伏天伏案奋笔疾书,写得大汗淋漓,朋友满心欢喜来取,钱多钱少随缘,不给钱也得个知己。写的字也没有特别珍藏,常常是朋友喜欢就拿去。他用白居易的诗自嘲:“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樊稼生书法作品2
1980年,樊稼生发起并筹建黄石第一个书法篆刻团体“黄石市书法国画金石学会”。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成立。1983年,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1983年2月20日至23日,湖北省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武昌洪山宾馆召开,150人出席大会,黄石参会代表有樊稼生、李声高、黄开稼、王来新、纪光明。1985年9月,黄石市书法家工作者协会成立,1988年更名为黄石市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书法家工作者协会主席、第一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均为樊稼生。
在樊稼生的带领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石书协非常活跃,大小活动不断,一批中青年在全国、全省取得了不俗成绩。省书协领导称黄石的青年书法家为“尖刀班”。樊稼生喜欢提携后辈,也喜欢鼓励身边的人,有一次遇到一位装裱师,他向周围的人这样介绍:“这是信息巷的装裱师,我们书画家的作品,没有他的装裱,见不得人。”还有一次,樊稼生教外国留学生写中国字,面对几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他谦虚地说:“你们真的非常棒,你们会写很多中国汉字,我不会写你们国家的文字。”
1985年,退休后的樊稼生更加醉心于书法研究。西塞山上“北望亭”三个字,出自他之手。
他的书法心得
樊稼生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练字,毛笔,钢笔,铅笔,都随心,只要练习,就会有进步。字如其人,字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情。
他回顾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练字经历:“练字,有几个阶段。第一个是填字,就是买到红字描框架的本子,用毛笔填字;第二个阶段是描红,一张很薄的纸印在字帖上描着写;第三个阶段是临帖,九宫格,或者米字格,临帖写。过去写字要求很严格,坐在书桌前,一边要放一面镜子,要时刻观照自己的坐姿是否端正,笔杆是否对着笔尖。当时我们家里还有规定,写字的纸,不能丢在地上践踏,一定要丢进篓子里。家里专门有地方,焚烧写废的纸张。对写字的纸,要有恭敬的态度。“
很多人练字有一个困惑,怎么样的书写才是好看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樊稼生觉得用心,倾注感情的书写,一定有自己的的魅力。他举了两个例子:“比如黄庭坚的字和于右任的字,风格完全不同,但是,任何风格,只要功夫下得深,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有欣赏的价值。再比如,颜真卿的字比较端正肥美一些,很多人喜欢。欧阳询、柳公权的字,都是比较瘦硬一点,也好看。当然,书法虽然各有各的美,但是基本功还是要练扎实。书法不能脱离书法的传统,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描红做不好,楷书写不好,就直接练草书,这个就属于功夫不到家,就跑起来。”
樊稼生所获证书
樊稼生的书法笔韵清雅,柔中有刚,是书法上品。他鼓励大家,想真正追求书法的至高境界,就要以大自然为师,汲山水之灵气,孕毫端之功夫。这些年,他和耿修学、黄瑞云、王振声一起,组成了桑榆之行徒步团,在耄耋之年,相约去大泉沟、氵韦源口、浠水巴河,他们集体行走在自然山水间,既共同分享了山川形胜的野趣,也经历了困难与险阻,每每遇到风雨,他总是朗诵起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樊稼生说,少年练字,总是追求技艺,形似就觉得满心欢喜;中年时练字,领悟到字的神韵之美,从书法参悟中国的古典诗词之美;人到老年,再练习书法,就是随着自己的心性,将情绪、美感、哲学倾注到笔端,流淌出来的字,全是自己的真性情,反而越发返璞归真。
樊稼生已经93岁高龄了,采访中,问先生人到90岁是什么感受。他沉吟片刻,即兴背诵了一首元曲:张弘范《南乡子》。
深院日初长。万卷诗书一炷香。竹掩茅斋人不到,清凉。茶罢西轩读老庄。
世事莫论量。今古都输梦一场。笑煞利名途上客,干忙。千丈红尘两鬓霜。
原载于《东楚晚报》2018年6月22日第13版
链接: 全城寻宝:看看你家有没有?
作者:李震 李洁
编辑:卢岚